千佛塔[廣東省梅州市]

基本信息

千佛寶塔,鑄於南漢大寶八年(965年)。塔高4.2米,寬1.6米,為四方形,每面鑄大小佛像250尊,四面合計為千佛,故名,系廣東省重點保護文物。
該塔始於修慧寺內,後毀,乾隆初年由嘉應州官王者輔遷置於梅城東郊山上。1989年釋明禪師接納眾意,將被圍於鋼鐵廠的千佛鐵塔遷入普同塔院內保護。後得政府重視,1990年又得匡助,寶塔於1991年奠基,1993年冬主塔竣工。塔高36米共九辰。首辰置修復之千佛鐵塔,二至八辰內壁鑲千尊漢白玉佛,頂辰安放千尊金佛,構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鐵佛,玉佛,金佛共容一塔的特色。

千佛塔寺有“南粵一百零八景之一”之譽。立於梅江河畔的東南山麓,臨梅江而枕群山,下傍普同塔,左攜油岩,右靠大東岩。鑄於南漢大寶八年(965年),當年坐落在梅州的修慧寺中,清代州官又將其移至齊州寺中(這兩古寺早已湮沒)。鐵塔共七層,高4.2米,底寬1.6米,四方形,塔身鑄有千佛,故名千佛塔。鐵塔日久毀損,清末梅州愛國詩人黃遵憲蒐集鐵塔殘片,收藏於“人境廬”,作千佛塔歌並序,以記其事。(《南漢修慧寺千佛塔歌》及《重修千佛塔記》)

1991年12月3曰,千佛塔正式奠基興建。整個佛塔是用花崗石築砌而成,結構堅固,有防震、防風、避雷設備及現代化照明設備。塔共九層,高36米,八角形,宏偉壯觀。第一層正門,趙朴老題匾及對聯。各層門均有海內外大德題聯。層層各有三門,可憑欄眺望,令人心曠神怡。鐵塔二至八層牆內鑲嵌千尊漢白玉佛,九層供奉千尊鎏金銅佛。塔頂托起一座七層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藝術特色。第二塔台正門及兩側門各有石雕麒麟及石獅一對,二至八層塔身外牆共鑲上32尊石雕佛像,底層六尊護塔天王像,塔台周圍石欄雕刻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42幅五百羅漢圖及48幅花鳥吉祥動物圖等,工藝絕妙。整座寶塔建築,堪稱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亦是梅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瞻仰者絡繹不絕,是梅州史無前例規模最大的弘揚正法的道場。當地政府規劃周圍2.2平方公里為千佛塔文物保護區。

目前已建成富麗堂皇的千佛寶殿,左右上下是正在興建的三聖殿、藥師殿、鐘樓、鼓樓.均為木石結構的雙層仿古建築。還有講經堂、尼僧房、香客樓、塔台二長廊、詩畫長廊等系列建築群及佛門四大名山極樂蓮池縮影景點。還有文殊亭、普賢亭、劍英亭、璧華亭,飛檐斗拱,流光溢彩,構成了規模恢宏古色古香的殿宇群。千佛塔寺四季花木蔥蘢,綠草如茵,池流噴霧,鳥語花香。佛號聲聲,梵樂悠揚,晨鐘暮鼓,發人深省,不啻人間淨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