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八樂

十番八樂

莆田文化獨樹一幟,在音樂上,主要由3種曲種構成,分別是十番、八樂和大鼓吹。十番八樂,莆田民間音樂。“十番”(十音),是由器樂、聲樂和表演的綜合藝術用十種樂器合奏而得名,它分為“文十番”與“武十番”兩種,因地域不同,所用樂器亦不同。 “八樂”是一種較古老的民間俗樂。“八樂”是以“十番”為基礎,加進嗩吶和鑼、鼓、鈸等打擊樂,但不用雲鑼,其中有掌鼓一人,大小鈸各一人,大小鑼各一人,大吹二人,除了打擊樂器外,另配有八人組成的管弦樂器伴奏隊,故稱“八樂”,所用樂器有橫笛、尺胡、四胡、貢胡、三弦、八角琴等。

概述

十番

“十番”(十音),是由器樂、聲樂和表演的綜合藝術用十種樂器合奏而得名,它分為“文十番”與“武十番”兩種,因地域不同,所用樂器亦不同。在莆田縣,“文十番”所用的十種樂器是丹皮、檀板、雲鑼、奚琴、四胡、尺胡、三弦、八角琴、九弦琴、蘇笛,在仙遊縣,“文十番”所用的十種樂器為琵琶、三弦、笙、簫、橫笛、老胡、二胡、軋箏、拍板、雲鑼等。“文十番”流行地區不廣,在涵江僅有塘頭和哆頭兩個村,所用曲牌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也只有《駐雲飛》等25首。1962年,哆頭“文十番”隊參加晉江地區音樂觀摩演唱會,所用的古老樂器軋箏引起音樂界的注目。軋箏

莆田十番八樂莆田十番八樂
狀如藤編漆皮枕頭,故亦稱“枕頭琴”,後來經莆田縣音樂工作者一番摸索,改造成一種能拉能彈、可捻可撥的樂器,並易名為“文枕琴”。 而“武十番”所用的樂器為橫笛、板胡、四胡、二胡、尺胡、中胡、貢胡、三弦、八角琴、雲鑼。“文十番”旋律緩慢,音色古雅;“武十番”音響洪亮,音色尖銳,常用曲牌有《北台妝》、《荔枝樓》、《風和子》、《上小樓》、《琵琶詞》、《將軍令》、《過山虎》、《樓台會》等。八樂

“八樂”是一種較古老的民間俗樂。“八樂”是以“十番”為基礎,加進嗩吶和鑼、鼓、鈸等打擊樂,但不用雲鑼,其中有掌鼓一人,大小鈸各一人,大小鑼各一人,大吹二人,除了打擊樂器外,另配有八人組成的管弦樂器伴奏隊,故稱“八樂”,所用樂器有橫笛、尺胡、四胡、貢胡、三弦、八角琴等。“八樂隊”一般由少年男女組成,也有中老年的“八樂隊”。“八樂”吹拉彈唱,但以演唱為主,其特點就是鑼鼓點滲透到唱腔中。“八樂”可坐檯演奏,亦可邊走邊演唱,樂聲悠揚悅耳,表現出一種輕歌曼舞的情趣,所以備受民眾的喜愛。“八樂”曲牌選自莆仙戲曲牌,常唱的有《賣畫》、《訪友》、《春江遊船》、《蘇州歌》、《江頭金桂》等。

大鼓吹

莆田的“大鼓吹”源於古代的軍樂。據傳,由北宋軍隊樂師傳入本地。以大鼓、大鑼、大京鑼、大鈸、嗩吶為主要樂器,其氣勢宏偉,震撼人心。

全國民間音樂之鄉

20世紀50年代以後,莆田十番、八樂、大鼓吹等民間音樂不斷發揚光大。一大批音樂作品獲得省和國家級的各種獎勵,莆田市及部分縣區分別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民間音樂之鄉”。

古老“文十番”在涵江

在新近舉辦的莆田市文藝界、社科界聯歡晚會和十音八樂大匯演上,有一支“文十番”樂團格外引人注目,他們就是由21人組成、平均年齡60歲的集友“文十番”樂團,

莆仙戲老藝人黃美雲與集友“文十番”樂團莆仙戲老藝人黃美雲與集友“文十番”樂團
他們用碗胡、四弦胡、枕頭琴等古樂器演奏出的音樂讓人感受到“十音八樂”的獨特魅力,表演的“文十番”演奏《琴彈有十分》(《西廂記》插曲)和《風送長江一葉帆》(《春江》插曲)等,贏得了觀眾的嘖嘖稱讚。
“文十番”為莆田涵江區獨有的民間古老曲種,在莆田音樂中獨樹一幟,既不同於現在流行的“十番”音樂,又有別於傳統的莆仙戲曲音樂,其節奏抒緩,旋律委婉,詞少腔多,風格古樸優雅。由於“文十番”曲調幽靜緩慢,與“十番”的歡快熱烈形成了鮮明對比,給聽眾“文縐縐”的感覺,故稱之為“文十番”。解放前,“文十番”一直在涵江區梧塘鎮以東地區流傳,新中國成立後,僅存三江口鎮哆頭和國歡鎮塘頭一帶流行。已知現存“文十番”曲譜僅有黃文棟先生1953至1956年在涵江三江口鎮哆頭拜師時,由師傅鄭佬嘟口傳心授習唱的36首,以及塘頭遺存的8首。
“文十番”起源尚待稽考。據鄭佬嘟師父所傳,是由於涵江的地形、地勢決定了“文十番”的產生。涵江西、南、北三面環山,僅三江口一面靠海,在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涵江的貿易往來主要依靠海運。古時涵江商人通過水路與政治、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蘇州、杭州等地通商,再通過京杭大運河抵達京城進行商貿往來,以此帶動涵江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商貿業的不斷發展,涵江的文化娛樂活動也日益豐富,此時在三江口出現了一條娛樂休閒街。涵江的一些商人到蘇州、杭州等地經商時聽到其他地方音樂,看到許多與莆田不一樣的樂器,其中有位“儒商”曉通音律,經商之餘聚集了一些人,在莆田音樂的基礎上吸收各地音樂精華,同時在樂器配置上也大量引進外來樂器,如蘇簫、四弦胡、走馬胡、南琵琶、檀板等,從而創作出新的曲種形式名曰“琴·弦·簫”。清末民初時,受“十番”音樂影響,“琴·弦·簫”改名為“文十番”。
但在涵江民間另有一傳說:“文十番”是由莆田囊山寺的一位和尚創立的。此和尚從泉州開元寺來到囊山寺,後還俗長住莆田涵江,在閒時他將莆田當地音樂、泉州南音及寺廟音樂融合在一起或改編或創作,並用流傳到莆田的幾種外地樂器組合演奏創作出新的曲種形式“琴·弦·簫”,俗稱“文十番”。後在長期的交流融合中,不同區域的“文十番”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區域“文十番”在曲調、配器、調式上都有不同差異,如哆頭為“五空調”,而傳教塘頭則為“四空半”。而單從“文十番”的音調、題材和專用樂器及樂器形體製作等方面考察,可追溯到漢唐時期的宮廷音樂,日本、菲律賓、台灣等地音樂專家曾多次來涵江考察“文十番”,並給予高度評價。
“文十番”所用的樂器有:堘(枕頭琴、扎箏、蓁)、碗胡(走馬胡)、四弦胡、伬胡、老胡、南琶、蘇笛(簫)、八角琴、三弦、丹皮鼓、檀板、雲鑼等,主奏樂器“堘”(扎箏)乃唐代遺存的最初一種拉弦樂器,被譽為“民間樂器活化石”,其他樂器如四弦胡、碗胡、伬胡等也各具特色,為今罕見,甚至在莆田其他音樂演奏中也從未見採用這幾種樂器進行演奏的慣例。
“文十番”所用的拍板也很有特色,莆田其他音樂採用的是在兩塊竹板一端穿孔繫上繩子製成的拍板,而“文十番”音樂演奏則採用類似唐代宮廷音樂中由三塊以上層板相疊製成的“檀板”。四弦胡也非常獨特,樂器型制類似二胡,但是有四個琴軸四根弦,從內弦至外弦各弦間為五度定弦,樂器的弓毛分為二份穿過琴弦,演奏時可以奏出五度和弦,這件樂器也未見在莆田其他音樂中採用過。
“文十番”的演奏分走奏與坐奏兩種,走奏時,堘用“堘仔”(即七弦或者九弦的小堘),吹奏樂器用的是蘇笛即“橫簫”一對;坐奏時,使用的堘是十一弦即比較大的“文堘”,吹奏樂器用的是蘇簫即“直簫”一對。坐奏時,“文堘”居中,“架旦”(演唱者)坐於其左側或左前側,其他樂器分列其左右及後面。“文堘”前放一香爐,演奏前由“架旦”至香爐前點燃三支香,這時全體樂隊起身,待“架旦”上香後回到座位上,全體成員方可坐下,開始演奏。“文十番”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表演形式,就是“文十番”樂隊到媽祖廟請“媽祖花”時,“架旦”必須用牙咬特製的“香架”,點香演唱。
“文十番”歷史積澱和文化價值深厚,在涵江的遺存見證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生命力,其獨特的地方風格及古老的樂器備受音樂界關注和讚譽。但由於種種原因,涵江“文十番”瀕臨失傳。2003年,涵江區政協組織音樂專家深入塘頭、哆頭實地調研挖掘,撰寫論文,搶救“文十番”。2006年,涵江區文化館上報涵江“文十番”為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涵江區文化館經多方努力,以原集友民樂團老藝人為骨幹,組建了集友“文十番”樂團,所用樂器文堘、碗胡、四弦胡、蘇笛、蘇簫、檀板等樂器均已憑古樣複製,樣樣俱全。集友“文十番”樂團聘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民間文化十大優秀傳承人之一黃文棟先生教習古“文堘”演奏及“文十番”樂團排練,目前恢復的曲目有5首:《西廂記》插曲《琴彈有十分》、《走過只西廂》、《春江》插曲《風送長江一葉帆》、《百花亭》插曲《更深寂靜》、《仙姑探病》插曲《勿的是·寒露相侵》。

古色古香的莆田民間音樂

“庭有美音飛獨樂,會當炎暑自多風”,這是宋代名臣莆田人蔡襄對家鄉民間音樂的讚美。
莆田市民間音樂以十番、八樂、大鼓吹最為著名。目前,全市共有十番八樂社團1000多個,大鼓吹班40餘個。每逢城鄉開展節俗活動,這些民間音樂社團都踴躍參加演奏,自娛自樂,那管弦絲竹悠揚,鼓樂歌聲的熱鬧歡樂情景,真令人陶醉。
十番亦稱十音,分“文十番”和“武十番”兩種。
“文十番”主要流傳在涵江哆頭一帶,每隊10人,所用樂器有:丹皮、拍板、雲鑼、奚琴、四胡,碗胡、三弦、雙清、蓁(又稱扎箏)、竹笛10種。其常用曲牌與莆仙戲相同,音調低沉如訴,旋律舒緩優雅。
“武十番”所用樂器有雲鑼、梆笛2把,四胡、尺胡3把,老胡、三弦、八角琴10件,其音響洪大,音色粗獷動聽。
莆田民間十番隊沿用古代的雲鑼,由7個不同音色的小雲鑼組合而成,很有特色。
“武十番”演奏的曲牌大都來源自莆仙戲曲牌,有近千支之多。“武十番”既可坐奏,也可行奏,還可以幾隊幾十隊聯袂會奏。最多時有100多支樂隊參加,其盛況空前。
“八樂”是在十番班的基礎上加上打擊樂而組成的樂隊。一般由少男少女操打擊樂,男隊稱男八樂,女隊叫女八樂。打擊樂器有鼓板、A大鑼、小鑼、大鈸、小鈸5種。除打擊器外,八樂隊還由8人組成管弦樂器伴奏。其中兩人吹橫笛,兩人拉尺胡、四胡、老胡、三弦、八角琴各由一人執掌。有時還改用一人吹笛,加上一把嗩吶,音響效果更佳。八樂與十番不同之外還在於它以演唱為主,演唱者多為兒童也有少女。八樂可坐唱,也可行唱。其演唱內容多為莆仙戲曲牌中的選段,其唱腔優美動聽,深受民眾的歡迎。
莆田的“大鼓吹”源於古代的軍樂。據傳,由北宋軍隊樂師傳入本地。以大鼓、大鑼、大京鑼、大鈸、嗩吶為主要樂器,其氣勢宏偉,震撼人心。
20世紀50年代以後,莆田十番、八樂、大鼓吹等民間音樂不斷發揚光大。一大批音樂作品獲得省和國家級的各種獎勵,莆田市及部分縣區分別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民間音樂之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