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十年後 是一個基於“未來時間軸”的社交網路,讓用戶可以思考並分享自己十日後到十年後的人生。簡單來說,每個用戶擁有一條屬於自己的未來時間軸,用戶可以:1.在自己的時間軸上上傳最多8個未來夢想(比如,1年後去讀MBA,5年後去法國工作,10年後出版小說等),每個夢想是一個“盒子”;
2.針對每個夢想發布日誌或狀態,或分享思考和資料;
3.搜尋具有相同夢想和思考的其他人,看到別人的想法,並互動;
4.用戶可以搜尋並收藏關於各類主題的資源(外網連結,站內日誌,更新等)十年後網站在2013年11月 14號正式上線,一個月余用戶超過15000人。2013年11月25日晚上7點整,一篇很長很長的關於夢想的日誌引發了人們對這個網站的關注——《十年後,你想成為怎樣的人?幾段思考剪輯和一幅漫畫》,不到一天時間文章瀏覽量過萬並引起網友們的熱烈討論,隨後被36氪 、pingwest 、復旦人周報 、青年報 等多家媒體報導,引發了人們關於夢想的思考。
願景與定位
從某種意義來看,10years.me不是一個創業社區,也不是一個純粹的網際網路產品,而是一段思考剪輯。我們想用它讓人們能夠真正思考自己的接下來十年要怎么度過
,讓人們去思考自己真正要追求的是什麼,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你可以在上面創建你的夢想,並為每個夢想記錄思考與資料。在十年後上,你所看到的不是關於當下生活的片段信息,而是自己和他人所希望成就的一切,你們為這一切所做出的思考和積累,以及整個人生。和成熟社會相比,中國的年輕人很幼稚,他們不夠成熟,也不夠強大;他們不敢去安排自己的人生,不知道有很多人在過著不一樣的生活。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被身邊的密集網路所鉗制,被周圍人所“洗腦”。正在過著平均生活的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去掌控自己的人生,自己可以去構建一個十年計畫,可以去選擇一些也許現在看上去離經叛道、甚至異想天開的道路。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是選擇最安全的道路,然後30-40歲的時候經歷危機,追悔青春。這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而更可悲的是,社會環境和社會流行的社交網路在“鼓勵”並促進這種可悲現象的延展。這種力量在鼓勵或引誘大家立足於當下,分享實時的快樂,用瑣碎的時光填滿人生,然後在碎片信息中慌度青春。我們想用十年後想改變中國的年輕人,改變他們對於人生的無力感,以及面對艱辛挫折時的幼稚態度。我們想要創建一個社區,讓人們分享自己的真實想法,並進行高價值的互動與交流.我們的定位是:一個鼓勵真正真誠和豐富的,關於每個人未來生活和路徑的社交網路。可以這么說:我們和人人/微博的關係相當於知乎/Quora和百度知道的關係。大多數人的都不願意承認的殘酷現實是,看著現在的自己,你基本上就知道10年後你會成為怎樣的人,是不是會成功,會不會改變世界。不願意承認的原因是,我們還願意相信“人生是不可控制的”,“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是什麼,生活才會更有趣么”“要等待機會到來”這樣的鬼話。
我們每天更多所做的就是完成今天的工作或學習,回到家,刷刷微博,或者看場電影,陪陪朋友。我們浪費了太多時間關注瑣碎的事情,瑣碎的新聞,瑣碎的小說,瑣碎的笑話,瑣碎的視頻。瑣碎的人和物。然後等待未來的到來。
大半的人在20歲或30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兒的時代所說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歡的,一天天地重複,而且重複的方式越來越機械,越來越脫腔走板。——《約翰·克里斯朵夫》,羅曼·羅蘭(RomainRolland,作家)
我們不想讓中國的年輕人這么都死去。
十年後微電影《回信》
《回信》。這是一場噩夢,我在你轉頭後驚醒。讓我害怕的不是夢中的你,而是我接下來的一整天,都會在不停得重複著無益的瑣事中度過,沒有明確的計畫,沒有目標。我好像,真的在向你的方向走去。你只是讓我失望,而現狀讓我絕望。我們總是說服自己相信機會總是會降臨,而不願意承認這個殘酷的現實——當下折射未來。網站形式與使用幫助
1、個人未來時間軸。“十年後”基於未來時間軸結構,每個用戶有一條自己的時間軸,可以此為為基礎發布最多8個夢想,對應到具體時間(比如“3個月後-考出CFA”,
針對每個夢想的日誌和更新。用戶可以針對每個“盒子”(即夢想)發布日誌或狀態,內容可以是關於用戶針對這個夢想的想法、最近的進步、心得、經驗分享等,用戶可以分享別人的日誌,並將日誌放入自己某個盒子的“資料庫”中;2、分享站外資料。除了站內日誌,用戶也可以針對每個“盒子”(即夢想)分享站外資料,資料可以來自於人人、微博等社交網路,或來自於Chasedream、新浪教育、華爾街日報等垂直網站或媒體,分享站外的資料可以通過複製站外頁面的連結實現,通過此功能,用戶實際上可以將所有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和信息放入自己的盒子,並在站內和其好友進行共享;3、搜尋夢想和人。用戶可以搜尋具有相同夢想和思考的其他人,搜尋夢想,認識自己感興趣的人,比如,用戶A想3年後讀MBA,他可以關注已經讀過MBA的人,用戶B想2年後出版自己的書,他可以關注同樣想2年後步入文壇的人,這種關注關係並不僅僅是基於“興趣”的,而是基於“人生”,興趣太過於淡薄,“十年後”更想呈現的社交方式是基於人生的;4、搜尋資料。用戶可以搜尋感興趣的關於未來規劃的資料(外網連結,站內日誌和更新),這種搜尋其實相當於社會化搜尋,因為站內所有用戶對全網的各個頁面做出篩選。舉個例子,如果最多的用戶認為某篇Chasedream上的文章對申請“MBA”有用,那么此連結就會出現在“MBA”的資料搜尋結果的第一個。也就是說,“十年後”通過網友眾包,對全網頁面做了自動標籤化處理。十年後的私密性從一開始的頭像設定就有所體現。用戶不能上傳照片,只能製作文字圖片替代。還不放心?十年後也不提供任何微信、微博等熟人好友的導入。放下戒備後,你可以開始打造你的夢想空間了。左上角是你的終極夢想,右上角是人生箴言,中間地帶則是一條時間軸,用於添加你為實現終極夢想所制定的階段性夢想。每一個階段性夢想都是一個盒子,你可以“打開”盒子,在下面的“記錄”、“資料庫”、“討論版”分別寫下你對該階段性夢想的思考,收集相關資料,或者與陌生人討論。實際使用中,十年後有許多讓人感到十分有趣的特點:首先,十年後不提供用戶使用圖片自定義頭像的功能,用戶個性化的頭像是通過文字來表達的,比如“自由”,“成長”等等,任由用戶自己輸入。設計的想法很好,但是由於不可選擇字型和排列形式等,在用戶數量擴大後很有可能造成頭像過於重複。然後,對於整個網站可能會有一點手足無措,因為他與別的分享類社交網站有著很大的區別。第一,你看不到很有實際感的用戶,每個用戶的頭像都是一到四個字,這樣可以讓瀏覽的用戶更加專注與其他用戶分享內容的價值,在這個模組里,每個人看到的都是隨機的新鮮事,而不是定製推薦,可以避免讓人們被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困住而愈加狹隘。比如某一位用戶的夢想信息是一年看50本書,我對這個夢想很有興趣,就可以點進去看到他是怎么一步步完成的。再比如有一個夢想是拍出一張讓自己滿意的照片,可以想像未來這個用戶或許會排出千萬張照片,對於有著同樣夢想的人來說這應該會帶來很大的幫助。總之,讓有價值的內容占據Timeline是十年後最重要的一點。而無論是你關注一個用戶,還是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都不會是因為用戶這個人,更多的是因為用戶所發布的內容本身。第二,在整個主頁面最顯眼的地方就是處在正上方的時間軸,用戶自己所設定的每項目標和夢想都會體現在這條時間軸上。我個人很喜歡這樣的UI設計,當每一項內容都反映在整個頁面最顯眼的地方的時候,你就很難去堆積一些無意義的東西,更多的會思考每一項目標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笪興在介紹的時候說,這樣的設計還是希望無論是用戶呈獻給自己的還是呈現給別人的內容都是高質量的,雖然短期內用戶可能會更活躍,但是長期來看可能是扼殺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為不可能一開始把所有性格的人都吸引進來,這樣網站氛圍或特徵就會被稀釋,然後變得和豆瓣或百度貼吧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