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漫步在漣江河畔,或在惠民橋頭觀山,你會感到情趣無窮。春日黎明,旭日初升,遠觀十二樓台山,但見曉霧縈繞、迷迷濛蒙。傍晚,在落日的餘輝中觀山,則是霞光迷離,煙嵐明滅,令人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冬天,雪後觀山,只見“十二樓台”銀裝素裹,滿山的松針銀光閃爍,亮麗迷人。前來拍攝留影的遊客,留連忘返。
登十二樓台山,是惠水人饒有興致的快事。聽著陣陣、松濤,順著曲曲迂回的盤山道,你可能會恨不得一口氣直奔山頂。介山道兩旁的松樹上,討人喜歡的小松鼠,會讓你放慢腳步;一隻只行動敏捷的小松鼠,輕快地在樹枝間跳來跳去,當地人習慣稱它們為“飛鼠”。有些膽大的“飛鼠”,還會朝人擠眉弄眼,翹著帽纓形的大尾巴,向你顯示自己的美麗,或許向來賓表示歡迎。
登上十二樓台山頂站在山峰遠眺,整個惠水縣城盡收眼底,使人渾身舒展,心曠神怡。新落成的郵電大樓、電力調度大樓拔地而起,氣勢雄偉。屹立縣城最高點的水塔,塔尖閃閃發光,使得整座縣城生氣勃勃。依山傍水的縣城,一幢幢新樓鱗次櫛比,寬敞的新環城路,更呈現著縣城的興盛之氣。縣城南北兩側的漣江大壩子上,綠樹掩映著點點村落,遠遠望去仿佛一塊碧玉鑲嵌在大壩子裡。河邊寨、滿壩村、爬頭寨等村莊,青瓦粉牆的農舍,錯落有致,溫馨的氣息,使整個大地、鄉村在寧靜中又生意盎然。漣江像一條玉帶,環繞縣城。十二樓台山腳,是惠水有名的十二風景勝地中的“三水瀠亭”。這裡是漣江、蒙江交匯之處,人們也叫它“三岔河”。沿河兩岸垂柳依依,裊娜動人,幽綠有河水靜靜地流淌。綠河兩岸倒影映在水中,隨著微微的波浪在水裡蕩漾。山風颳起的時候,曲曲彎彎的漣江河面泛起不盡的漣漪,就像抖動著碧綠的綢子,幽麗無比。每年春夏之際,這地方山水處,更有一番奇觀。幾十上百隻白鶴,出沒在十二樓台山林和三岔河間;風姿誘人的白鶴,時而盤旋逡巡在河面,時而亭亭玉立於河畔,時低啼,時而齊鳴。有時鶴群還飄然起舞,從從容容地扇動著翅膀向十二樓台山林飛去,在藍天中映著白羽。
70年代未,縣人民政府將“革命烈士紀念碑”從圓台邊移建到十二樓台上,並把為解放惠水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的遺骸忠骨,安葬在紀念碑下側,為各位先烈樹碑立傳。從此,每年前往十二樓台憑弔、遊玩的民眾,絡繹不絕。
十二樓台山原是一座無名山,它得名的由來,有著一段真實的故事。
1860年5月10日,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手下一個姓余的將領,統兵從安順經廣順來攻打定番州(今惠水縣)。太平軍打定番城團團圍住,但圍而不攻,只是對城喊話,要清兵投降。余將軍武藝高強,足智多謀。他身材高大,長著滿臉絡腮鬍,名號“余鬍子”。他手下有個梁副將,也很有本事,身輕如燕,能飛檐走壁,外號“仰天燕”。余將軍知硬攻難破城,便密派梁副將帶人在州城東門外挖地道,一直通到城牆腳,並暗暗將裝滿炸藥的一口棺材安放進去。連日來,余將軍卻在三岔河邊搭起戲台唱起戲來。守城清軍聽見城外鼓樂喧天、歌聲陣陣,迷惑不解。7月22日深夜三時,只聽得一聲巨響,天崩地裂,東門城牆被炸開了一個大缺口,余將軍帶領太平軍殺聲震天,從缺口處衝進城來,直殺得清兵屍橫滿街,倉皇逃竄,活捉了知州恩常,一舉攻占了定番城。
訊息傳到省城,貴陽的清軍恐慌起來,忙派提督“趙三閻王”帶兵前來鎮壓。余將軍沉著鎮定,把隊伍拉開,沿漣江河岸安營紮寨,嚴陣以待。當時,各地農民起義烽火不斷,清軍四面楚歌,在貴陽重點設防,沒有更多的兵力給趙提督,相比之下,清軍人數比太平軍少。詭計多端的趙提督就在三岔河對岸的山上安營,並盤山挖了十二道台階路,從山腳一直盤到山頂,還在各道台階上插上各色旗幟,虛張聲勢。太平軍弄不清清軍來了多少人馬,一時又方相持不下。
不久余將軍派人扮成老百姓到山上打柴,摸清了清軍的底細,便將計就計,佯稱太平軍害怕趙三閻王,領兵撤營,從三岔河邊退進城去,但卻暗暗在城外太平寺一帶設下埋伏,又派“仰天燕”帶領一支精兵,偷偷過河繞到望城關的山林中隱蔽下來,待機出擊。
“趙三閻王”見太平軍不戰而退,十分得意,便帶領清軍過河,要來攻城。經過太平寺時,只聽一聲炮響,伏兵四起,余將又從城中殺出,清兵亂了陣腳,方知中計,忙退回三岔河邊過河不及,自相踐踏,被太平軍殺得丟盔棄甲,血染漣江。趙提督好容易逃過河去,又聽見十二道台階上喊殺連天,不由大吃一驚,原不定期是“仰天燕”那支人馬聽到號炮,從望城關方向衝殺過來,收拾了清軍的老營。清鬼哭狼嚎,四處逃竄。趙提督見大勢已去,便帶上少數殘兵敗將往北逃亡,向青岩駐軍求援。余將軍一鼓作氣,緊追不捨,一直追到赤土坡腳,揮劍將趙三閻王斬於馬下,太平軍大獲全勝。從此,人們就把漣江三岔河對岸,清軍挖了十二道台階的那座大山叫做十二樓台山,為的是紀念太平軍。
十二樓台覽錦繡
黃達武
惠水縣著名的風景勝地十二樓台山,位於縣城東面風光秀麗的漣江三岔河對岸。它巍然矗立在“望城關”山的右側,是一座雄麗多姿的青山。
當你漫步在漣江河畔,或在惠民橋頭觀山,你會感到情趣無窮。春日黎明,旭日初升,遠觀十二樓台山,但見曉霧縈繞、迷迷濛蒙。傍晚,在落日的餘輝中觀山,則是霞光迷離,煙嵐明滅,令人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冬天,雪後觀山,只見“十二樓台”銀裝素裹,滿山的松針銀光閃爍,亮麗迷人。前來拍攝留影的遊客,留連忘返。
登十二樓台山,是惠水人饒有興致的快事。聽著陣陣、松濤,順著曲曲迂迴的盤山道,你可能會恨不得一口氣直奔山頂。介山道兩旁的松樹上,討人喜歡的小松鼠,會讓你放慢腳步;一隻只行動敏捷的小松鼠,輕快地在樹枝間跳來跳去,當地人習慣稱它們為“飛鼠”。有些膽大的“飛鼠”,還會朝人擠眉弄眼,翹著帽纓形的大尾巴,向你顯示自己的美麗,或許向來賓表示歡迎。
登上十二樓台山頂站在山峰遠眺,整個惠水縣城盡收眼底,使人渾身舒展,心曠神怡。新落成的郵電大樓、電力調度大樓拔地而起,氣勢雄偉。屹立縣城最高點的水塔,塔尖閃閃發光,使得整座縣城生氣勃勃。依山傍水的縣城,一幢幢新樓鱗次櫛比,寬敞的新環城路,更呈現著縣城的興盛之氣。縣城南北兩側的漣江大壩子上,綠樹掩映著點點村落,遠遠望去仿佛一塊碧玉鑲嵌在大壩子裡。河邊寨、滿壩村、爬頭寨等村莊,青瓦粉牆的農舍,錯落有致,溫馨的氣息,使整個大地、鄉村在寧靜中又生意盎然。漣江像一條玉帶,環繞縣城。十二樓台山腳,是惠水有名的十二風景勝地中的“三水瀠亭”。這裡是漣江、蒙江交匯之處,人們也叫它“三岔河”。沿河兩岸垂柳依依,裊娜動人,幽綠有河水靜靜地流淌。綠河兩岸倒影映在水中,隨著微微的波浪在水裡蕩漾。山風颳起的時候,曲曲彎彎的漣江河面泛起不盡的漣漪,就像抖動著碧綠的綢子,幽麗無比。每年春夏之際,這地方山水處,更有一番奇觀。幾十上百隻白鶴,出沒在十二樓台山林和三岔河間;風姿誘人的白鶴,時而盤旋逡巡在河面,時而亭亭玉立於河畔,時低啼,時而齊鳴。有時鶴群還飄然起舞,從從容容地扇動著翅膀向十二樓台山林飛去,在藍天中映著白羽。
70年代未,縣人民政府將“革命烈士紀念碑”從圓台邊移建到十二樓台上,並把為解放惠水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的遺骸忠骨,安葬在紀念碑下側,為各位先烈樹碑立傳。從此,每年前往十二樓台憑弔、遊玩的民眾,絡繹不絕。
十二樓台山原是一座無名山,它得名的由來,有著一段真實的故事。
1860年5月10日,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手下一個姓余的將領,統兵從安順經廣順來攻打定番州(今惠水縣)。太平軍打定番城團團圍住,但圍而不攻,只是對城喊話,要清兵投降。余將軍武藝高強,足智多謀。他身材高大,長著滿臉絡腮鬍,名號“余鬍子”。他手下有個梁副將,也很有本事,身輕如燕,能飛檐走壁,外號“仰天燕”。余將軍知硬攻難破城,便密派梁副將帶人在州城東門外挖地道,一直通到城牆腳,並暗暗將裝滿炸藥的一口棺材安放進去。連日來,余將軍卻在三岔河邊搭起戲台唱起戲來。守城清軍聽見城外鼓樂喧天、歌聲陣陣,迷惑不解。7月22日深夜三時,只聽得一聲巨響,天崩地裂,東門城牆被炸開了一個大缺口,余將軍帶領太平軍殺聲震天,從缺口處衝進城來,直殺得清兵屍橫滿街,倉皇逃竄,活捉了知州恩常,一舉攻占了定番城。
訊息傳到省城,貴陽的清軍恐慌起來,忙派提督“趙三閻王”帶兵前來鎮壓。余將軍沉著鎮定,把隊伍拉開,沿漣江河岸安營紮寨,嚴陣以待。當時,各地農民起義烽火不斷,清軍四面楚歌,在貴陽重點設防,沒有更多的兵力給趙提督,相比之下,清軍人數比太平軍少。詭計多端的趙提督就在三岔河對岸的山上安營,並盤山挖了十二道台階路,從山腳一直盤到山頂,還在各道台階上插上各色旗幟,虛張聲勢。太平軍弄不清清軍來了多少人馬,一時又方相持不下。
不久余將軍派人扮成老百姓到山上打柴,摸清了清軍的底細,便將計就計,佯稱太平軍害怕趙三閻王,領兵撤營,從三岔河邊退進城去,但卻暗暗在城外太平寺一帶設下埋伏,又派“仰天燕”帶領一支精兵,偷偷過河繞到望城關的山林中隱蔽下來,待機出擊。
“趙三閻王”見太平軍不戰而退,十分得意,便帶領清軍過河,要來攻城。經過太平寺時,只聽一聲炮響,伏兵四起,余將又從城中殺出,清兵亂了陣腳,方知中計,忙退回三岔河邊過河不及,自相踐踏,被太平軍殺得丟盔棄甲,血染漣江。趙提督好容易逃過河去,又聽見十二道台階上喊殺連天,不由大吃一驚,原不定期是“仰天燕”那支人馬聽到號炮,從望城關方向衝殺過來,收拾了清軍的老營。清鬼哭狼嚎,四處逃竄。趙提督見大勢已去,便帶上少數殘兵敗將往北逃亡,向青岩駐軍求援。余將軍一鼓作氣,緊追不捨,一直追到赤土坡腳,揮劍將趙三閻王斬於馬下,太平軍大獲全勝。從此,人們就把漣江三岔河對岸,清軍挖了十二道台階的那座大山叫做十二樓台山,為的是紀念太平軍。
相關詞條
-
濟公
簡介濟公濟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今天台山...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淨慈寺志》、《台山梵響》均收有其詩作。”醫術精湛他用精湛的醫術為老僧...
-
濟公詩詞
十二樓。贈明顛青箬笠前天地闊,碧蓑衣底水雲寬。不言不語知何事,只把人心...
部分詩詞 評價與影響 濟公資料 -
臨城
臨城 臨城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省西南部,北距北京市350公里、省會石家莊市78公里,南距邢台市54公里。京廣鐵路、京珠高速、...
臨城 解說內容 黃金線路 行政區劃 交通運輸 -
《閬水歌》
的女媧,太累太累而仙逝於家鄉閬中古地的玉台山頤(遺)神洞——杜甫後來又在...城南天下稀”所作的解釋,舉出了“閬之為郡,有五城十二樓之勝概”的例子...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
中國古版畫·人物卷·小說類
太尉頒恩降詔九一五台山宋江參禪雙林渡燕青射雁九二張順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潤州...十二樓》清順治間(一六四四―一六六一)消閒居刊本一七四合影樓一七五奪錦樓...
作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