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河[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匡河]

匡河[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匡河]
匡河[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匡河]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匡河鎮,是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下轄的一個鎮級別行政單位,位於湖北省羅田縣東南部,是由原石橋鋪鎮、匡河鄉、古廟河鄉三個鄉鎮合併而成,東、北與英山相接,南望浠水,西連鳳山、白蓮。下轄50個行政村,總人口6.6萬人,國土面積193.5平方公里。匡河鎮特產羅田板栗。境內有眾多名山,古蹟,革命遺址等。 匡河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扼守羅田東部咽喉,古往今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鎮中心距英山縣城10公里,距羅田縣城35公里,318國道、武英高速橫越穿全境,309縣道、216縣道(石古公路)縱貫全鎮,開放型的交通網路逐步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暢通無阻。

歷史沿革

匡河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南北朝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始置蘄陽縣(今羅田縣),縣治即今四口塘村舊縣畈,開創縣歷史之先河;匡河人才輩出,名人眾多。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匡一、張績武等一大批優秀匡河兒女就脫穎而出,抗日戰爭時期,張績武曾率部血戰台兒莊。今天,方家山村青年農民方立勛一人擁有2項國家發明專利。  

1958年為匡河公社,

1961年改匡河區,

1975年分設匡河、石橋鋪、古廟河公社。

1984年撤社改區建鄉。

1987年撤區並鄉,分設石橋鋪鎮、匡河鄉、古廟河鄉。

1996年,石橋鋪鎮面積63.6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下轄13個行政村;匡河鄉面積66.3平方千米,人口2萬 人,下轄16個行政村;古廟河鄉面積62.4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下轄21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石橋鋪鎮、古廟河鄉,併入匡河鄉。

2004年,鄉政府駐匡河,人口65597人,面積193平方千米,下轄50個行政村。

2012年,撤銷匡河鄉,設立匡河鎮。

行政區劃

匡河鎮下轄50個村委會:

匡河村、大龍寨村、九口塘、黃絲鋪村、祠堂河村、九房沖村、文家坊村、竹林坳村、戲龍廟村、上河坪村、戴家畈村、王家灣村、施家畈村、姚家坳村、石馬山村、桔子廠村、雙界嶺村、高上灣村、大畈坪村、陳河溝村、綿羊畈村、張家河村、鄒家沖村、劉家灣村、姚家灣村、周家河村、沈家咀村、羅雌沖村、毛家河村、古廟河村、王家沖村、生福橋村、林木河村、汪家橋村、分水嶺村、塗家沖村、安仁山村、蒙蒙山村、茶園村、文斗河村、石橋鋪村、蓮花林村、糠頭畈村、落令河村、楊家沖村、沙畈河村、四口塘村、花屋河村、雪山河村、方家山村。

行政代碼:

421123107:~200 220大龍寨村 ~201 220九口塘村 ~202 220黃絲鋪村 ~203 220石馬山村 ~204 220桔子場村 ~205 220九房沖村 ~206 121祠堂河村 ~207 121匡河村 ~208 122施家畈村 ~209 220姚家坳村 ~210 121陳河溝村 ~211 220雙界嶺村 ~212 220大畈坪村 ~213 220張家河村 ~214 220高上垸村 ~215 220綿羊畈村 ~216 220蒙蒙山村 ~217 220方家山村 ~218 220茶園村 ~219 220文斗河村 ~220 220石橋鋪村 ~221 220蓮花林村 ~222 220康頭畈村 ~223 220落令河村 ~224 220楊家沖村 ~225 220沙畈河村 ~226 220四口塘村 ~227 220花屋河村 ~228 220雪山河村 ~229 220劉家垸村 ~230 220王家沖村 ~231 220鄒家沖村 ~232 220毛家河村 ~233 220古廟河村 ~234 220沈家咀村 ~235 220周家河村 ~236 220姚家垸村 ~237 220羅雌沖村 ~238 220竹林坳村 ~239 220文家坊村 ~240 220戲龍廟村 ~241 220分水嶺村 ~242 220汪家橋村 ~243 220塗家沖村 ~244 220安仁山村 ~245 220岱家畈村 ~246 220生福橋村 ~247 220王家垸村 ~248 220上河坪村 ~249 220林木河村 ~500 220觀音山油茶廠

地理位置

匡河鎮位於華中鄂東地區。地跨東經115°31′53〃~116°04′02〃,北緯30°00′31〃~31°08′58〃。北接英山,南望浠水,西連鳳山、白蓮。 地處英羅浠三縣中心地段,地理位置顯要。

地理環境

境域

匡河鎮位於華中鄂東地區。地跨東經115°31′53〃~116°04′02〃,北緯30°00′31〃~31°08′58〃。東北接英山,南望浠水,西連鳳山、白蓮。 地處英羅浠三縣中心地段,地理位置顯要。

地貌

匡河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有蒙蒙山、駱家山、方家山、大龍寨等名山、南部有觀音山、石馬山等高山。海拔都在700米以上。山間為狹長谷地,谷地從北部石橋鋪至白蓮河全長達10幾公里。南部靠近白蓮河周圍的村落海拔較低,大約在100至300米之間。多為丘陵地帶,多湖泊田園,且人口密集。是匡河的魚米糧倉,風光秀麗。

水文

匡河境內水資源豐富,水庫湖泊遍布,河流水渠縱橫。有主河3條,南部兩條,北部一條。且占有三分之一的白蓮河水庫水域。

氣候

匡河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乾(冷)夏濕,春暖秋涼,年均總日照時數2047小時,年均輻射熱量109.2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16.4℃,極端最高氣溫41.6℃,極端最低氣溫-14.6℃,無霜期平均240天。年均降水量1330毫米,全年降雨多集中在5、6、7三個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

自然資源

匡河物產豐富,資源廣闊。匡河茶葉享譽古今,早在北宋時期,石橋鋪是全國著名的13大茶莊之一,生產的雲霧茶直接進貢到皇宮,其時商賈雲集,朝廷設有監茶官以收其利。今天,楊家沖、陳河溝發揚傳統優勢,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生產的“碧楊峰”等名茶多次獲省市大獎。境內資源豐富,蘊藏有大量的長石、石英石、雲母等礦藏,其中長石儲量為鄂東之最。全鄉水域遼闊,有效養殖水面28000畝,所產“黑背胖頭魚”質優味美,為鄂東特產。匡河風景優美,到處水繞著山、山抱著水,自然風光綺麗,船在水中走、人在畫中游的感覺油然而生,趣味無窮。海拔722米的旅遊勝地觀音山被列為鄂東名山,山上奇峰林立,茶花飄香,觀音廟名揚省內外,四季遊人香客不斷,還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明太守盧浚游觀音山曾詩云:“看盡羅田山外山,倦依流水宿松關,分明夢裡神仙語,前路風光十八彎。”

鄉鎮交通

匡河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扼守羅田東部咽喉,古往今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鎮政府所在地距英山縣城10公里,距羅田縣城35公里,318國道、309縣道橫越穿全境,武英高速公路及石古公路縱貫全鎮,開放型的交通網路逐步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暢通無阻。

經濟發展

匡河[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匡河] 匡河[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匡河]

匡河基礎紮實,特色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勵精圖治,艱苦奮鬥,社會經濟得到了快步發展。全鎮已形成以石橋鋪為基礎的高效桑園示範區,境內德利絲業有限公司引進安裝國內最先進的D301B型自動繅絲機3組,年產5A級以上白廠絲80噸,他們成功推行“公司+農戶+基地”的蠶桑產業化發展模式,得到副省長劉友凡的充分肯定。古廟河一路漁歌高唱,充分利用天然無污染的萬餘畝水面,大力推行網箱養魚,科技養魚,已形成高效水產示範園區。全鎮以豐富的長石資源為依託,建有3座石粉廠,年產石粉3萬噸,長石產業初具規模。以板栗、蠶桑、銀杏、藥材為主的多種經營基地面積達5畝。匡河是全縣名副其實的蠶桑大鎮、產茶大鎮、水產強鎮、長石之鎮,是全縣重要的經濟成長點。

支柱產業日益壯大 板栗產業初具規模。新建基地5萬畝,形成了318國道、309縣道板栗產業示範帶。年產板栗200萬公斤,建有4家板栗食品加工廠。水產養殖效益顯著。創辦了4家千畝以上的水產場,大力推廣名貴魚養殖,依託水面進行垂釣、娛樂、休閒、旅遊等綜合開發。大力發展畜牧生產。培育了一大批黃牛、山羊、母豬養殖專業村。在高上垸和汪家橋興建千頭奶牛場兩個。

教育事業

匡河鄉中國小名錄

大龍寨村國小 上河坪村國小 黃絲鋪村國小 石馬山村國小
桔子場村國小 九房沖村國小 祠堂河村國小 匡河鄉中心國小
施家畈村國小 姚家坳村國小 陳河溝村國小 雙界嶺村國小
大畈坪村國小 張家河村國小 高上垸村國小 綿羊畈村國小
林木河村國小 方家山村國小 茶園村國小 文斗河村國小
石橋鋪村國小 蓮花林村國小 康頭畈村國小 落令河村國小
楊家沖村國小 沙畈河村國小 四口塘村國小 花屋河村國小
雪山河村國小 劉家垸村國小 王家沖村國小 鄒家沖村國小
毛家河村國小 古廟河村國小 沈家咀村國小 周家河村國小
姚家垸村國小 羅雌沖村國小 竹林坳村國小 文家坊村國小
戲龍廟村國小 分水嶺村國小 汪家橋村國小 塗家沖村國小
安仁山村國小 岱家畈村國小 生福橋村國小 王家垸村國小


  
匡河鄉古廟河中學 匡河鄉石橋鋪中學 匡河鄉黃絲鋪中學  

原九口塘國小、大龍寨村國小、黃絲鋪村國小合併成黃絲鋪國小。蒙蒙山村國小、石橋鋪村國小合併成石橋鋪村國小。

旅遊景點

匡河歷史悠久,人絕地靈。山清水秀,風光秀麗。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也有不少歷史遺蹟,傳說。讓人留戀忘返,止步停留。省內著名景點,白蓮河水庫,羅田匡河觀音山,方氏祠,羅氏祠,葉氏祠,鳳凰關水庫,張氏祠,張家垸,二層垸,石馬寨,九口塘觀音廟,雷公廟,駱家山等。

1觀音山

羅田匡河觀音山海拔722米,地處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距離匡河鎮8公里,被列為鄂東名山。山上有著名的觀音山寺,始建於北宋年間。清同治七年(1868)還重新修建過。廟內依天然石痕刻有觀音像三尊,至今香火旺盛,今石像雖毀但正殿尚存,是全縣僅存的古廟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太守盧浚游匡河鄉觀音山後,曾有詩云:“看盡羅田山外山,倦依流水宿松關,分明夢裡神仙語,前路風光十八彎。”海撥722米的觀音山被列為鄂東名山。觀音山是一座“丁”字形山峰,孤峰崢嶸獨傲。在茶花飄香,古木濃蔭的觀音山上,昔年依石岩建廟,修建有一座觀音庵,據傳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清同治七年(1868)還重新修建過。廟內依天然石痕刻有觀音像三尊,舊時香火旺盛,今石像雖毀但正殿尚存,是全縣僅存的古廟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觀音山東南方向的石壁上,有一尊天然的觀音佛像,因是觀音背像,故稱為“反背觀音”。這一奇特景觀與觀音庵相互呼應,觀音山因此得名。觀音庵名揚省內外,安徽、湖北、河南三省十多個縣市的眾多善男信女經常來此進香朝拜,四季遊人香客不斷。觀音山地勢還十分險要,明代山上即建有山寨,清鹹豐七年(1857)重建石牆,高4米,周圍6600餘米。現在尚有多處石牆遺蹟和東、西、南、北四門的稱謂。

2白蓮河水庫

白蓮河水庫位於湖北省東部浠水中游,位於大別山南麓,地跨三縣(羅田、英山、浠水)由東河、西河、匡河等主要河流組成,白蓮河水庫是湖北省的第三大水庫,鄂東第一水庫,距離浠水縣城東30公里的白蓮鎮區邊。

白蓮河水庫是鄂東第一人工水庫。是浠水流域的骨幹水利工程。1958年秋動工興建,1960年10月主壩攔洪蓄水。水庫承雨面積1800平方公里,總庫容11.04億立方米,占流域總蓄水量的82.6%,是一座以灌溉、發電為主,兼顧防洪、養魚、航運、綜合利用的多功能水庫。

白蓮河水庫有著獨特的自然風光。這裡,群山連綿,樹繁竹茂。沿河兩岸,峭壁挺撥,怪石林立,文物眾多,有鄂東佛教名山斗方山,有中唐修建的大王廟,有在懸崖石壁上修建的石廟等。河面上,島嶼密布,碧水縈繞,波光粼粼,魚跳鳥躍,煙霧茫茫,乘座遊船猶如進了夢紀般的"仙境"。白蓮河水庫大壩下,樓房林立,石房鱗次櫛比。有年發電量一億度,擔任中南電網調峰任務的白蓮河發電廠,還有白蓮河鋁廠、白蓮設備廠等大中型企業。白蓮河鎮區內還是白蓮河、泄洪河、沈家河的匯合處、三條河上架起了三座各具風格、相互映襯的公路大橋,把白蓮河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壯麗畫圖。

3方氏祠

方氏祠又稱“方氏八房祠”。原為明末清初古建築,位於羅田縣匡河鎮黃絲鋪村二組。該祠堂背靠東北山峰高大的石馬寨,祠堂占地面積500平方米,面向正西立基而建,門前有小流自西北向東南流淌,四周山脈層層環抱,群峰羅列有致。當地民謠“石馬趕石牛,一對青獅隨河游,雙象鎖水、日月守門樓,有人得此地,兒孫做諸侯”說的就是此地。

1931年9月9日,英羅邊區蘇維埃政府由茶園村二屋垸遷置此處辦公。

全國解放後,該祠被訴毀,在舊基上修建了鄉村衛生室和村黨支部辦公樓。

4羅氏祠

羅氏祠亦稱羅家垸、羅家邊。它位於羅田縣匡河鎮黃絲鋪村六組。石馬山象一巨大的八字形屏風橫垣其東北、正東、東南三個方位。該祠堂非常隱秘,後山為八字形開障的低矮山崗,對面有一道長約一百五十米的矮小案山,祠基占地面積共四百六十平方米,門前有一半畝見方的園形水塘。祠堂右側原來有一棵兩人才能合抱的大皂莢樹,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時遭砍伐,後來村民在砍了的大皂莢樹邊栽了一棵香樟樹,現已長至水桶般粗細。

1931年1月19日,中共英(山)羅(田)邊區區委會由匡河鄉康頭畈村張家垸遷至此處。1932年1月,英羅邊區蘇維埃總工會在此正式成立,成為組織領導英山、羅田兩縣農民、工人和全體手工業者投身革命運動的核心力量。

羅氏祠的古建築在革命戰爭年代為國民黨反動軍隊所毀,羅姓民眾亦被迫遠徒四方。如今在羅氏祠基上農民方友蘇建有一棟八十平方米的兩層樓房,農民方金初建有土木結構的平房一百八十平方米,由於該戶無力改建,房屋倒塌在即。

5雷公廟

雷公廟是匡河鎮黃絲鋪村境內的一座廟宇。廟宇位於石馬山南面懸崖絕壁之上。始建何時暫無法考證,相傳明永東(1403左右)年間進行過一次大的修繕。直至文革前,一直香火鼎盛。廟西絕壁之中隱有藏經洞,常年有神鷹寧護。據傳,神廟始建時的石刻碑文,廟志和詩文均藏其中。

位於黃絲鋪村東面,石馬山南側有一處名勝古蹟,山頂上有座雷公廟,廟上現保留有:嘯天獅、石人、石馬、石牛、石豬、石槍,許多遺蹟。在這裡謂之“七絕”。時至今日,二丈多高的“石人”被參天的樹林所覆蓋。石馬寨頂,懸崖百丈,怪石嶙峋,峰高勢險,遊人罕至。再加上山上有野豬出沒,無人敢往。現今更有警示牌告誡“此處絕險,請勿靠近”亦無人敢攏身。

6石馬寨

石馬寨位於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石馬山村境內,石馬山南邊懸崖之上。附近有雷公廟、雷祖石、石馬、石馬懸崖、天倉等景觀。距離黃絲鋪村3.5公里,距離匡河鎮中心7.5公里。有鄉村公路直通山頂,這裡交通便利,風景獨特。是旅遊,度假的好地方。

登石馬寨制高點,西南遠眺,波光映日,似龍鱗閃耀,似動若靜,似實若虛者,長江也。石馬山腳諸丘,如雷祖之衣、袍袖、屐履靴襪,而白蓮水蜿蜓玉帶,飄揚於袍袖腠理之間。名山靈水和諧,相得益彰。凡夫俗子,觀景至此,不飲亦醉。
石馬寨之此,連綿數座名山,豹龍巖,鼓樓坳,高鳳庵,金雞岩等,如弟兄姐妹,依次而出,形成自北而南的山脈,且山青秀麗,各自風光,昔時各有寺廟,地有靈,一呼百應,山有靈脈相通。故有“公鳳趕婆鳳,婆鳳趕雞公,雞公趕石馬,石馬趕石牛”之地仙歌訣。石馬寨正東數座峰嵐相聚,海撥均不相上下,乍看,恰似雷祖屬下各部主將陣前聽調,長長的古城牆把這些山峰圍有一起,形成易守難攻的軍事要衝,至今東、南門、水西門均在,唯西南的石馬寨後有天塹不設城牆。城牆內田園塘堰,竹林農舍井井有條,至今還是一個行政村。這裡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水西門的天然瀑布景觀奇物。若門內修一水堰,遊客四季都能看到來看天上的河流。這裡夏秋平均氣溫比山下低近40℃,而冬季因北風受阻,反而氣候溫和,一般年份,很少見霜。石馬寨當年山高路陡,偏僻向隅之地,而今十幾公里的水泥路面聯通山寨每個角落,今非昔比,天塹通途。一個集拜山朝佛,旅遊觀光,避暑渡假為一體的石馬寨綜合開發模式正逐步展觀。我們盛情邀請社會賢達,遠近有識之士前來考察投資環境,積極投身到建設石馬寨行列中來,歡迎您來走一走、看一看,就知道。

7九口塘觀音廟

九口塘觀音廟是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九口塘村的一座廟宇。始建於宋代,據傳這裡就是觀音三姐妹之中三妹的成仙之地。距離觀音山12公里,距離匡河5公里,距離黃絲鋪村2公里。千百年來一直佛道相承,香火旺盛,雖覆遭興廢,但佛音禪語不絕於世,庇佑一方百姓的平安。這裡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旅遊度假的好地方。始建於宋代,與觀音山寺同時興建於一個時期。只是名氣沒觀音山寺名氣大。千百年來一直佛道相承,香火旺盛,雖歷經兵災匪禍,但佛音禪語不絕於世,庇佑一方百姓的平安。廟宇始建於宋代,後歷代都有興建。清朝未年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有部份殘匪流落到這裡,後遭清軍清剿火燒廟宇,千年古蹟毀於一旦。後又有附近鄉里出錢重新修建,至文革時期破四舊又遭毀壞。只盛廟中大石塊,新廟宇於1991年由村民捐資重新修建,現有正殿,前殿,兩邊耳房及前院廚房等組成。廟宇由石塊堆砌而成,沒有用現代化的水泥鋼筋,全部仿古化。過去廟前有兩顆千年古樹,一顆遭雷電辟死,一顆毀於文革。

8張家垸

石馬趕石牛,一對獅子順河游,獅象保水口,日月照銀樓,率先開發石馬寨,名利雙豐不吹牛。

張家垸位於匡河鎮康頭畈村三組,垸子四周山巒高大,一年四季濃蔭隱天蔽日。垸內有一條源自西北高山峽峪的小河流呈S形流出,垸子南面小河東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古樟樹,就在樟樹南邊原來有一座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的神廟,曾經是張家垸村民公共活動場所。1930年6月,活躍在羅田的共產黨人在張家垸神廟內正式成立了羅田縣第一個鄉蘇維埃政權,成為隱藏在民間領導當地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鬥爭的中堅,直至1931年1月初才遷移至匡河鄉茶園村二屋垸。1930年10月4日,為更好地領導鄂東大別山區革命運動,英山、羅田兩縣的共產黨員,農民運動積極分子由陳鬍子、謝國廷帶領,在張家垸神廟內召開大會,成立了“英羅邊區區委會”。如今,那棵古樟依舊蔥翠欲滴,而神廟已毀,孕育過匡河人民革命偉業的珍貴遺址,已經成了農民張勁光家的責任田。

歷史名人

匡河[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匡河] 匡河[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匡河]

張績武(1905.9.20——1991.9.10),原名張繼武,曾名張振端,乳名張九齡。國民黨中將副司令。匡河鄉花屋河村人。1921年,在家鄉“復興庵”祠堂創辦 “復興國小”,以邊學邊教的方式從事教育活動。 1925年投軍,任國民革命軍11軍26師7團2營6連上士文書,參加北伐。同年加入國民黨。1927年考入黃埔軍校七期步兵科,1943年7月,參加美國在印度舉辦的高級作戰人員培訓班學習。1944年任16師副師長。1945年任第三方面軍新兵集訓總處參謀長、乾訓團教育長。1946年1月任交通警察第二總隊總隊長。1947年任29軍整編16師師長。1948年9月任交通警察第一旅旅長,11月兼任津浦路南段護路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和宿縣城防司令,11月16日在安徽宿縣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後轉東北改造學習。1970年初,回羅田石橋鋪村花屋河大隊(現匡河鄉花屋河村),參加集體生產勞動。1983年3月,羅田縣政協成立,任縣政協第一屆副主席。1991年9月10日,因患腦溢血猝然辭世,終年86歲。其子張開來,在其去世之後,搜羅遺句,編《張績武詩集》,於2001年5月出版。

抗日戰爭期間,曾參加南口、居庸關、娘子關、台兒莊等對日各役,獲國民政府頒發青天白日、雲麾、寶鼎等多枚勳章。

基礎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一是農田水利建設。全面開展水庫、河堤、渠道、塘堰整修,確保農業生產用水。二是交通建設。全鄉50個村已全部通水泥(柏油)路,武英高速,318國道、309縣道貫穿全境。三是城鎮建設。落實縣政府“五統一”政策,不斷加大集鎮開發力度,做活“經營城鎮”文章,鎮區面積達到2平方公里,集鎮常住居民8500人,商貿流通活躍。四是全面實施農村電網改造,有線電視、電話和寬頻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