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清代隸屬山西澤州府(今山西晉城),1953年劃為南義城,東張村2個鄉,1956-1958年為北義城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高都紅色人民公社。1962年從高都公社分出,設北義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北義城鄉。2001年,調整澤州縣鄉鎮行政區劃(晉政函[2001]6號;1月10日晉市政發[2001]4號),撤銷魯村鄉、北義城鄉,合併設立北義城鎮。區劃調整後北義城鎮人口28518人,面積71.65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北義城村。
文化傳承
北義城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具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位於鎮西北的莒山,建有戰國名相藺相如的陵寢。民間文化藝術發展基礎較好,文化隊伍建設健全。農民書畫、剪紙、麵塑等民間藝術曉有盛名,2008年被市、縣老年書法研究會授予“農民書畫之鄉”。
自然條件與資源
北義城鎮除東部黃六坡村、黍米山村、東張後村等少數村屬半山區外,大部分村屬丘陵區。東北高,西南低,海拔最高1005米,最低750米。年平均氣溫10.7℃,年降雨量500—600毫米,無霜期160天。
1.土壤地質地貌:屬黃土丘陵區,土壤肥沃,質地良好。
2.氣象氣候: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72℃,最低氣溫-22.89℃,最高氣溫38.6℃,歷年最大凍土厚度43cm,相對濕度64%,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93小時,日照率為54%,無霜期為19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2456mm,最大降雨量863.3mm,最小為345.58mm,且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460mm。夏季多見南風,秋季多見北風,年平均風速為2.4m/s。這些特點造成我鎮冬春少雨乾旱,夏季雨時集中,有時又在某一段時間表現為乾旱少雨,造成夏伏旱或農作物卡脖子旱的特點。
3.河流水系:丹河貫穿境內。任莊水庫與我鎮南部接壤。地下水比較豐富。
4.土地資源:北義城鎮土質肥沃,是澤州縣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鎮之一。人均年產量在1400斤以上,位居澤州縣17個鄉鎮之首。
5.水資源:水資源由地表水(大氣降水)、地下水(含水層)、過境水(河流水)三部分組成。年平均降水量為500——600mm。地一下水資源較豐富。過境水總利用量較少。
經濟社會概要
綜合實力
2009年,該鎮完成財政稅收1795萬元,糧食總產達到3855.2萬斤,民營企業增加值完成185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5930元,鎮域經濟綜合實力得到了明顯的增強。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全鎮通水泥(油)路達到116.2公里,全鎮33個行政村100%實現了“村村通”,91%以上的村實現了街巷硬化“戶戶通”;加大對供水工程的投資力度,實現了全鎮33個村28000餘口人的飲水安全達標;全鎮使用清潔能源的農戶達到了3636戶,占到了總戶數的50.7%;實現了所有村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網際網路,提速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近兩年來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500萬元,實現節水灌溉面積9000畝,使全鎮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投資180萬元實施了鎮區主街道的拓寬硬化、下水管網改造和綠化、美化、鎮容鎮貌煥然一新;組織實施以退耕還林、通道綠化、小康村生態園林化等為重點的生態建設工程,建成了劉軒窯、西張村等10個小康園林化村。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五個一”工程的要求,該鎮劉軒窯、西張村、北義城、東張村、魯村、河底、蔡河、溝東、下城公、張莊、西村、東莒、樓嶺、溝東、壇嶺頭等15個村和王溝、北尹寨、西黃石、尹西、東張後、黍米山、崔莊、城公、小河西等9個村均達到了縣級示範村和整治村的標準,蔡河村和魯村村分別達到了省級重點推進村的標準。
黨政建設
近年來,全市各級黨委和團組織認真貫徹落實各項要求,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基層黨建帶團建的有效途徑,不斷推動黨建帶團建的有效途徑,不斷推動黨建帶團建工作得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開展的“兩新”組織推優入黨和大學生村官兼任團支部書記工作,為全省的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創造了鮮活經驗,形成了黨建帶團建,抓黨建促團建,黨團共建促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