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澇南旱是氣象研究領域爭論了10餘年的一個學術觀點,學術上指的是中國華北地區夏季年代際降水異常與東部季風區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年代際降水異常的比較,與“南澇北旱”相對應。重要觀點
中國氣象科學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既已開始研究“北澇南旱”問題。但直到2004年2月美國全球商業網路諮詢公司(GBN公司)發布的一份報告提出該概念後,該問題才獲得了氣象學家們的更多重視。
GBN公司發表的報告——《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預言,中國南方將在2010年前後發生持續整整10年的特大乾旱,其中兩個重要觀點是:
1、中國南部地區在2010年前後將發生持續整整10年的特大幹旱。中國現在“南澇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時候可能變成“北澇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2、夏季風可以為中國帶來降水,但也會引起負面效應,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嚴重。由於水汽蒸發冷卻作用的降低,會引起寒冬延長,夏季高溫增加。
周期說
主張中國南北氣候將出現交替性變化的學說大多通過對歷史的對比研究,提出了不盡相同的周期說。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錢維宏提出南北降水轉型的周期為70年。根據70年的周期預算,從1979年開始的“南澇北旱”,到2015年左右將轉變為“南旱北澇”。
認同中國將出現“南澇北旱”向“北澇南旱”轉變的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羅勇,則提出20年周期說。他繪製了從1951年到2000年我國夏季降水分布圖,發現我國降水集中地區在有規律地變化著,存在著20年左右的周期。
降水變化
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教授指出,中國在20世紀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從80年代開始,中國氣候出現了大轉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減少,導致了目前“南澇北旱”的狀況。丁一匯說,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南澇北旱”現象尤為明顯。據統計,1997年夏季中國北方持續少雨高溫,該年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億多畝,黃河累計斷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全國有1.8億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90多億元。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錢維宏通過對比研究提出了南北氣候變化的如下更替:1910年—1940年,夏季降水南方多,北方少;1940年—1980年,我國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1980年到2000年,中國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
原因
夏季來自印度洋的季風2000年以來呈減弱趨勢,帶給中國北方地區的水蒸汽總量減少。同時,受中高緯度大氣環流反向運動的影響,貝加爾湖以南的低氣壓2000年以來逐漸轉變為高氣壓,南下進入中國的冷空氣變得乾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減少。
一些專家指出人類活動也是造成“南澇北旱”的因素之一。中國南方較集中的工業生產造成的“黑碳”和硫化物的大量排放,由於黑碳吸收太陽的輻射能力很強,造成大氣升溫,氣流上升,進而導致降水增多。而在北方,大量工業用煤的情況沒有南方明顯。
爭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閔錦忠說,只要全球變暖還存在,就應該基本維持“南澇北旱”的局面,之前出現的南方乾旱及北方暴雨現象只是個別現象,不能說從此就變為“南旱北澇”了。
閔錦忠還認為,從目前國際國內氣象預報的水平和技術發展來說,比較準確的預報是1-7天,由於還有大量的技術問題沒有解決,超過這個時間的預測基本不準確,更不要說幾年之後的事了。儘管美國的預測似乎得到驗證,但成功預測一兩次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台副台長康玲認為,“北澇南旱”的說法有待考證,沒有準確的科學依據。
歷年反常氣候現象
南方大旱
2004年中國南方大部遭遇53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造成經濟損失40多億元,720多萬人出現了飲水困難。中國氣象局統計顯示,10月全國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華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大範圍秋旱,兩廣等地旱情嚴重。廣東、廣西、海南、湖南及江蘇、安徽6省區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月1日—10月30日,少雨程度最為嚴重的廣東、廣西、湖南、海南4省區平均降水量僅有88.1毫米,這是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小值。持續少雨導致南方秋旱快速發展。據10月30日乾旱監測顯示,旱區已擴展至幾乎整個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其中廣西、廣東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東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蘇皖中南部等地達到重旱標準,其中廣西、廣東、湖南、江蘇局部地區達到特重旱標準。2007年長沙出現50年一遇特大幹旱。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統計,截至8月3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1.66億畝,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萬畝,其中作物受旱1.47億畝,還有753萬人、508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國家防總辦公室副主任程殿龍介紹,江西、黑龍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積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比例分別達到44%、35%、33%,旱情尤為嚴重。
自2009年秋以來,雲南持續乾旱造成全省農作物大面積受災,初步統計顯示,乾旱導致雲南省農作物受災面積占總面積86%,其中絕收面積307.3千萬公頃,小春作物預計減產50%,甘蔗減產20%,經濟林果受災面積2551千公頃,絕收600千公斤,直接經濟損失達50.4億元[17]。2010年中國西南五省市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及重慶發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一些地方的乾旱天氣可追溯至2009年7月。當年3月旱災蔓延至廣東、湖南等地以及東南亞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國耕地受旱面積1.16億畝,其中作物受旱9068萬畝,重旱2851萬畝、乾枯1515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萬畝;有2425萬人、1584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
2013年6月起,江淮、江南大部持續高溫少雨,湖南、貴州、湖北、重慶、四川、等地旱情持續,給農業生產和民眾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而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等地則持續陰雨,進入8月後,嫩江以及松花江幹流先後發生超警洪水。
北方洪澇
2005年7月,遼寧省撫順市連降暴雨,遭遇史上罕見的洪澇災害,死亡、失蹤人數達27人,受災人口近50萬。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北京、天津及河北出現區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北京出現入汛以來最強降水過程,全市平均降水量達190.3毫米,日降水強度超百年一遇。城內多次積水並造成傷亡事故。本次洪澇災害在全市造成79人遇難。
2013年6月30日下午,內蒙古鄂爾多斯突遭暴雨及冰雹襲擊,造成鄂爾多斯東勝區城區低洼處積水嚴重,部分平房浸水,道路交通堵塞。部分城市基礎設施及植被受到破壞,道路堵塞,電力線路中斷,有79處塌方。截至7月1日下午,鄂爾多斯暴雨已造成15人死亡,4人失蹤,4人受傷。
2013年7月底,甘肅天水暴雨引發土石流災害導致22人死亡,3人失蹤,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上萬名民眾被緊急轉移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