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龍珍珠城遺址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周長1107米,牆高6米,城基寬6米,條石為腳,火磚為牆,中心黃土夾珠貝夯築而成。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分東、南、西三個城門,門上有樓,可瞭望監視全城和海面,城內設採珠公館,珠場司、鹽場司和寧海寺等。城牆內外砌火磚,中心每10公分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珍珠城因此得名。城牆周圍可見古代加工作坊的遺址和明代欽差大臣《李爺德政碑》《黃爺去思碑》等的遺蹟。殘貝散落,遍地皆是,可見當年採珠之盛。
古珠城在抗日戰爭前還保存完好,抗戰期間,大部分城牆及城門被拆毀。解放後只剩下一道城牆和一座南城門,1958年也遭毀盡。該建碑亭內現存少量碑刻,南門城垣有一段2.6米高的牆心。
北海白龍珍珠城遺址已列為廣西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撥款在珍珠城的廢墟上興建了一座仿古建築“珍珠亭”,讓遊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