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
城市簡介
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轄市,轄懷遠、五河和固鎮三縣。蚌埠因古代盛產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譽。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京滬高鐵、京九高鐵,京福高鐵交匯點,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史前時期,今蚌埠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歷史沿革
今蚌埠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懷遠縣境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春秋戰國時期,今一市三縣地域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的邑地。秦王朝建立後統一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懷遠、蚌埠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鍾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後迭經變更,歷經西漢、東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南宋鹹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南宋、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後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濠州(今鳳陽縣)懷遠縣,東屬濠州鍾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靈璧、五河、懷遠縣分領,五河縣屬泗州。明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鳳陽府懷遠縣,東屬鳳陽府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鳳陽府宿州及懷遠、靈璧、五河、鳳陽縣。清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後屬安徽省淮泗道(鳳陽)。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五河、懷遠f、鳳陽等縣分領。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蚌埠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偽安徽省政府、鳳陽縣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脫離鳳陽縣,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區域規劃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改劃屬蚌埠市至今。重要樞紐
蚌埠是僅次於合肥的安徽省重要樞紐城市(區號0552,牌照皖C,與蕪湖大體相當),皖北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也是省內僅次於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擁有高等院校11所,其中解放軍坦克學院與解放軍汽車管理學院、空軍第十三飛行學院、解放軍海軍士官學校四所重要軍校均駐蚌埠,海軍蚌埠士官學校是我軍創辦最早的兩所士官學校之一,戰略地位可見一斑。蚌埠擁有科研院所眾多,原電子工業部40、41所,兵器工業部214所(華東微電子研究中心)等重要軍工部門附設於此。解放軍第123醫院設於蚌埠。交通樞紐
蚌埠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蚌埠交通便捷,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四通八達。蚌埠港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新港年吞吐量達百餘萬噸,擁有數個千噸級泊位。蚌埠港可四季通航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還可以藉助已開放港口通達海外。
蚌埠是華東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原上海鐵路局蚌埠鐵路分局、現上海鐵路局蚌埠鐵路辦事處仍駐蚌埠,管轄安徽省長江以北的鐵路。蚌埠是京滬線和水蚌線的交匯點。蚌埠火車站是縱貫我國東部地區南北大動脈——京滬鐵路的一等客站,並經水蚌線、淮南線與京九鐵路相連。蚌埠站現日接發圖定列車135列、其中動車組列車10列,且是安徽省唯一有進藏列車的車站。從蚌埠乘火車可直達國內20個省會城市、3個直轄市和10多個沿海城市。
國家建設中的京滬高速鐵路將設蚌埠南站。蚌埠高鐵客站是京滬高速鐵路的沿線七大客運站之一,站房規模20000平方米,道場共24股線路,設7處500米的長站台,可同時停靠13對列車。正在籌備待建的京福高速鐵路也將從蚌埠南站引出,作為未來京滬高鐵與京福高鐵的聯結站和安徽省境內規模最大的高鐵樞紐,蚌埠高鐵客站定位為全國一流的標誌性建築。預計2015年停靠列車40對(其中4對始發),2020年停靠列車73對(其中8對始發),2030年停靠列車92對(其中11對始發)。
蚌埠東站現為一等貨運站,擁有華東地區大型的貨運列車編組站及大型的貨櫃貨場。
蚌埠公路四通八達,高標準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與國道、省道相聯結。京福高速公路(合肥——徐州)、寧洛高速公路(界首——阜陽——蚌埠、蚌埠——南京)已建成。
4C級標準新機場已建成投入使用。
經濟發展
安徽省重要工商業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京滬、淮南鐵路交點。現有工業企業1258家,其中大中型企業66家。已形成以加工業為主,擁有機械、紡織、輕工、化工、醫藥、電子、建材等行業的工業體系,能生產400多大類、上萬種產品。安徽豐原集團、八一化工集團、華光玻璃集團、蚌埠捲菸廠等企業,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的重點骨幹企業。平板玻璃、壓鑄機、濾清器、燈芯絨、啤酒、玻璃製品、捲菸等產品產量、質量在國內名列前茅,檸檬酸和對(鄰)硝基氯化苯產量、質量在全球位居前列。蚌埠為淮河流域水陸交通與物資集散中心。礦產有金、鐵、鈦、花崗岩、大理石、石英石等,在懷遠和曹老集都發現煤礦和磁鐵礦,已經招標進行一定的開採;農產品有小麥、豆類、薯類、棉花、菸草等;蚌埠港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土特產有石榴、五河螃蟹、午餐肉罐頭等。民間藝術主要有泗州戲(拉魂腔)和民間歌舞花鼓燈,微雕、玉雕、通草畫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名勝古蹟有東部的曹山,相傳為三國曹操屯軍之地;山南麓的明朝東甌王湯和之墓,為國家級保護文物;懷遠境內的荊、塗二山隔河相對,為第四紀冰川遺物;塗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
現代化的交通區位優勢,營造了蚌埠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
歷史上蚌埠以工業聞名,建國時,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重要工業城市,有著良好的輕、重工業基礎。“一五”期間的100個重點項目,蚌埠一地即占3項,後屢受合肥打壓及“皖江開發”影響,經濟日漸式微,衰退厲害,已逐漸蛻變為二流城市,特產以黃山煙、皖酒、仿古玉器聞名,現以精細化工、玻璃深加工及汽車零部件為主導產業,豐原集團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檸檬酸生產企業,現有上市公司五家。蚌埠仿古玉器市場是國內三大古玩玉器生產加工地。
文化風景
蚌埠是花鼓燈、泗洲戲的發源地,以上項目均已申報國家及世界文化遺產。《左傳》中“禹會諸侯於塗山”,塗山即在蚌埠境內,有大禹廟、白乳泉等名勝,楚漢戰爭的垓下古戰場、淮海戰役(徐蚌會戰)遺址、雙墩遺址也都為蚌埠主要的旅遊資源。此外,蚌埠閘、龍子湖風景區是皖北地區僅有的兩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蚌埠市風景秀麗,名勝薈萃。市東龍子湖風景區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近有湯和墓、花鼓燈嘉年華,東鄰明皇陵、中都城、龍興寺、白石山森林公園;西郊荊塗二山隔河相對,相傳大禹曾會諸侯於塗山,還在此娶塗山氏為妻。現存有禹王宮、啟母石以及型山上的白乳泉、卞和洞等諸多名勝散落在青山綠水間。
氣候資源
蚌埠四季分明,氣候濕潤,處於秦嶺——淮河天然氣候分界線上。蚌埠作為非省會城市擁有獨立的省級氣象中心——淮河流域氣象中心。目前城市治安環境也為省內最好,蚌埠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是國內唯一入選2005年度公安部先進基層單位的110指揮台。蚌埠市地處淮河流域,四季分明,氣候溫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糧、油、蔬菜、肉類和水產品等。其中固鎮花生產量居全國前列,懷遠石榴在國內享有盛譽,五河螃蟹蜚聲海內外。
主要景點
張公山公園位於蚌埠市西南部,總面積72公頃,是市內最大的公園。1973年始建,1983年正式開放。公園由張公山和化陂湖組成,湖中有島。
蚌埠龍湖風景區
龍湖風景區位於蚌埠市東郊曹山和雪華山之間,呈兩山夾一湖的獨特風貌。風景區以自然山水為依託,兼有人文景觀,是具有綜合遊憩功能的省級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514平方公里,淮河支流龍子河流經此地。
啟母石
塗山之陽,啟母澗之西,有巨石如慈祥的婦人端坐于山崖之上。此即傳說中啟母所化之石。明代邑賢袁賦詩云:"塗山之國臨淮海,山中石母幾千載。苦歷冰霜不事妝,任教風雨顏無改。獨坐岩頭望百川,懷襄疏濬為桑田。平成底績非無日,不恤三過實母賢"相傳,禹娶塗山氏女,婚後四日便離家治水去了,一別十三年不回家園;塗山氏女每日引領南眺,盼望丈夫歸來。但是,望穿秋水,也不見禹歸。由於朝思暮想,精誠所至,終於化而為石,端坐於昔日與禹幽會之所。啟母石系塗山著名風景點,遊人在登山憑弔大禹的同時,也必定要對這位在夏開國之初的第一位母后禮讚、憑弔一番。
垓下遺址
垓下之戰遺址位於北緯33°21′,東經117°38′處,在今靈壁縣城東南,韋集鎮單圩老莊胡村附近。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決戰於此,劉邦大敗項羽,迫使項羽演出“霸王別姬”和自刎烏江的歷史悲劇。
珠園
珠園位於市中心,原為修建淮河路天橋取土留下的水塘。解放後經全面治理,1958年闢為公園,稱大塘公園,總面積69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4公頃。1999年,經重新規劃改造後,改名為珠園。
南山兒童公園
南山兒童公園位於蚌埠市中心,總面積5公頃;始建於1927年,是蚌埠最早建成開放的公園。原名中山公園,後曾多次易名,1981年定為現名。園內南山海拔高度448米,依山建有電動飛機、遊艇、空中轉椅等兒童遊藝設施。
白乳泉公園
位於安徽省蚌埠市境內.白乳泉,背依荊山,面臨淮水,卞和洞以谷為鄰。周圍峰巒疊翠,榴林似海,綠樹掩映,芳草如茵,是遠近聞名的天然佳境。白乳泉原名白龜泉,相傳唐貞元年間,泉內曾有白龜流出,因此得名。
禹王宮
禹王宮別稱禹王廟、塗山祠。在安徽懷遠縣東南塗山之頂。史載:“禹會諸侯於塗山”,一般即指此。後人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在此立廟祀。廟始建於唐之前,具體年代不詳,元代大德年間1297—1307鶯修之後改稱元妙觀,明代正德九年1514與萬曆二十四年1596均有修繕,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曾兩次大修,原有三進,後部分建築被廢,現存二進,院內有千年銀杏兩株,大可數圍,拔地而起。西北有瞭望台,登臨其上,渦、淮波涌,荊、塗翠峰,盡收眼底,西南有啟母石,西有“聖泉”“靈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遊覽憑弔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蘇軾《濠州七絕?塗山》詩碑刻,今珍藏廟壁;鄧石如“曠覽平城”摩岩題字,仍清晰可見。雄偉壯觀禹王宮禹王宮位於貓兒寨東門下虎城老街的背後,背靠雞公梁,坐西南而向東北。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建成於清乾隆五十五年
濠城I號漢墓
濠城號漢墓位於濠城鎮濠城村境內,於2001年8月份由縣文物管理所搶救性挖掘保護,沉寂於歷史長河千年之後得以重見天日,經初步考證,為東漢中晚期石墓葬,距今已有1800多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
城市簡介
北海市是廣西第一大沿海城市,北部灣經濟區的主戰場之一,因盛產舉世聞名的合浦珍珠,以“珠城”作為城市別稱。北海市在漢代為合浦郡轄地(治所為今鐵山港區白龍珍珠城遺址),孟嘗擔任合浦太守期間,大力整頓吏治,留下了“合浦珠還”的典故。20世紀90年代初,北海市第一輪開放開發建設熱潮興起,“珠城”的別稱開始盛行,並以北部灣廣場的珠貝雕塑作為城市標誌,以此確立北海的“珠城”地位,而北海市轄縣合浦縣則稱之為“南珠之鄉”,簡稱“珠鄉”。合浦縣作為中國“南珠之鄉”,南珠是其境內“三寶”之一,並且是“三寶”之首。今北海市鐵山港區白龍珍珠城遺址原為合浦縣轄地,後劃入北海市轄區,所以北海市以“珠城”作為別稱,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講,也是入情入理的。
地理人口
北海市地處廣西南端,北部灣東北岸。位於東經108°50′45″~109°47′28″,北緯21°29′~21°55′34″之間,西北距南寧206公里,東距湛江198公里,東南距海口市147海里。市區南北西三面環海,有潿洲(24.74平方公里)、斜陽(1.8平方公里)二個海島,潿洲距市區大約20.2海里。北海市與海南省隔海相望,鄰近東南亞諸國,背靠大西南雲貴川諸省,處於大西南、海南及東南亞的中樞位置,地理位置優越。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市區面積957平方公里。人口148萬人,其中城市人口23萬人。北海機場為廣西三大航空港之一。北海港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16個港口有貿易往來。氣候風景
北海是一個浪漫的城市,風光旖旎,氣候宜人。北海地處亞熱帶,陽光充沛,雨量充足,植被豐茂。全年花繁葉綠,四季瓜果飄香。自然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大陸和海島沿岸有眾多天然優良海灘,海水溫淨碧透,浪軟如毯,自淨力強。水質為國家一級標準。北海空氣的清新可謂全國之最,在全國各城市中居優級領先地位,是中國可適宜居住城市的“三海一門”(即珠海、北海、威海、廈門)之一。旅遊資源
北海市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例如:北海銀灘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前國家領導人胡耀邦為之題詞“天下下第一灘”。
冠頭嶺國家森林公園
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合浦縣)——2006年冬台灣詩人余光中夫婦親臨觀光。
儒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士閣——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建築奇蹟”。
文昌塔
合浦漢墓群——中國最大的漢墓群,匯集著3000多座漢朝古墓。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
海角亭——與欽州市天涯亭合稱為北部灣姊妹亭。
東坡亭——因大詩人蘇東坡量移廉州得名
海陸空國際大通道
廣西日報:北海構築海陸空國際大通道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鐵路,在中國西部再找不出一個像北海這樣全方位立體交通網路。處於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東協經濟圈結合部的北海,正在加快出省出邊的陸海空基礎設施建設,以構築接天連地的便捷國際大通道。
做大做強海上旅遊航線——做活經濟發展的“黃金水道”
5月9日至12日,2007年廣西經貿代表團北海分團在赴越南期間傳來喜訊:由北海提出的延伸中越海上旅遊航線動議獲得越南國家旅遊總局的積極支持。開通於1997年12月的中越海上航線,連線著“天下第一灘”北海銀灘和越南的“海上桂林”下龍灣,近10年間,吸引了近26萬名遊客赴越南旅遊,帶動了兩地的經濟發展。尤其是中國與東協合作深化以來,北海與東協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僅2006年度北海赴越海上旅遊航線接待遊客就達10多萬人次,占中國遊客赴越南旅遊的五分之一。因其巨大的發展潛力,這條航線被業內人士稱為“黃金水道”。
隨著北海赴越海上旅遊航線的持續升溫,當前,進一步拓展該航線,延伸郵輪停靠站點,成為中越乃至泛北部灣地區各城市的期盼。在前不久結束的首屆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市長論壇上,北海市與越南承天順化省兩地旅遊部門負責人簽署了《旅遊合作備忘錄》,雙方就發展兩地旅遊業和北海至越南海上旅遊航線延伸到承天順化省等問題達成了共識。論壇上,北海市也提出積極爭取開通東協海上六國游,並將該航線進一步拓展駛往泛北部灣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海濱城市。為此,在越南期間,北海代表團專程拜會了越南國家旅遊局,就中越郵輪旅遊航線延長事宜進行對接。
在會談當中,雙方就中越海上跨國旅遊航線線路延伸方案、郵輪停泊、旅客證件、旅遊產品線路推薦、雙向送客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務實交流。越南國家旅遊局負責人表示,願意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為中國遊客持通行證在越南更多城市旅遊提供更多方便,並提議北海郵輪企業同越南旅遊公司共同合作,開闢越南沿海海上旅遊航線,探索泛北部灣旅遊城市間的郵輪經濟合作途徑。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中越海上航線營運規模不斷擴大,郵輪由3000噸發展到目前的萬噸;載客由二三百人發展到每班船載客千人;郵輪的設施設備由最初的簡單客運發展到集吃、住、購、娛、游等功能於一體的設施齊全、舒適豪華的現代化郵輪。中越海上航線因其辦證手續簡潔、旅遊價格低、異國風情特色鮮明、產品獨特等特點,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和比較優勢,成為兩地旅遊業的一個重要品牌。
啟動進港鐵路建設——開闢港口建設的新戰場
鐵山港工業區是北海市打造經濟發展的新高地和主戰場。多少年來,沒有鐵路的歷史讓眾多青睞這片發展沃土的投資者望而卻步。為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步伐,為北海找尋更為強勁的城市發展支撐點,鐵路建設事關鐵山港工業區開發建設的快慢和成敗。2007年1月15日,全長20公里、總投資2億元人民幣的北海鐵山港鐵路支線建設正式啟動。這一項目的啟動將結束鐵山港區無鐵路的歷史。
北海鐵山港鐵路支線北起合浦十字路鄉,南抵鐵山港區興港鎮,按照企業I級標準建設,設計通過能力為600萬噸/年,是鐵山港臨海工業區發展重點配套項目。該支線建設的啟動,對林漿紙一體化等重大項目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也為今後大項目的入駐、建設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為了進一步推動鐵山港工業區的鐵路建設,自治區黨委常委、北海市委書記溫卡華和市長連友農還專程前往柳州,拜會柳州鐵路局高層領導,雙方就合浦至河唇、玉林至合浦、鐵山港鐵路支線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友好、坦誠的磋商。
柳州鐵路局高層表示,在港口開發建設中,誰擁有了港口的後方通道,就可以提供可靠的運力支持,城市發展和港口建設就會立於不敗之地。該鐵路的建設已迫在眉睫,必須加快工作進度,否則就會拖了沿海發展的後腿。柳州鐵路局將積極推進廣西沿海鐵路的改造,同意將合浦—鐵山港鐵路建設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並立即向鐵道部匯報,和北海市一起積極與自治區有關方面進行協調,爭取工程早日開工建設。
加速空港建設——搭建全新便捷空中橋樑
停航4年多的北海—昆明空中航線在北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廣西機場管理集團北海機場公司等單位的積極努力下,正式復航。
2002年後受中越邊境旅遊政策等因素影響,北海至上海、昆明、桂林三地的航線相繼停航。隨著中國-東協合作力度的加大,北海迎來了新-輪發展熱潮,經濟開始高速增長。
2006年,南方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在經過周密調研、全面剖析潛力後,決定進入北海航空市場。但北海發展的熱潮,還是超出了他們的預期。以北海至廣州為例。春節期間,北海至上廣州航班客座率居高不下,機票供不應求,南方航空公司快速反應,決定增大機型,增加航班。自2006年3月份起,南航北海至上海航班,由波音737改為波音757機型執行,由每周兩班改為每天一班。這標誌著北海航空市場在沉寂3年以後開始了復甦。
作為廣西三大主要機場之一的北海機場,已開通了北京、廣州、深圳、昆明、長沙等地的10多條航線,每周航班超過100個。為了提高北海機場的吞吐能力和運營水平,使北海機場成為廣西乃至華南沿海地區一個重要的航空口岸,總投資為3.08億元的北海機場新航站樓於2006年11月11日正式落成。面積達2.78萬平方米的新航站樓,配有9萬平方米的停機坪,2.3萬平方米停車場和6個登機位。新航站樓可滿足年吞吐量270萬人次,高峰小時輸送旅客1350人,可同時停放大中型飛機10架,設國內、國際獨立流程。
“我們將積極申報國際機場,並全力拓展國際、國內航線。”市政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海、陸、空這“三套馬車”,使北海真正成為一個國際大通道,並在中國與東協以及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中發揮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