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嘉慶十四年 《草珠一串》 九首、嘉慶十八年 《都門竹枝詞》 十五首、 道光二十五年 楊靜亭《都門雜詠》 十首、鹹豐十一年 孔丹五《蝶花吟館詩 鈔》 二首、 同治三年 伴花齋《都門雜詠》 十一首、 同治三年 榮祿堂《都門雜詠》 一首、 同治十一年 醉里生《都門新竹枝 詞》 三首、光緒初年 李姚琴《詩鈔》二首、 光緒六年 韓又黎《都門贅語》 五首、 光緒二十二年 醉春山房主人《都門蟲語》 八首光緒間 王述祖《韓家潭詞》五首、宣統元年 榮祿堂《新增都門雜詠》 三首、 宣統元年 戚震瀛《京華百六竹枝詞》 三首、 宣統元年 蘭陵憂患生《京華百 二竹枝詞》 九首、 民國二年 《最新京都竹枝詞》 五首。 另有易哭庵《天橋曲》(十首)、何威《續天橋曲》(十首)、高樹《金鑾瑣記》(二首)、青溪梯園詩社《故都竹枝詞》(六首)。
從這些竹枝詞的片言隻語中,可以看出嘉慶年間花、雅部替代的情況。從“班中昆弋兩嗟嗟,新到秦腔粉戲多”,到“時尚黃腔喊似雷,當年昆弋話無媒”。正是各種聲腔相互滲透、溶化,“弋腔秦調雜宜黃”,最後形成京腔,竟至到光緒初年,已是“近日歌樓盡二黃”,完成了新舊更替階段。
嘉慶以還,一些地方小戲也開始進入京師,取得一席之地。這在竹枝詞中也有所反映。如“一聞溝調(熱河西溝調)便開顏,無繡荷包不算班。更愛舌尖聲韻碎,上場先點《九連環》”。“某日某園演某班,紅黃條子貼通寰。太平鑼鼓灘黃調,更有三堂十不閒,”歷代對小戲的活動,記載很少,這就更顯得這些資料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