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1931年在文津街北平圖書館新館落成(即今國家圖書館分館),文津街新館是當時遠東最先進的圖書館之一,共耗費銀元二百四十餘萬元,皆來自退還的庚子賠款,占地面積七十六畝,建築外觀是華麗的中國傳統宮殿式結構,內部設施則全部為當時最先進的西式設備,較之美國國會圖書館決不遜色,有學人記載“單是它那中央大廳兩側下樓梯的衛生間,鋪地六角小瓷磚,外面看不到裡面裡面能看到外面的窗玻璃,一色都是美國貨,比北京飯店的還講究”。北平圖書館最初由原京師圖書館分館與京師通俗圖書館合併合而成。合併前,二者均為當時北京政府教育部於1913年創辦。
1926年5月,奉部令改京師圖書館分館為京師第一普通圖書館,改京師通俗圖書館為京師第二普通圖書館。
1927年7月二館合併,改稱京師第一普通圖書館,館址在宣武門內頭髮胡同22號前翰林院講習館舊址。
1928年11月,由北平特別市教育局接管,改名北平特別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
1932年,教育局裁併,圖書館改屬社會局。1933年改稱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日偽統治時期稱北京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北京解放前夕,又稱北平市立圖書館,在此期間。
1917年建立於中山公園內的圖書閱覽所(曾改名京師第三普通圖書館、革命圖書館和中山圖書館)也合併過來,成為市館的分館和兒童圖書館。
1949年前,該館藏書約10萬餘冊,分類方法均採用劉國均中國圖書分類法,借閱方式為館內閱覽與館外借書。閱覽室初時分公眾閱覽室、新聞閱覽室、兒童閱覽室,借書有機關保證與押金借書兩種方式。
景點介紹
當時的北平圖書館下設二會八部,分別為:購書委員會、編纂委員會、總務部、採訪部、編纂部、閱覽部、善本部、金石部、輿圖部和期刊部,館藏書籍包括中文、滿文、蒙文、日文、西文普通書籍逾四十萬冊;宋元明清刊本、寫本、抄本古籍逾三萬冊;金石拓片逾八千幅;輿圖八千餘幅;此外還有暫存圖書六千餘種三萬餘冊。其中包括了《四庫全書》等珍貴收藏。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北平圖書館是免費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市民無需交納任何費用,只需每次在圖書館入口處領取具有借書證性質的門牌就可以在圖書館中任意借書閱覽,但並不提供外借。另外,圖書館對進館讀者的衣著有著嚴格的要求,讀者必須著中式長衫或者西式襯衫西褲並衣著整潔方可入內,否則就要被擋在圖書館的大門之外。
歷史變革
1942年1月2日,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接管國立北平圖書館,並更名為國立北京圖書館。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該館復名國立北平圖書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3月6日國立北平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京圖書館。
1951年6月12日更名為北京圖書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國家圖書館。
1987年,北京圖書館新館在白石橋路(今中關村南大街)落成,該建築還曾被評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築”榜首,館名由鄧小平題寫。
1998年12月12日北京圖書館更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
1999年4月16日由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