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政府駐地白塔在建國前,屬淄川縣萬福鄉管轄。建國後,先後曾分屬淄川
縣第三、 四區管轄, 設飲馬、萬山、白塔、大梁四個鄉。1956年併入飲馬鄉。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 隸屬崑崙公社。1962年2月由淄川區劃歸博山區,因公
社機關駐海眼村,故名為海眼公社。1973年公社機關遷白塔,於1982年12月,經
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白塔公社。1983年10月,博山區人民政府將白塔公
社作為“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 的試點,改白塔公社為白塔鄉。1984年2月經山
東省人民政府以[84]魯政函60號檔案批准,將白塔鄉改建為白塔鎮。
境內多系丘陵。東頂山與興隆山南北縱貫。地勢東高西低。以東部大奎山為
最高,是與淄川區崑崙鎮的界山。東部萬山一帶,形成一條東西狹長的山谷,中
間深陷而高低不平。西部邊緣有鳳凰山、大尖山南北環繞。孝婦河由南向北貫越
全境。另有東西向季節性河流三條:出自域城鎮大峪嶺的石溝河;發源於蕉莊鄉
岜山的東河;出自東萬山的渭楊河。這些河流,均經本境注入孝婦河。
境內東部地下礦藏較豐富。主要有焦寶石、粘土、煤炭等,其中尤以焦寶石
蘊藏量最多,煤的蘊藏量約200萬噸。
境內水源有地下水和地表水兩種。地下水的分布:境內東部萬山一帶的奧陶
系石灰岩溶水,中部的砂岩層水,西部的砂礫石潛水。水質均良好,一般在12度
左右,可供工農業和人畜用水。孝婦河由於受博山城鎮工礦區污水的污染,水質
硬度在28度左右,僅可用於糧田灌溉。
境內土壤有五種:一、懶土,面積約一萬餘畝;二、白炭土,面積近萬畝;
三、黑土或粘土,面積八千餘畝;四、河灘墊土,共千餘畝;五、沙質土,面積
五千多畝。以上土壤表層多為中壤,有利於多種農作物和蔬菜生長。只是二} 二
層緊實,有機質偏低,磷素較缺,需逐年加深活土層,增施有機肥和磷肥,進行
秸乾還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農作物以小麥、 玉米為主,其次穀子、大豆、高梁等。建國初,畝產約300
斤,現在畝產增加到845斤。鎮內有三個蔬菜生產基地,種植面積達1,395畝,年
產量1,292萬斤。 木材林2,6O5畝, 約573,100株。 經濟林以蘋果、桃為主,共
l023畝,約有33,759萬株,年產約達50萬斤。
建國前,本鎮有六個村,一遇乾旱,人畜用水無法解決,水澆田更是寥寥無
幾。建國後,大搞水利事業,建小乙型水庫一座、小塘壩三座。特別是近幾年來,
全鎮各村共打大口井47眼, 打深井17眼。現配套動力99台,計有4,121馬力。每
年可開採地下水量630萬立方,有效灌溉面積達8,000畝,有力地促進了工農業生
產,並解決了全鎮人畜用水。
鎮辦企業原有煤井、建築工程隊、瓷廠、機械修理廠等六個。自1978年黨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鎮辦企業飛速發展,先後建起了矽砂廠、塑膠廠、塗料廠
等八個新廠,年產值600多萬元。村辦企業84個,年產值達1,900多萬元。專業戶、
重點戶1,670戶,年收入400萬元。其中汽車30輛,大小型拖拉機60台。全鎮工副
業年總產值2,800萬元。1978年人均收入為147元,1983年人均收入上升到342元,
比前幾年增加了1.4倍。
交通運輸方便。張(店)博(山)鐵路、張(店)博(山)公路縱貫本境。各村之間
土築公路相互貫通,尤其是1974年修築了一條長5.5公里,寬七米的海(眼)萬(山)
公路,使煤炭等礦藏源源不斷地運往各地,支援了工農業生產。
文教衛生事業發展很快。建國前,僅有國小一處、私塾三處,學生100餘人。
現有聯中三處、國小14處,在校學生5,626人。醫療衛生條件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建國前,僅有兩個中藥鋪。現有區屬中、西醫兼備的衛生院一處,醫護人員50人,
各自然村都設有衛生室,醫護人員達85人。為人民民眾就醫治病提供了方便。
鎮內設有有線廣播站、文化站、科技閱覽室、電影隊、影劇院,豐富了人民
民眾的文化生活。
古遺址有“南萬山宋代古窯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