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東京城

北宋東京城

北宋東京城遺址為中國北宋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區及其周圍。東京城又稱汴京。始建於後周顯德三年 (956),北宋定都於此後,多次修築。

概述

周顯德七年(960年),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在開封城北20余公里的陳橋驛發動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並定都開封,從此掀開了開封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中最嶄新的一頁。之後經過北宋九帝168年的大力建設終於在11世紀至12世紀初成為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城市,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歷史淵源

北宋定都開封,是經過一番激烈爭論的。最終選擇了開封,其他因素暫且不論,其中是和汴河等河流方便的漕運以及黃河所帶來的豐富的水資源分不開的。北宋時期,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等河流橫貫東京城,將全國各地尤其是東南一帶的物質源源不斷的運抵京都,從而使開封處於“天下之樞”,“萬國鹹通”的有利地位。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汴河就沒有東京城的繁榮,而沒有黃河也就不會有汴河的暢通。

東京城的布局,基本上是繼承隋唐以來的傳統,但與隋唐的長安、洛陽又有所不同,它不是在有完整規劃和設計下建築起來的,而是在一個舊城的基礎上改建而來的。再加上城市人口的眾多,商業經濟的空前繁榮,這些對東京城的布局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東京城有三重城垣圍護,皇城居中,外為內城,再外為外城。外城為商業區和居民區;內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為商業與居民區,內城與外城之間有一段緩衝地帶,以保障居於內城之中的皇城的安全;皇城在內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僅是東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樞。

開封位於華北大平原的南端,周圍是一馬平川,地勢坦蕩,無險可守,因此,北宋王朝非常重視東京城的軍事防禦功能,除了修築了三重城牆並常年派重兵防守以外,還完善了城牆本身的軍事防禦設施。如神宗熙寧年間,“始四面為敵樓,作瓮城及浚治濠塹”,元豐七年(1084年),“又買木修植京城四御門及諸瓮城門,封築團敵馬面”。瓮牆、馬面等原僅用於邊防城堡,東京城全面採用瓮城,反映了北宋統治者對防禦的重視。

東京城的主要街道是通向各個城門的大街:從宣德門至南薰門;從宣德門外向東至土市子,再折向北經封丘門一直延伸到永泰門,從州橋向東經麗景門至陽門;從州橋向西經宜秋門至順天門。這4條街道稱為“御路”,為皇帝出入所經。東京城的街道寬窄不一。宣德門前的御街寬二百餘步,約今300米,實際上是一個宮廷前廣常“舊許市人買賣於期間,自政和間官司

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街道,不得人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權子之外”,其他街道寬二十五步至五十步。北宋中後期以後,由於“侵街”現象日益嚴重,街道已不如當初寬廣。

在城市發展上,東京城最重要的變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潰,北宋初年,東京基本上仍保留古代的坊(里)市制度,市民居住區為坊,商業區則有東市、西市。但是,隨著東京商業貿易的迅速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商業活動已不限於東、西兩節,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經合法,市不但突破了區域的限制,而且也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市制開始崩潰。後至太守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東京的主要街道景陽門大街出現了“侵街”現象,坊制也開始崩潰。

北宋東京城中出現了一批新興的手工業作坊,如歷史上最早的火藥作坊,以及由五代而來。

經過北宋才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印刷作坊等。這些手工業曾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產生過重大的歷史影響。東京城的商業更是繁榮,坊市合一的城市市容布局,夜市、瓦市和定期市場貿易的形成,成為了商業發展的顯著特點。當時的居民在東京城中五方雜處,面街而居,打破舊日坊牆的約束,將工商業的經營擴大到全城各個角落,橋頭巷口,形成“南河北市”的繁榮市常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當時的京城之內還出現了一批富商大賈,“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官僚、貴族也爭相開店,古代官場以商為恥的思想,已被沖盪得乾乾淨淨。

東京城的人口,從戶數上看,在10萬以上,就人數而言,約百萬能上能下,“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不但是當時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都城。東京城的城市文化生活日趨豐富,文藝活動的專門場所也開始形成。當時東京城內最突出的娛樂場所是瓦子勾欄。瓦子勾欄的伎藝有說書、小唱、雜劇傀儡、講史、小說、散樂、舞蹈、影戲、雜技等。東角樓“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

北宋東京城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的附近。

北宋東京城又稱“汴京”、“汴梁”,是北宋時期的都城,由於歷史上黃河經常泛濫的原因,城址被淤埋於地下達7米深處,給城址的考古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近年經過多次的考古勘探,初步揭示了汴京古都的城市布局。都城由外城、內城、宮城三部分組成。

特點

外城的平面近方形,南北長7.5公里,東西長7公里,有13座城門和7座水門。城外有著名的“護龍河”的壕溝,寬30多米。內城又名“里城”,里城內有宮城,又名“皇城”。根據史書記載,皇城周長五里,建有樓台殿閣,建築雕樑畫棟,飛檐高架,曲尺朵樓,朱欄彩檻,蔚為壯觀,氣勢非凡。城門都是金釘朱漆,壁垣磚石間鐫鐵龍鳳飛雲裝飾。皇城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區:南區有樞密院、中書省、宰相議事都堂和頒布詔令、曆書的明堂,西有尚書省,內置房舍3000餘間;中區是皇帝上朝理政之所,重要的建築有大慶殿、垂拱殿、崇政殿、皇儀殿、龍圖閣、天章閣、集英殿等;北區為後宮,北宋的名臣王安石曾有詩曰:“嬌雲漠漠護層軒,嫩水濺濺不見源。禁柳萬條金細捻,宮花一段錦新翻。”經過考古勘探發現,宮城內前半部的中軸線上有大型的夯土台基,台基正對內城和外城的南門,呈縱貫南北的中軸線。這種由外城、內城、宮城三重城構成的都城布局為元明清都城所仿效,對後世的城市建築影響很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