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學刊2009

現代文學的闡釋鏈與“新傳統”的生成 1980年代“文化熱”的知識譜系與意識形態 Metaphor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1月1日)
平裝: 68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1053843
條形碼: 9787301053843
商品尺寸: 25.8 x 18.4 x 3.2 cm
商品重量: 1.1 Kg

內容簡介

北大中文學刊2009》內容簡介:“春華”未必“秋實”,作為現代學人,我等不能不既講耕耘,也問收穫。不僅收穫,還得學會“廣而告之”。為了向中外學界匯報業績,也為了自我鼓勵,北京大學中文系決意創辦《北大中文學刊》。學刊年出一卷,選錄同仁過去一年間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不定名額,無論長幼,更遑論原刊何處,凡北大中文系在崗教師,每人均可提交一文送審。能通過校內外專家匿名評審者,即予以收錄。
學刊所收文章,一律註明出處,原則上不做修改(錯別字除外)。各文的編排,注重專題性,而不是所屬單位。書後附列同仁在過去一年出版的著作目錄(或新刊,或增訂再版)。
之所以人限一篇,主要還不是篇幅限制,而是提倡“精雕細刻”。每年有一篇自家滿意的“好文章”發表,在我看來,已屬難得。
尊重同仁的個性、趣味及自我期許,不強求一律。再說,學刊並非高下立判的“擂台”,而是自我展示的“櫥窗”。我們的願望是,有更多同仁所撰“宏文”,因此而長上翅膀,飛向更加遼闊的世界。
現代學術講究“專業性”,同在中文系教書,卻也面臨“隔行如隔山”的尷尬。平日裡各自忙碌,難得關注同事的工作。這冊學刊,將迫使同仁進入“跨學科”對話狀態。若能因此而增進同事之相互了解,乃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則幸甚。

目錄

先唐雜言詩的節奏特徵和發展趨向——論六言和雜言的關係
“鴻都門學”事件考論——從文學與儒學關係、選舉及漢末政治等方面著眼
北齊文學傳統與初唐詩歌革新之關係
論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研究的四個層面
中國古代小說“變形”母題的源流及其文學意義
海內孤本明刊《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小說考——兼論明代以降“五鼠鬧東京”故事的歷史流變
元明曲學家雜劇分類解讀
略論紀昀的《玉台新詠》研究
論晚清古文理論中的聲音現象
視日、日書和葉書——三種簡帛文獻的區別和定名
禮制的隱含與《論語》的詮釋
《孝經》開元始注與天寶重注比較研究
略論北宋經學與儒家諸子學之互動——以經學新變與理學形成為中心
詩材、詩風及詩人品格——朱熹詠梅詩詞詮
《類編增廣黃先生大全文集》所收黃庭堅詩作考
《全宋詩·歐陽修詩》補正
《平妖傳》結構與人物性格分析
燕行錄全集》考誤
國學的當代形態與當代意義
論《世經》帝德譜的形成過程及相關問題——再析“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韓國陽明學者鄭齊斗的經世思想
梁啓超代擬憲政折稿考
長向文人供炒栗——作為文學、文化及政治的“飲食
現代文學的闡釋鏈與“新傳統”的生成
從會館到公寓:空間轉移中的文學認同——沈從文早年經歷的社會學再考察
湘西音樂美術與沈從文創作之關聯
貯滿記憶的空間形式:“陽台”與張愛玲小說的意義生產
阿壠對現實主義理論的堅守與探索——對1950年那場理論批判的回顧和再探討
1980年代“文化熱”的知識譜系與意識形態
荒誕還是荒唐,瀆聖還是褻瀆?——由閻連科《風雅頌》批評某種不良的寫作傾向
友愛、敵意與他者的單一性——論德希達的“幻影朋友之回歸”
比較詩學的學科價值理念與方法意識
Metaphor as a Political Rhetoric:Chunqiu Rhetoric in a Straussian Light
漢語負面排他標記的來源及其發展
述補結構與處置式發展關係初探
論“名而動”結構的來源及其語法性質
漢藏諸語言辭彙比較中的詞義對應問題
論反切起源問題
關於“每”和“都”的語義配合和制約關係
試論國語疑問語氣的聲學關聯物
語義結構和漢語虛詞語義分析
語義所指理論與漢語句法成分的語義指向研究
閩南方言連讀變調新探
漢語動轉名的無標記性與漢語語法化模式的關聯
語義範疇組配的基本層次和漢語單字的語義功能
中文辦公軟體界面用語標準化問題芻議
北大中文系同仁2008年刊行著作目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