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國小

北京市前門國小是一所擁有140年歷史的名校。其前身是始建於同治七年的"巴氏覺羅學堂",後更名為鐵柱宮國小、打磨廠國小,解放後更名為北京市第八區中心國小、前門區第二中心國小、崇文區第三中心國小。一九九六年合併前身為私立普勵國小的同樂國小,改名為前門國小。悠久的歷史賦予了她深厚的傳統校園文化,形成了優良的校風。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學校百年來培養了大批人才遍布海內外。2006年初,從整合教育資源推進均衡發展考慮,崇文區政府、區教委,利用前門國小的品牌影響,滿足廣大家長優質教育的需求,又將長巷四條國小、冰窖國小併入前門國小,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辦學規模 。

辦學特色

學校首創兼收寄宿生的辦學模式,如今不僅具有一定規模而且積累了豐富的寄宿管理經驗。在教師隊伍管理與建設方面,學校實行“兩級管理”,即學校管理與年級組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校長辦公室下設立教育、教學、總務、行政、寄宿部等為中間管理層,對各年級組各方面的工作給予指導、服務、評價。年級組中的所有日常工作由年級組長負責,下設教育、教學、總務,網路管理等助理協助年級組長開展工作。每月,年級組長向校長辦公會進行工作匯報,校長辦公室及中間管理層則對各年級組的工作做出量化評價,以督促、激勵年級組的內部建設。在“兩級管理”中,學校將各年級組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組織與安排及校產使用權等交給了年級組,自己則保留決策、調控、監督的權力。年級組則對自身的工作進行系統的自查,作出自評或實現組內的互評,在自評和互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學校中間管理層則認真履行職責,深入各個年級組,及時了解、反饋教師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並協助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解決,以此作為修正、完善學校相關管理制度的依據,並檢查年級組工作開展的實效性,完成對年級組及教師的他評。“兩級管理”的最大優勢在於它很好地解決了管理中的“溝通”問題,而這個問題恰恰決定了管理的效率。“兩級管理”的實踐,有效地培植了團隊精神,建設了優秀教師集體,提升了學校管理品質,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

在辦學中,學校突出“自主教育”的辦學特色,“自主”是指學校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探索形成的“三主”教育原則,即“學生是學校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管理的主力”。“自主教育”指的是,以培養小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評價的能力為目的,通過對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教育實施過程、教育策略和教育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種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育。學校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為學生奉獻優質服務。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全面推行賞識教育,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樹立團體合作的意識。引導學生參與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其主動、自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學校成立了少年幹校、小主人維權站、小參謀部,培養學生的主人意識,建立民主、平等、有輸入有反饋的管理模式,樹立起學校是我們的學校,愛自己的學校就要自覺地參與到學校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在環境建設上,學校充分利用德育的顯性環境和隱形環境,對學生的品德行為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影響。開展“自我管理日”,成立學生社團,為學生提供了自主與合作的廣闊天空,它對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創造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5年,學校確立了德育課程化的理念,將德育工作圍繞自主教育的發展展開,形成具有前門國小特色的德育課程體系,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學生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自覺遵守道德規範,進一步促進了學生自主教育意識和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辦學成果

自主教育的辦學特色使學校的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幹部教師隊伍得到最佳化,在樹立全員“雙優”質量意識(即優秀教育質量及優秀教育服務質量),探索全面提高質量的正確途徑和科學方法,著力構建和諧校園等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學校在教育教學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不斷取得成果,是中央教科所語文學法研究實驗學校、北京市中國小校園環境示範學校、北京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北京市健康促進學校、北京市電化教育優類校、人民滿意學校、社會公認成功育人特色學校。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還授予學校“全國首屆校園文化建設金牌學校”“全國創新管理品牌學校”。市委書記劉淇同志還題詞勉勵全校師生“求新、求嚴、求實,多為素質教育做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