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二十一中學

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學,坐落於安定門內深巷之中,毗鄰國子監、雍和宮。學校始建於1865年,原名北平私立崇實中學。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 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學,其前身是北平私立崇實中學,創建於1865年,1952年改為現名。學校現有35個教學班,1600餘名學生,教職工150人,其中專職教師100餘人。

師資隊伍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中級以上職稱教師占總數的70%,並有市、區、校級骨幹教師、師德標兵等50餘名。學校有一支忠於事業、精於業務、無私奉獻、品德高尚的教師隊伍,長期以來形成了“校興我榮、校衰我恥、振興鐵二、師生有責”的光榮傳統和“敬業愛生、嚴謹規範、團結和諧、求實創新”的良好教風。教師既注重教書,更注重育人;既注重言傳,更注重身教;既注重教法,更注重學法;既注重傳授知識,更注意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每個教師都具備嚴父慈母心。現有高級教師92名,85名教師已經研究生畢業或結業,一大批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為市區級教學骨幹和學科帶頭人,成為部、局級拔尖人才。教師隊伍的高素質,為素質教育和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擁有一個團結務實的領導班子和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現有高級教師138人,各級各類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兼職教研員近百名。由我校特級教師程漢傑研究發展的校本課程“高效閱讀”已在國內產生了很大影響,被北京市教委初審通過為北京市中國小地方教材,被西城區列為區級地方課程。

教育方針

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學校堅持以師德群體建設和校風建設促進教育、教學及其它工作的全面發展,各項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績。
學校在德育工作中把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落在實處,把學生道德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培養視為重點工程。學校校風良好,學生紀律嚴明,學習踏實努力。2002年6月,“全國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研討會組委會”將北京二龍路中學列為重點參觀單位。
學校教學質量管理嚴格有序,順利通過了全面督導、教學工作專項視導等各項檢查。學校高考上線率穩定在95%以上,本科率和高中入學分居普通高中前列,會考合格率超過市區平均值。教師隊伍的突出特點是結構合理,工作嚴謹,敬業負責,青年教師的成長形勢喜人。

辦學特色

辦學特色是一個學校發展的支點,我校堅持走“特色—精品”之路。學校制定了詳細的特色辦學規劃,立足於以“外語特色辦學”為主軸的特色辦學體系正逐步建立起來,如初、高中外語特色班、速算班、書法班、文學班等。
學校堅持以“教育改革促發展,教育科研求創新”的發展戰略。在不懈的改革、探索的實踐中,學校逐步形成了“構建學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學生的發展基礎”的教育理念和“尊重學生自主,倡導人文教育,重視環境薰陶,強調道德實踐”的教育主張。學校明確提出了“優秀的國中畢業生,經過三年高中培養,應當成為人格發展和身心發展兼優,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兼優,人文素養和科學(自然)素養兼優,個性得到健康發展的優秀高中畢業生”的培養目標。學校教學管理堅持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相統一,遵循“雙主體互動式”教學原則,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以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方式,發展“人文素質教育”、“自主性發展”的育人特色,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學習,為全面實施新課程做準備。

校史簡介

清末創建

清末,隨著北京地區教堂的紛紛建立,傳教士開辦了若干類似中國私塾的蒙學館(堂),招收學生入學。1865年(清同治四年),基督教長老會牧師丁韙良(W.A.Martin),有感於北京失學兒童眾多,便出資租用東城總布胡同民宅,設立蒙學,定名崇實館,招收附近兒童,課以經學常識,並以基督教義陶冶學生心性。丁韙良在1865-1885年任校長,教學經費為其一人捐助。

隨著學生人數增加,校舍不敷使用。1885年,長老會西差會在安定門二條胡同購置較大一處民宅,用作校舍,校長由路崇德(J.W.Lourie)牧師兼任。1891年,路崇德牧師回國,柯凝翰(A.M.Counningham)牧師接任校長。柯凝翰對館舍力加整頓,籌資經費,設中學,學生越來越多。

1911年(宣統3年)來儀庭(W.H.Gleysteen)牧師繼任校長。

民國繁榮

1915年,學校耗資4萬餘大洋重建,蓋了5層高的教學樓,學校還有食堂、廚房、沐浴室、遊藝室、浣洗室,設施十分先進。1916年學校又將西樓改造,建造理化實驗室,理化試驗器材藥品無不悉備。學校設有圖書館、閱覽室,還有足可以容納300餘人的大禮堂。1916年,丁韙良先生逝世,全部捐出其遺產息金一千二百元作為學校常年經費。於是,學校設立石印科、織毯科,以給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

1923年(民國十二年),來儀庭牧師回國,校長由方春熙(H.C.Fenn)和劉志堯共同擔任。同年,學制改為三三制,設立初高級二級中學,這次調整,基本上奠定了以後學制的格局。學校注重實業和專業教育,添設印刷、皮革課程並有學校產業,不僅進行了職業教育,同時也決貧寒學生的生活問題。學校治學管理力求精進,畢業生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從業,都博得社會的廣泛讚譽,學校名聲甚好,吸引了大量的求學者。當時學生不僅來自北平,還大量來自天津、河北、山東、山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北等全國各地,甚至還有慕名而來的朝鮮學生。每年招收新生的時候,都有大量學生報名,然而由於名額限制,很多學生都因不能入校學習而深感遺憾。

1927年(民國十六年)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崇實中學在政府立案註冊,接受政府領導和監督,成立了校董會,由國內知名人士羅遇唐擔任校長。羅遇唐校長在任期間(1928-1941),以“勤儉樸誠”為校訓,銳意進取,力求革新,從不懈怠,辦學仍能得到西方長老會的資助。

1935年,適逢崇實中學建校70周年,學校編印了《北平私立崇實中學校七十周年紀念刊》。當時的政界、文化界名流紛紛祝賀。胡適先生題寫了刊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清代末科狀元劉春霖先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著名教育家陳垣、蔣夢麟等也揮毫題詞,充分顯示出當年崇實中學的地位。今天,紀念刊在國家圖書館仍有收藏。

在當時北平國立、市立、私立中學之中,崇實中學的教學水平屬上乘。畢業學生大多數進入清華、燕京、輔仁、齊魯等大學繼續求學,日後進入政界、軍界、商界、實業界、教育界,也有留洋海外求學、定居。學校教學質量高,與學校教師隊伍素質有直接關係。崇實中學教師絕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有的還在國外深造過,還有一些外籍教師。學校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學校淘汰了陳舊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代之以生動活潑的啟發式教學方法,並使之進一步完善。理科教學,教員除傳授一般基礎知識外,主要是利用實驗,進行形象教學。

此外,學校還組織了大量社團,且社團多為學生自己組織。校方認為這是鍛鍊學生自治能力的好機會,故採取支持態度,並成立專門機構,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著名的校辦刊物《崇實季刊》(1924-1937)就是由崇實自治季刊社編辦的,近代著名文人蕭乾在校就讀期間(1926-1930),就曾擔任過校刊編輯。先生的英文基礎,無疑就是當年在崇實中學打下的。校刊設定分為社談、論著、創作、散文、詩詞、雜俎、校園等欄目,內容處處彰顯著愛國、理性、求真、責任與擔當的精神。除學校內部獎勵外,校刊還每本五角大洋的價格發售,水平和價值可見一斑。

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學校由日本人接管,改為“市立第十中學”。1945年抗戰結束,由美國長老會管理,校名“北平崇實中學”。國殤之日,炮火連天,人心浮動,學校正常秩序難以維繼。

新中國改制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私立中學全部由政府接管。1952年10月,崇實中學改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時任校長田常青。經過多年的積累,二十一中可謂東城區師資力量強、設備齊全、教學質量高的老牌名校。校園居中的五層西洋樓為辦公樓,兩廂的輔樓是教學樓,建築青磚灰瓦,布局主中輔側、兩廂對稱,可謂中西合璧。標準的教室,配套的設施,掀蓋課桌拼條椅,頂燈吊扇暖氣,設施齊全規範;平房教室前的花壇用作植物實驗園地。

學校一直以來都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大操場內的三塊標準籃球場氣勢驕人,學校里的體育設施也是應有盡有的。二十一中成為當時的籃球特色校,沙石克隊、喀秋莎隊在市里都是勁旅。

1958年,在東城區教委的號召下,學校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加入以勞動為中心的教育改革熱潮。1960年,東城區市委發出《關於進一步提高中國小教育質量的通知》,要求實現“以教學為主”。學校回響號召,加強教師的培訓,提升師資水平,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間,普教事業遭到嚴重破壞。由於教會學校的辦學背景,“文革”年間,學校遭到了較大的破壞,學校的發展也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文革期間,真正上課的時間很少,但老師們教學經驗豐富,學識淵博,在夾縫中,老師們儘可能地認真授課、答疑解惑。文革結束後,學校逐步恢復教學建設。

新時期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學校重新獲得發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夏長禮校長在任期間,學校啟動了教學樓翻建工程。學校校舍翻修保留了原來的建築風格,表現出對學校歷史的銘記和對學校精神的傳承。

建校130周年之際,學校舉行了慶典活動並出版了《校慶紀念刊》。程思遠副委員長,王光英副委員長,雷潔瓊副委員長、北京市副市長李潤五、胡昭廣等人為學校題字,學校校友、著名作家蕭乾為紀念刊題寫書名。

百年崇實,崢嶸滄桑,春華秋實。在長達近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中,學校勵精圖治,團結精進,校風嚴謹,厚德載物,校友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一批批棟樑之才名滿於天下。僅在國內享有國家特殊津貼的專家學者就有數十名,還有眾多的黨政領導、文學藝術家和其他各界知名人士。在校友名人錄上,就有著名作家蕭乾、兩院院士劉仙洲、周巢塵、李大東,著名火箭專家吳德雨、橋樑專家黃益等。近代作家蕭乾的小說《落日》、《郵票》和《鄧山東》都是以“北平私立崇實中學”為背景的,書中無不流露出對母校的思念和感恩。

而今,學校傳承 “求真、務實、奉獻、進取”的崇實精神, 以“育人為本,師生共育;發展為本,求真務實”的辦學理念為指導。堅持依法辦學,實施素質教育。培育崇實文化,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深化課程改革,實踐好習慣育人。以教育科研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使學校走上內涵式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努力創辦精品特色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