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始建於元代,合於“左廟右學”的古制,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兩組建築群都採取沿中軸線而建、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築方式,組成了一套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群。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門票價格:成人 30元/人;半價門票:15元/人中、小學生憑有效證件免票,大中專學生憑證購買半價門票;持老幹部離休證免票;現役士兵憑有效證件免票;身高不足1.2米的兒童免票;殘疾人憑殘疾人證件免票。

開放時間

平時:8:00~18:00

節假日:09:30~18:00 周一閉館

安全提示

嚴禁吸菸,勿刻畫、塗抹、觸摸裸露展品及碑刻。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勿喧譁、追跑打鬧。愛護古樹,勿踐踏綠地。保持公共衛生,勿隨意投擲、丟棄雜物。通行扶梯、通道、走廊時請注意安全。衣冠不整、醉酒、精神障礙者謝絕參觀。

交通信息

乘104、108路到方家胡同站下車往北走100米看到國子監街牌樓右拐直走可到達;乘116、684路、捷運到雍和宮站往南走50米,看到成賢街牌樓左拐直走可到達。

主要景點

北京孔廟

北京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大德十年建成(1306)。歷代多次重修,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築,又名"先師廟"。廟坐北朝南,大門稱先師門,仍保持元代風格。

孔廟大成殿 孔廟大成殿

孔廟大成門北京孔廟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規制。整座孔廟建築布局科學,規模宏大,凸顯皇家氣派。北京孔廟與其他地方的不同,因為它有碑林,其實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元、明、清三代的讀書人,凡中了舉人的就在此立一塊石碑,“一舉成名天下聞”。先師門(又稱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先師門兩側連線廟宇的外圍牆,猶如一座城門。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廡殿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的磚石台基上,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遊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代的石鼓遺物刻制的,那難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詩意恐怕只有學識淵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其東側設有宰牲亭、井亭、神廚,用於祭孔三牲的宰殺、清洗和烹製。兩側有神庫、致齋所用於祭孔禮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備制。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開館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開館

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這裡便鐘鼓齊鳴,樂舞昇平,儀仗威嚴。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是孔廟內最神聖的殿堂。大成殿始建於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後毀於戰火,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將殿由7間擴建為9間。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御製真品。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贊語,是珍貴的文物。

孔廟奉祀人物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築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築稱為崇聖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崇聖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台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進院落及其建築有明確的建築等級差別和功能區域劃分,和諧統一地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築群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國子監

北京國子監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相鄰。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主要建築

辟雍 辟雍

集賢門是國子監的大門,門內院子東西設有井亭,東側的持敬門與孔廟相通。 進入國子監的第二門—太學門,就是國子監的第二進院落,裡面有琉璃牌坊, 辟雍和彝倫堂。

國子監牌樓 國子監牌樓

琉璃牌坊

走過太學門,就是國子監二門內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專門為教育而設立的牌坊。正反兩面橫額均為皇帝御題,是中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徵。位於集賢門內,是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辟雍

國子監辟雍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築,建於中軸線中心一座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四面開門,設台階六級。辟雍周圍環繞著長廊,四面架設精緻的小橋橫跨水池使殿宇與院落相通,這種建築形制象徵著天圓地方。乾隆皇帝之後,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以示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 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為六堂,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

彝倫堂

彝倫堂位於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為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並改名為彝倫堂,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後,則改為監內的藏書處。

敬一亭

敬一亭位於在彝倫堂之後,是國子監的第三進院落。建於明嘉靖七年,設有祭酒廂房和司業廂房和七座御製聖諭碑,是國子監祭酒辦公的場所。 在孔廟與國子監之間的夾道內,有一處由189座高大石碑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著儒家經典:《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這部石經的藍本是雍正年間的江蘇金壇貢生蔣衡歷時12年手書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經總計63萬餘字,規模宏大,楷法工整,內容的準確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優於西安的“開成石經”,而在規模上也是僅次於西安碑林的全國第二大碑林。相傳乾隆命和珅、王傑為總裁,彭元瑞、劉墉為副總裁來考訂經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經核訂蔣衡手書的經稿,並把俗體字均改為古體字,使經文更加完善規範,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讚賞,被授以太子太保銜。這使和珅嫉恨非凡,權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間挖去石碑上全部改過的古體字。直到和珅垮台後,古體字跡才得以重新修復,至今碑面上還有一塊塊挖補的痕跡 國子監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學家許衡,當時有學生200餘人。在這裡學習的學生叫“監生”,大致有三種來源:一是從全國各地秀才中選拔的正途監生,到此作進一步深造;二是外國留學生,大致來自高麗、逞邏、交趾、俄羅斯等;三是“捐監”,掛名監生,只要交足銀子,就能領取“監照”,算是監生。 

發展歷史

館舍簡介

孔廟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得建築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兩側排列著198通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可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實物材料。大成門外有乾隆石鼓和與之有關的兩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築為東西廡和13座御碑亭;後院崇聖祠獨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廟完整的古建築群體。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 1287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築座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占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歷史沿革

要追溯孔廟的歷史,當然是源遠流長。史載,魯哀公在孔子去世後第二年(前478年),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里孔子的舊宅立廟。將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車、琴、書冊等保存起來,並且按歲時祭祀。這樣說來,歷史上第一座孔廟距今已有2488年了。

孔廟,又稱文廟,先師廟,是祭祀孔子的聖廟。在中國,孔廟遍布各地,但孔氏家廟全國僅有兩處,一在山東曲阜,一在浙江衢州。而北京孔廟規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舉行國家祭孔的場所。除中國外,日本、韓國、東南亞乃至歐美各國也都建有孔廟。

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樓的古巷――國子監街

北京歷史上重要的街巷,常以牌樓為主要標誌。然而隨著城市的變遷,幾乎已將這種標誌沖刷殆盡。現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規格保留下來的古老標誌的街巷,僅存於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又名成賢街)。橫貫街巷四座一間式彩繪牌樓,將這條濃蔭蔽日的小街,點綴的分外古樸莊肅,著名的北京孔廟就坐落在這條街巷的東端。

由於孔子被譽為聖人,明代以後還享有某些與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廟大門外東西兩側二十米處,各設一座清代下馬碑,碑身正背兩面,分別鐫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滿、漢、蒙、回、藏、托忒六種文字。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即便皇帝親臨,也要下輦步行,以表廟門森嚴、聖賢至上,孔子地位之尊。同時在孔廟大門前還設有鑲嵌琉璃雕花磚影壁一座,以示孔廟的威嚴。

左廟右學―北京孔廟和國子監的興建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後,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籠絡漢族民心,下令襲歷代舊典,命宣撫王楫於金樞密院建宣聖廟,祭祀孔子。據《元史·哈刺哈孫傳》:“京師久闕孔子廟,而國學寓他署,乃奏建“廟學”。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建廟,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西鄰國子監,(又稱“太學”)構成左廟右學規制。

北京孔廟,占地22000多平方米,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線,三進院落,建築左右對稱,主體建築依序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經歷代多次擴建修葺,至民國五年(1916年),才最後竣工。至此,北京孔廟形成現今的規模和布局,成為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的全國第二大孔廟。

國子監古代又稱為太學,其歷史其實更為久遠,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便有了太學雛形,而夏商周也有各自名稱,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周代天子有五學,分別為東西南北四學(即東序、瞽宗、上庠、成均)加上中央之學即辟雍。公元前124年,漢武帝設太學,立五經博士。直至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才正式設立國子監,並開設進士科,開創了科舉取士的先河。

國子監始建於13世紀的元朝(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機關和最高學府,至今已有7百多年歷史。

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大學,歷來倍受國家重視,多有修建,尤其是經明永樂、正統年間分別進行的大規模修繕,清乾隆年間增建辟雍後,形成了今天的建築規模和格局。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建立後,也曾對國子監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繕,致使這座古老的大學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子監平面整體呈南北走向的長方形,由三進大型院落組成,占地面積2萬7千多平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主體建築兩側有 “二廳六堂”、御碑亭、鐘鼓亭等,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國子監前院東側由“持敬門”於孔廟相通。

國子監招收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其中包括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國子監又是全國唯一可以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學校:琉球、日本、朝鮮、越南、泰國、俄羅斯等國的學生,也曾在國子監讀書。國子監為培養全國各族學生成長,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發揮過積極的重要作用。

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至2005年,隨著首都博物館和首都圖書館及少兒館陸續遷出,孔廟和國子監又重新歸於一體。2008年奧運會前夕,市委市政府和文物局又專門斥巨資對其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才終於有了今天孔廟和國子監煥然一新的面貌。2008年6月,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正式成立並全面對外開放。

孔廟和國子監的歷史意義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作為元明清三代皇家祭孔的重要場所,以及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曾經擔負著如同現代北大、清華、中央黨校以及教育部等的文化教育職能。1901年傳統的書院被改為學堂(如京師大學堂),而後1905年,讀經被廢止,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也被廢除。孔廟和國子監的教育和行政職能也趨於式微,孔子、儒學教育全面弱化。黨和國家領導人充分意識到傳統文化對重塑國民精神的重要性,現代教育改革也逐步開展,漸漸加大傳統文化、儒學及其精神在教學內容中的比重。比如,國中課本加入了一二十條《論語》,高中開設先秦諸子選修課。從而,孔子、儒學從體制外逐漸轉到體制內,儘管是部分引進。我們今後應該繼續努力加大傳統文化元素的比重。

孔廟國子監是北京乃至全國的國學聖地。為全面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加快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發展,推進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及《關於大力推動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發展的意見》,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孔廟、國子監為中心的國學文化展示區。並特彆強調,要對孔廟、國子監進行文化功能復興,修建高規格、高品位、高質量的“進士題名碑展示廊”和“十三經碑林展示廊”,進一步提升文物環境和基礎設施品質,建設世界儒學研究、傳播中心,舉辦有影響力的弘揚國學活動,傳承國學文化。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要以展示弘揚民族文化為核心,辦好傳統特色文化活動。首先是策劃推出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等傳統文化活動。其次是推廣節慶文化,將現代文化活動與傳統民族節日相結合,利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舉辦大型節慶活動,吸引北京友好城市和有相同節慶國家的文化組織參加。

機構歷史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開館2004年,長期“蝸居”在孔廟和國子監內的首圖、首博陸續遷出。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撥款2000萬元,專項用於孔廟國子監百年大修。長期各自為政的“左廟右學”終於合二為一。

國子監博物館 國子監博物館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國子監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而孔廟則是皇家祭孔之地,兩者相伴,形成“左廟右學”。新中國成立後,國子監里開設為首都圖書館,首都博物館則在孔廟內建立。隨著首都圖書館與首都博物館社會影響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硬體設施的現代化場館來滿足服務功能,北京市政府經過慎重研究,決定將二館陸續遷出,於是“空”出了國子監與孔廟。孔廟與國子監修葺一新,合併成一個博物館,重新對外開放。

2008年6月14日,作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國子監古街重新以“舊面容”示人,經過修繕後的孔廟和國子監已經恢復了歷史上的格局與規制,正式對外開放,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正式開館。

合併後的展廳面積由原來的1500平方米擴大到1萬多平方米,還增設了700平方米的臨展廳。孔廟中路復原陳列、《大哉孔子》展、孔廟歷史沿革展、國子監辟雍復原陳列、國子監原狀陳列展、金榜題名-中國古代科舉展等6個長期展已布展完畢,北京倫敦圖片展、百年長城回顧展等展覽將接踵登入臨展廳。

建築文化

實際上,最初的元代統治者並沒有設定“廟學”體制的計畫,而是經過當時許多人的勸說、建議、規劃,前後歷經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鐵穆爾、元武宗海山三朝才最終建設了孔廟和國子監的元代建築群。這些歷史人物包括馮志亨、王檝、劉秉忠、哈喇哈斯、賈馴等等。

元初,燕京之地剛剛從戰火中平定下來,公元1222年重臣宣撫王檝向蒙古太宗窩闊台建議,將金朝城南的樞密院舊址改建成宣聖廟(孔廟),以便春、秋兩季能有地方進行釋奠禮,之後得到太宗應允。蒙古太宗窩闊台六年(公元1234年)攻滅大金,重臣王檝採納道士馮志亨的建議又向太宗窩闊台建議在原金國樞密院舊址設立國子學並獲得準許。這應是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建設的最早萌芽。

公元1266年,登基即位的忽必烈命令開始興建元朝新都,建都地點就選在金代的中都故地即現在的北京地區。負責元代新都整體規劃的是劉秉忠,可以說劉秉忠是元大都的主要設計者,他還為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句設計了新的年號“元”。劉秉忠規劃新都城時參考儒家經典《周禮·考工記》後,“作都城畫地,宮城之東為廟學基”。從那時起,孔廟和國子監就有了確切的規劃位置。但是規劃好的大都“廟學”在忽必烈朝沒有立即動工修建,當時的“廟學”都修建在上都開平(今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藍旗)。

過了三十多年後,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中書左丞相哈喇哈斯奏請元成宗鐵穆爾籌建大都廟學,選名儒為官學,采近臣子弟入學。元成宗批准了這一奏請,卻因種種原因一直拖延了四年沒有開工。直到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六月,在哈喇哈斯的直接督促和指揮下,修建文宣王廟的工程才在京師正式動工。在建設孔廟的工程中有一位漢族官員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組織管理作用,他就是賈馴。修建孔廟過程中,位任工部奉正大夫的賈馴“入理曹務,出營廟事”,不管風吹雨打還是烈日寒風,賈馴始終堅守在現場親自組織指揮,具體到塗牆墁地、砍削梁材,他都親自謀劃、指點。終於在大德十年(公元前1306)八月,京師孔廟在忽必烈朝規劃的“廟學”位置上終於建成。

修建京師孔廟的同時,御史中丞何瑋對成宗皇帝提議說:古老的唐、虞幾代部落和古國,國都所在地和居民的小巷都有學習的場所,現在既然孔廟已經蓋成,最為適宜的是在它的西邊建設一所太學為好。成宗鐵穆爾也批准了何瑋的提議。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正月,京師孔廟竣工前七個月,建設國子監的浩大工程也正式開工。歷經三年終於在元武宗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南北方向兩進院落、擁有數十間教室的國子監正式竣工。 從1267年設定規劃“廟學”到最後的完全建成,歷經世祖忽必烈、成宗鐵穆爾、武宗海山三朝近41年之久。

展覽介紹

孔子像 孔子像

孔子周遊列國該館共有6個長期展,即4個基本展及2個復原展。其中基本展中,《大哉孔子》主要介紹孔子生平及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北京孔廟歷史沿革》細數了這裡在全國1300餘座孔廟中各類“之最”;《中國科舉制度》通過珍貴文物再現科舉歷史;《國子監原狀陳列》相當這所古代大學的“功能圖”,標明博士廳相當於教研室、繩愆廳是教導處等,方便觀眾了解各建築用途。兩個復原展位於孔廟和國子監中路,分別真實再現了清末祭孔和皇帝講學時的狀況。

大成殿孔廟中路復原主要是中軸線上的大成門和大成殿。大成門古時又稱戟門,因門內左右列戟而得名。復原後使之名副其實,門內列戟二十四把,彰顯出孔廟的莊重和威嚴。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國家祭祀孔子舉行典禮的場所。復原後殿內孔子、四配、十二哲的牌位描金,幔帳更新並修復了御題匾額。按照古代規制恢復以“太牢”祭祀孔子的各項陳設,其中祭祀禮樂器大部分是珍貴的文物原件。殿內莊嚴肅穆,讓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為了使觀眾對祭孔禮儀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殿內設定屏風式展版,介紹孔子、四配、十二哲以及祭祀的禮樂器等。

辟雍的復原陳列是根據乾隆皇帝修建辟雍後,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一次“臨雍講學”時的陳設和場景復原的。一應設施均使用實木老料,精工細琢,原汁原味地呈現於觀眾面前。

藏品文物

十三經碑 十三經碑

清代十三經碑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有文物2000餘件(套)主要包括:石器、石刻: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明正統九年至道光九年《碑亭》,康熙五十四年制《編磬》,乾隆六十年刻立《十三經》碑碣,乾隆年刻制《周秦石鼓》等

青銅器:樂器,康熙五十四年制《八卦流金編鐘》,乾隆年制《鎛鍾》;食器,乾隆年制豆、簠、簋、鉶;酒器,乾隆年制爵、尊;雜項,香爐、蠟台、香擋、鏡、錢、廟燈等。

鐵器:香爐、蠟台。

瓷器:光緒年制盤、碗、豆、尊、爵、壺。

竹器:籩、篚。

木器:順治至宣統年制,木匾、木豆、木簠、木簋等;康熙至乾隆年制樂器,古琴、瑟、敔、柷等。

玉器:乾隆年制,碧玉描金龍文特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