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渠侯家

北京大渠侯家

侯氏家族是村裡的大戶人家,現有三百多人。 侯莊子村西曾有一條古灌渠,“大渠侯家”的“大渠”說的就是稻地渠。 在城裡工作了一輩子,侯德強退休後還是選擇了回老家。

上谷郡-侯氏發源地上谷郡-侯氏發源地

北京大渠侯家

欽定鑄造家族 三百年守望侯莊子
家譜排輩祖先定 老鄉親謄寫昭後人 水渠瑞記老字號 古村落失傳渾河稻———

永定河從門頭溝三家店出山後,被河中一條沙洲分成兩道,稱為東河和西河。在沙洲之上衍生出一系列村莊,四面環水,好似一隻漁船。洲頭第一個村莊就是侯莊子村。該村最早名叫下灘,自鑄造世家侯姓康熙年間奉旨進京落戶後,村名便不斷演變,始稱大渠侯家,民國期間稱瑞記太平莊,北京解放後以侯姓得名,是典型的宗族村落。
侯氏家族是村裡的大戶人家,現有三百多人。祖傳的家譜、合族的墓地、和睦團結的家風、扶危濟困的傳統、新興的現代農莊,這一切使這一家族在當地具有傳奇色彩。
侯氏墳塋:乾隆賜柏蔭蔽祖塋生前便知死後墓地
 從門頭溝與石景山交界處的侯莊子車站向南看,不遠處有一片蒼翠的柏樹林,那裡就是侯家的合族墳地。老墳地荒草萋萋,數不清的墳冢呈人字形排列,稱周公墳。為了保護家族墓地不被侵占,2005年侯家捐款修建了西側的一人高的圍牆,並整修了墓園。
據侯氏家譜記載,侯家本是山西省太谷縣田喬村人,以鑄造為業,祖傳技術非常高超。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奉旨進京,康熙皇帝殿試後加封侯志誠為鑄造師總監,到戶部取銀在永定門外建廠,稱“瑞記鑄造廠”,負責恢復京城內外五壇八廟之中毀壞的銅鐵器皿。
康熙皇帝還賜永定河畔原為潭柘寺廟產的沙灘地300畝為侯氏私有,由此形成了侯氏莊園,當時地名為大渠侯家。侯志誠的長子侯來山主持農莊定居於此。侯志誠與次子侯來海住在麻峪,繼續以鑄鐘為業。清雍正九年(1731年)侯志誠病逝,靈柩運回原籍安葬。兩個兒子就留在永定河兩岸,繁衍成麻峪與侯莊子的兩支侯姓家族。侯來山成為侯莊子一脈的始祖。
如今墓園占地5畝左右,已經安息了侯家八代人。侯家還兩次從潭柘寺移來柏樹。第一次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春三月,乾隆帝到潭柘寺禮佛,與住持交談得知康熙賜侯家地產一事,命住持僧將有關文書取來一瞻,知此事不虛,即賜100株幼柏分與侯氏兩族,各自植於祖塋之內。
第二次是民國十五年,純悅住持為感謝鄉紳侯鈺文讓地修渠和布施,贈送了60棵松柏樹。墓園中現在留有13棵古柏,其中三棵還有保護標誌,非常引人注目。最粗的一棵就是乾隆皇帝御賜的,由於靠近水溝吸收水分充足,樹幹格外粗壯,直徑已達600厘米左右,一人不能圍抱。
侯家葬埋有嚴格規定,由於地少人多,從敬字輩開始呈一字排列,稱“霸王墳”。所以侯家人生前都知道自己的墓穴位置,並不諱言。
侯氏家譜:輩分排字祖先定記載家史述變遷
 75歲的侯德鎧老人家中有一部侯氏家譜,其中記載了自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鑄造名家侯氏家族進京至現在296年的歷史。侯氏家族第8代傳人侯敬德為了尋根問祖,根據家譜上的記載,通過門頭溝區政協多方聯繫查找,終於在山西省太谷縣的田喬村找到了另外一部侯氏家譜,將侯氏家族的歷史追溯到距今500多年的明朝初年。
侯德鎧珍藏的家譜寫在約8開紙大小的厚宣紙上,用8000餘字記錄了北京侯氏11代的家族史。由於年代久遠,家譜紙張已經發黃變脆,幾乎一翻就碎。為此,侯德鎧在1992年重新謄寫了一遍家譜,用時整整3個月。
在家譜的第二頁,明確規定了侯家的輩分排定:“侯氏十八代傳,晉來天成選,文德國敬延,祖恩世昭盛,廣繼慶永傳。”這是一首五言詩,“晉祖”二字藏頭不能用,提示後代子孫不忘原籍山西太谷。其他字依輩往下排。
家譜不僅記載著侯莊子村侯姓與石景山麻峪北街侯姓是一族同宗,更詳細記載了各門各支的繼承譜系。而侯家歷代人的業績也為家譜增光。侯成業,於清代中期創辦私塾學堂教授子弟;侯鈺文,於民國時期創辦“國民自立學校”,1943年在圈門外開設粥廠廣濟災民;侯萬文,1929年至1937年任北平市紡織染業商會主席,為抵制日貨憤而辭職;侯國華,1955年被評為北京市農業勞動模範……2004年12月8日,侯家珍藏的家譜複印件由門頭溝區檔案館徵集珍藏,被認為是“填補了宗譜檔案資料的空白,對研究門頭溝家族歷史沿革、發展規律和盛衰演變均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家譜記錄止於1991年,統計當時的生存人口從最老的侯德厚起到最小的侯延楓止,共有266人,如今恩字輩的侯恩露已經10歲了。
侯氏老院:四合院格局依稀在因占地院中建起房
 現在村里最規整的老院子就屬老東院了。這是一座院套院的四合院,原來主院有三重,還有西跨院與後北院。土改時,部分房屋分給了外姓,隨後經過多年各家不斷的改造,院落的格局已經大變樣了。走進各屋,老式的家具還有幾件,雕花的雲頭案、四方的八仙桌、漆著鳳凰的立櫃,還有玲瓏的花架,大多都有七八十年了。1978年就嫁到侯家的陳玉榮說:“我進門的時候,婆婆用的就是這個立櫃,這把銅鎖也是老柜子的原配。”侯德強老人指著院裡的幾口大缸,說:“這些缸,有的是醃菜的,過去人口多,要醃很多鹹菜;有的是盛水的,那時永定河的水特別渾,要在缸里沉澱後才能喝。現在這些大缸都沒用了。”老東院裡除了有鐵杴、叉子、耙子和鎬等多件農具外,還保存著一個老式的食盒。這些久已不用的物件記錄著過去的生產生活方式,讓人陡升懷舊之情。
由於將要修建六環門頭溝段,侯莊子的部分居民可能要搬遷。為了在搬遷中多得些補償,近年來村民紛紛見縫插針地加蓋小偏房。
侯莊老槐:古槐樹成村里“信息站”“井台會”論家長里短
 侯氏家族主要居住在村北,過去家族活動中心在幾棵大槐樹下。由於那裡地方寬敞,有槐蔭遮蔽陽光,通自來水後公共水龍頭也設在那裡,所以大家下地回來洗把臉聊聊天,孩子們玩鬧,婦女們做針線都是在那裡。大槐樹下也就成了大家交流信息、聯絡感情的場所。
改革開放後,小商販們也愛在大槐樹下擺攤,就更熱鬧了。誰家有了婚喪嫁娶的大事,都要在大槐樹下支起大棚。正月十五過元宵節的時候,村民們在那裡吆喝著集合一起去大峪村觀燈、看走會和打太平鼓。
如今大槐樹還有四棵,有兩棵是標號為17176和17177的古樹名木,四棵古槐到了春天依然會飄散出濃濃的槐香。
老灌渠:潭柘寺出資修建寂寞退役留遺蹟
 侯莊子村西曾有一條古灌渠,“大渠侯家”的“大渠”說的就是稻地渠。大渠渠水來自村北永定河取水口,是一條很早由潭柘寺出資修建的水渠,灌溉著稻地所有的土地。潭柘寺在稻地的土地有數千畝,都使用這條渠水灌溉。因為侯家有人擔任壩頭管水,故侯家與潭柘寺關係密切。
解放後集體化生產,這條灌渠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年年冬季都要清淤、維修。水渠的水泥溝幫就是上世紀70年代砌的。因為渠水充足,這一片土地大量種植優質水稻,被稱為“渾河稻”。
後來永定河水大多被存入沿途水庫或通過永定河引水渠輸入市區,渠水量不斷減少,灌渠逐漸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廢棄了,填埋後成了進村的北路。如今這條路垃圾遍地,成為城鄉接合部的暗瘡,再也沒有林陰路旁一泓清流的景致了,永定河畔的村莊也失去了往昔的明秀。
經過村民侯秀蘭家的後門,才找到一個過去能排沙又能泄水的壩口子,還證明著古灌渠曾經的重要與榮光。
新農莊:花果園起名費思量老鄉親認可瑞字號
村民侯國建在村南承包了近300畝地,租期20年,在上世紀90年代搞起了現代農業採摘。為果園起名號的時候,他和家族的老人們商量,能不能使用祖宗傳下來的“瑞”字。
因為“大渠侯家”是當地的望族,不僅清代開過“瑞記鑄造廠”,民國還經營過“瑞記四福窯”、“瑞豐煤棧”、“瑞記侯面鋪”。“瑞記”是一個可挖掘打造的品牌。
老人們商議後同意使用,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瑞豐花果園
家族傳人
侯德鎧:工整小楷續寫家譜
 人物輪廓:75歲,家譜保存和續寫者
東院“德”字輩哥八個就剩下老六侯德強和老七侯德鎧了,老哥倆沒事就願意一塊聊聊。75歲的侯德鎧老人續寫了祖傳的家譜,工整的毛筆小楷顯示了老人的虔誠與認真。2005年11月侯德鎧老人等一行人還到山西太谷尋根問祖,受到了當地侯氏宗族熱情接待。侯德鎧老人家裡如今仍保留著土炕、地爐子、爐坑、煤池等,採用過去的取暖方式。他的老伴一邊添火一邊說:“歲數大了,還是睡熱炕好。”
老人現在的憂慮事是如何把家譜世代記下去。
侯德強:落葉歸根為家族盡力
 人物輪廓:77歲,退休工人
在城裡工作了一輩子,侯德強退休後還是選擇了回老家。回家後的侯德強也沒閒著,為各家的紅白喜事做了多年大廚。直到快70歲了,侯德強才退居二線。2001年,孫子輩的侯敬生愛人得了乳腺癌。侯敬生家境本不富裕,當時孩子又小,面對家裡的病人,侯敬生犯了難。侯德強老人聽說後,和劉建生一起發動家族成員自願捐款,多少不限,表達的是心意,解的是燃眉之急。古稀老人登門募捐,家家都出錢,終於使病人做了手術,完全康復了。老爺子常說:“咱侯家不是大富大貴的人家,但誰也不能混背了。和睦團結是咱的家風,扶危濟困是咱的傳統,誰有了難,大傢伙兒都伸把手就過去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