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新型原子鐘與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新型原子鐘與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新型原子鐘與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心成立於2006年,是北京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所屬研究機構。北京大學目前已建立起了與國際接軌的高性能原子鐘及其精密測量關鍵技術的研究平台,在高性能原子鐘(星載銣鍾和光軸運小銫鐘)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還建立起了研究超高精度原子鐘的精密測量基礎研究平台。北京大學新型原子鐘與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為:原子鐘技術、量子密碼技術、 雷射技術。

機構設定

北京大學新型原子鐘與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心成立於2006年,是北京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所屬的原子鐘技術、量子密碼技術教學 、科研機構之一,主要研究方向為:原子鐘技術、量子密碼技術、 雷射技術。

機構領導

北京大學新型原子鐘與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心主任: 陳徐宗;

北京大學新型原子鐘與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志剛

專家團隊

陳徐宗 陳徐宗

  陳徐宗,1958年4月出生,江蘇省蘇州市人,北京大學電子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量子電子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量子信息與測量重點實驗室冷原子物理與量子精密測量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新型原子鐘與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心主任。

在實驗上獨立發展了外腔半導體雷射器、高精密雷射驅動電源、三次、五次雷射穩頻、光電時序控制、磁光阱和靜磁阱等關鍵技術。目前正負責國家 “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大基金項目與科技部863項目等,領導北京大學冷原子物理與量子精密測量實驗室開展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實驗和理論研究、飛秒雷射穩頻、半導體雷射頻標與量子精密測量等研究。在《Physics Review》等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在國內外重要會議上作邀請報告與學術報告50多次。除了科研之外,陳徐宗還承擔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分別講授過《力學》、《原子物理》、《雷射技術》、《雷射理論》、《實驗原子物理進展》等課程,培養博士生與碩士生20名。目前兼任中科院計量測試高技術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量子光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時間頻率專業委員會委員、英國物理學會期刊《Measur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編委、《量子光學學報》、《量子電子學學報》雜誌編委、科技部等部委導航領域重大專項專家等職務。

張志剛 張志剛

  張志剛,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長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澳大利亞MONASH大學理學博士。研究方向:超快光學與技術、固體和光纖飛秒雷射技術、雷射頻率梳。

學科專業

碩士點:無線電物理(量子電子學)

博士點:無線電物理(量子電子學)

研究方向:原子鐘技術,量子密碼技術,雷射物理與技術,冷原子物理與精密測量,原子、分子物理,量子光學、量子信息與量子器件等。

原子鐘研究

北大目前開展的原子鐘研究有:星載原子鐘、銫束原子鐘、銣原子鐘、原子噴泉頻標、貯存離子頻標、CPT原子鐘,小型光鍾、主動光鍾等。

1965年,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義遒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原子鐘———光抽運銫汽泡原子頻標,還主持研製成我國第一批批量生產的“光抽運銣原子鐘”;

1973年,北大電子學系董太乾教授等開始研製枷原子鐘,攻克老化漂移難關,並先後與電子部有關廠合作生產了500台枷原子鐘;

1996.6.28《中國科學報》報導:北大枷原子鐘的間世,可望以每台3至4萬元人民幣的價格,部分代替艷原子鐘;北京大學研製成銣原子鐘——三千年誤差不到一秒;

2002年,北京大學將“構建新一代原子鐘研究平台”作為“211”工程二期重要的一個項目。該項目的帶頭人為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量子電子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量子信息與測量實驗室主任陳徐宗教授。

2004年實現高質量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這是一種被稱作“第五鍾物質狀態”的相干物質,溫度只有50納開爾文,可用於未來的高精密原子鐘與量子計算機。

2005年實現我國第一個原子雷射;

2006年,媒體報導《北大:中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星載銣原子鐘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8年首次在世界上實現了雙路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信源監控實驗;

2009年研製成了世界上最快的物理真隨機數發生器。

201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11月14號(周日)下午3:50-5:00 陳錦標教授題為《新型光頻原子鐘研究進展》的講座在北京大學軟體學院無錫產學研基地教學樓2101教室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