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舉世聞名的北京同仁堂樂家老藥鋪,過去它是樂氏家族“祖遺共有”世代經營的藥店,從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樂顯揚始創同仁堂藥室,至解放後1954年同仁堂公私合營,近300年來都是由樂氏家族為主要股東和經
營者,並且始終掌握著同仁堂關鍵的製藥技術。據樂氏宗譜記載,樂姓祖籍浙江寧波,其26世之樂良才於明朝永樂帝朱棣遷都之際,遷來北京。樂良才為來京後樂氏宗族的始祖,原是一位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的鈴醫,來京後仍操此業,其後世子孫一直繼承其鈴醫衣缽直到清初其第四世樂顯揚(號尊育)當上了清太醫院吏目才結束了祖傳鈴醫生涯,於康熙八年(1669年)始創同仁堂藥室。後世存在北京大柵欄同仁堂的一塊老匾成了這段歷史的見證,故立匾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應為同仁堂肇始之時,樂顯揚為北京同仁堂肇始之祖。
歷史及地位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樂顯揚逝世,由其子樂鳳鳴接續祖業,樂鳳鳴幼承家學精通醫藥,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街路南開設了同仁堂藥鋪。他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類劑型配方,分門匯集成書,該書收載宮廷秘方、古方、家傳秘方、歷史驗方。並為同仁堂製做藥品建立起嚴格的工藝規範,自此以往,同仁堂制售的藥品對症服用,無不驗應,在社會各界迅速樹立起良好的信譽,自此同仁堂的聲譽大振,同時也得到皇室的信任。
北京同仁堂自創辦以來,不僅名盛於當時,而且歷數代而不衰,載譽達三百年之久。可說是藥業史上的一個奇蹟,但到清朝末年幾經天災人禍和民國時期的多年戰亂使得市面蕭條,同仁堂的營業也日漸衰落,解放前夕同仁堂已陷入困境。
這一時期樂氏的同仁堂已改由樂氏四房共管。各房心志渙散,故家事鋪事紛亂已達極點,這時樂氏的經營人為樂松生,由他極力支撐著這一殘局,直到北京解放才給古老的同仁堂帶來了新生,在1954年公私合營運動中,樂松生帶頭向國家遞交了公私合營申請,帶動了許多民族工商業者,從此同仁堂正式成為公私合營企業。1956年1月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樂松生於1月15日代表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在天安門城樓上向毛主席等中央領導遞交了公私合營的喜報。公私合營後,同仁堂在政府的支持下,先後建立了製藥廠、養鹿場、制酒廠、中藥提煉廠等,並添置了製藥的機器設備,進行了技術革新,逐步實現了生產機械化。樂松生被任同仁堂經理,在同仁堂史上樂松生一方面屬於樂家老鋪最後一代主管人,另一方面又是同仁堂公私合營到正式國營企業的首任經理,直到1968年逝世。
改革
北京同仁堂藥店雖然資本雄厚,有宮廷撐腰,但經營上始終以聲譽為重,所有店員工人非內行不用。在崗人員均成為熟悉藥材性能、善辨真偽、區分優劣的精幹能手。店內規章嚴密,數百年中一直秉承先人遺訓,要求藥工精細製做,一絲不苟。草藥都要經過人工一顆顆、一根根挑選,去泥土雜質,並切除非藥用與療效不高部分,再進行蒸、炒、灸等工序適當炮製,儲放備用。加工廠的刀房、碾房在藥材加工後,分類儲放於鐵筒內,上千種藥材存放井然以供照方配藥。貴重的細料藥材另有內宅庫存放,不能有絲毫差錯,配藥時有的還要東家親自過目下料,以防下藥不精確,不能保證質量。配藥制丸,要求和料勻稱、份量準確,否則返工。即便一臘丸上有小氣孔、凹凸氣泡、封口對接不平、燙字不清、顏色不亮,均被視為不合格產品,重新返工或另制。藥丸上的金衣,均由內宅婦女專人負責裹制。據老工人回憶,當年第十二代老闆樂達義因服用羚翹解毒丸時發現藥內有渣滓,就親自查看羅篩,發現羅篩網底鬆軟,篩目大小不一,渣滓不能羅淨,質量不能保證,於是用刀將所有不合格的羅底全部劃破,要求立即更換,保證篩藥質量。
聲譽
北京同仁堂藥店業務興旺,聲譽遠揚,還因歷屆老闆都很注意宣傳工作。清代時,每遇會試,同仁堂都要向全國各地來京應試的舉人們贈送藥品,送藥不多,解人之難,影響很大。當時每年京城內要挖一次城溝,同
仁堂就在四城開溝的地方設立“溝燈”,每個燈籠上都有“同仁堂”三個大字,給人們留下很深印象。每年的藥王生日,同仁堂都要請名角唱戲,免費欣賞。此外,冬設粥廠、夏送暑藥,使同仁堂的名聲深入到貧苦民眾中去。北京同仁堂藥店藥方,除古方、民間驗方外,大部分是出自名醫之手和來自清宮的秘方,匯集了中醫藥之精華。清光緒十五年(1889)同仁堂藥目中所列的四百九十五種成藥,其中一半就為宮廷秘方。如烏雞白鳳丸、參茸衛生丸等。同仁堂自製成藥中的十大名牌: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再造丸、安神贊育丸、女金丹、至寶丹、紫雪散、活絡丹、虎骨酒、參茸衛生丸等都是挽垂危於頃刻、救急症於即時的祖國醫藥之珍品,且藥到病除,名揚中外。據說在日偽時期,有日本商人看上了同仁堂的聲譽和名藥,想在同仁堂入股,當時掌柜樂達義斷然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從而捍衛了民族尊嚴,保護了祖國的醫藥精華。
現在同仁堂大柵欄門市部經過翻擴建,已改造成寬敞明亮的三層大樓,一層成藥,二層草藥,三層西藥及醫療器械。藥店舊貌換新顏。珍貴藥品琳琅滿目,中外旅客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