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志寬

上學以後,包志寬表現出了在藝術上的天賦。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它需要與其他藝術的交流。 按照包志寬的話來說,陶藝是土與火的藝術,同時也是人的藝術。

個人簡介

志寬,四九年出生,天津漢沽人。天津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天津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天津市陶瓷行業協會主席,首屆天津市工藝美術大師。從事陶藝創作近40年。年少師從表叔高文魁學習陶藝,主要風格為“樹樁造型”。七八年籌建“津陶工藝製品廠”並任廠長。先後榮獲: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模範集體”;市總工會授予的“八五”立功勳章。後調入天津市工藝美術研究所,並建立“志寬陶藝工作室”。多次得到制壺泰斗顧景舟、陶藝大師劉傳悉心指點,受益匪淺、技藝不斷提高。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博覽會大獎。2000年作品“魚瓶”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指定收藏。論文《土陶樹樁型陶藝品初探》刊登在《中國陶瓷》雜誌。論文《殘缺,是美的夢幻》刊登在《今日科苑》。並為《今日科苑》封面人物。作品多次在收藏報收藏雜誌上刊登。

<今日科苑>專題採訪包志寬大師

尋找殘缺美的藝術大師――“樹樁型”陶藝藝術傳承人、天津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包志寬的藝術人生
這個時代,真正的藝術大師需要去發現。――作者題記
藝術評論家柯文輝曾說過:“這是一個大師滿天飛的時代。當今的藝術界只有名人,沒有大師。”;甚至有媒體也曾報導說,在有些地方,只要花20萬元就能買到一個省級藝術大師的頭銜。但是,誰都沒有否認,偌大的中國不見得在民間沒有隱藏的藝術大師的可能。
媒體上關於包志寬的報導文字幾乎很少。他是流傳於漢沽地區的“樹樁型”陶藝藝術的傳承人,也可以說他是這門傳統民間藝術的再創者,40多年來,他堅守“樹樁型”陶藝藝術,用樹樁的傷痕殘缺去塑造震撼人心的美,用傷痕殘缺去表達一種歷經千難萬險卻不屈不撓的奮爭精神。
藝術家的偉大往往就在於此,他堅守的是一種殘缺的美,他表達的是生命所具有的永恆的精神。樸實的外表,直爽的性格,他的人與作品融合到了一起,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包志寬的形象會豁然地高大起來。他的作品帶著一股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幾十把壺中,收藏者第一眼就能認出他的作品,他通過一件件造型各異的作品,表達出人類以及世間生命的頑強不息,這才是一位藝術大師所特有的風範,這種風範是他人以及科學技術所不能複製的。
啟蒙
1949年,包志寬出生於天津漢沽的一個書香門第。小時候,他最喜歡去的就是外婆家,外婆家也是當地的書香門第,家裡的四面牆壁上懸掛著許多書畫。不知道為什麼,他對書畫有一種朦朧的喜愛。每次端詳那些水墨所勾畫的世界,他的心裡總是充滿了一種好奇與嚮往。
上學以後,包志寬表現出了在藝術上的天賦。那時候,學校里開設有美術課,喜歡寫寫畫畫的他,美術成績在班裡相當好,因此老師對他也是格外喜歡。後來,由於包志寬的美術特長,班級以及學校在辦黑板報和展覽時,需要寫字畫畫的老師都讓他來負責。15歲時,區里街道上需要布置宣傳標語、畫報以及偉人畫像,老師也找他來參與、策劃。
1969年,中專畢業的包志寬被分配到天津水泵廠當了一名技術工人,這在當時是社會公認的“鐵飯碗”。不過,在這裡包志寬雖然身在技術部門,但是並沒有埋沒他在藝術上的才華。由於他在書畫方面的過人才華和天賦,在工廠里的一半的時間,他都被抽調去參加各種宣傳活動,成為了從廠里到區裡的宣傳積極份子。自那時起,他的心中就在萌動著,把藝術當作一生追求的夢想。
拜師
1970年是包志寬踏進人生夢想的一年。那一天,在表叔高文魁的家中,包志寬見到一個造型獨特的花盆,看上去像是一個殘缺的樹樁,用手敲一敲卻發出叮噹的響聲。包志寬對陶藝也很著迷,小時候就經常蹲在地上玩泥巴。於是,他好奇地向表叔打聽花盆的由來。結果,這么一問,竟問出了讓包志寬執著追求一生的事業。
當時,高文魁不只是陶藝的收藏愛好者,實際上,他已經是一個製作樹樁型陶藝品的高手。說起來龍去脈,最早要追溯到光緒年間,北京通州有位名叫楊孟臣的老先生,運用膠泥製作似天然生就的樹根樹藤等形象的工藝品。 有一次,他把自己製作的筆筒、花盆獻給皇家宮廷而受到封賞,逐漸名聞遐邇後,楊老先生收下四名高徒以傳授技藝,其中四徒閻少齊對此工藝更有獨特研究。閻先生晚年退休移居天津,便把技藝傳授給了相處隔壁的青年高文魁。聽完表叔的介紹,包志寬便央求表叔教他。高文魁最初不願意,他覺得包志寬在工廠會有更好的發展前途,他勸說包志寬道:“你有這么好的工作,還是安心地把工作做好吧。學這個能有什麼出息?”可包志寬沒有這樣想,他覺得,搞藝術才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以後也適合走這條路。最後,在包志寬的堅持下,高文魁答應了他。不久,包志寬正式拜高文魁為師,開始專門學習“樹樁型”陶藝。
辦廠
如果說1970年是包志寬找到人生夢想的一年,那么,1978年可以說是他實現夢想的起點。1978年的一天,高文魁拿著當天的《人民日報》激動不已,上面的一篇名為《挖掘傳統民間藝術》的文章,牽動了他挽救“樹樁型”陶藝的心。他找到包志寬興奮不已地說:“現在好時機來了,我們把‘樹樁型’陶藝藝術傳承發揚下去,把‘樹樁型’陶藝形成產業,讓它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聽了既是親戚又是師傅的一番話,包志寬點了點頭。這時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重要的人生選擇。
“你得離職或者調動,意味著丟掉廠里的鐵飯碗”,師傅高文魁的語氣中帶著疑問。“我思想有準備,吃苦我不怕,我要堅持走下去。”包志寬回答說。
接下來,當包志寬的家人、同事、領導知道他要放下鐵飯碗去搞工藝製品廠時,壓力迎面撲到包志寬的身上。“你還年輕,以後還有發展的機會,廠里還正考慮提拔你當科長。”50多歲的廠長先後兩次語重心長地勸說。“你一定要考慮好了,以後的事說不準,萬一做不好,回頭路不好走啊!”身邊的同事也勸他。“你現在是鐵飯碗,幹下去很有發展的前途,還是好好乾吧,你去做陶藝能有什麼發展前途?”父母堅決反對兒子去搞工藝製品廠。甚至連新婚沒多久、懷有身孕的妻子以離婚來要挾,讓他不要輕易辭去工作。
是啊,搞工藝製品廠前途未卜,誰也不知道以後會幹成什麼樣?但是,放棄這個可以在“樹樁型”陶藝上大幹一番的機會又不甘心。想到這些,包志寬的心情很沉重。但是,重情重義,敢打敢拼,認準的路一定要走下去,這是包志寬的堅韌的性格。他委婉地拒絕了領導的再三挽留,謝過朋友的忠告。對於父母的極力反對,他說了一番掏心窩的話:“我從小喜愛藝術,將來肯定會有所發展,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要做出一番事業。”善良的父母和妻子同意了他的想法。沒多久,包志寬調出了當時各種條件都比較優越的水泵廠,成為了天津陶工藝製品廠的主要籌建者之一。
建廠初期,遇到的困難要比當初想像的多。換了工作環境,包志寬由原來的按部就班式的 朝九晚五,變成了宵衣旰食地忙廠里的事。廠子好不容易在一塊地震的廢墟上建起來,人員結構、生產環境、生產技術等一大堆的問題又擺在了包志寬等人的面前。其中,技術上的燒成問題就是一個科研難關。廠里在進行批量生產時,由於沒有批量生產的經驗,對時間、溫度上把握不好,第一次燒成時,包志寬在自己壘的土窯旁邊守了幾天幾夜,結果卻遭遇多次的失敗。
為了克服這個技術難題,包志寬連續幾天幾夜守在土窯旁邊,一邊觀察陶胚的燒成,一邊記錄下時間和溫度以及升溫曲線。在這期間,他做了幾十萬字的文字記錄,最後終於掌握了科學的燒成升溫曲線,這個技術難關也就攻了下來。
接下來,工廠的生產走上了正軌以後,包志寬又帶著要讓樹樁型陶藝走出國門的雄心,找到了市裡的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在這裡他卻吃了個閉門羹,接待他的人連科長都不讓他見。他們認為像這樣當年投產的廠,不可能具備出口創匯的條件。接待人員的冷臉並沒有擋住包志寬的決心,越是有困難他越是要想辦法解決。後來,在包志寬的軟磨硬泡下,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人在看過他們的工藝品後,便派了一位業務員去天津陶工藝製品廠考察。結果這位業務員回去匯報後,接著他們的科長、經理、老總一起來到工廠的現場,他們要親自看一看,這個設備簡陋的工藝製品廠到底怎么樣。經過考察,公司的老總當場拍板道:“了不起,你們的工藝品絕對可以給國家創造外匯。”就這樣,天津陶工藝製品廠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出口創匯。1979年9月,包志寬以他的藝術才華和工作能力擔任了廠長的職務。1992年,這個廠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了“模範集體”光榮稱號;1993年,包志寬本人榮獲了天津市“八五”立功獎章。
實踐證明包志寬的道路沒有走錯。他實現當初的夢想,通過創辦天津陶工藝製品廠,不但他有了挖掘民間藝術的環境和條件,可以一門心思地探討創作,而且還培養了300多名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就如種子般散在了中國大地,使得“樹樁型”陶藝得傳承下去。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它需要與其他藝術的交流。隨著“樹樁型”陶藝事業的不斷發展和與其他民間藝術門類的接觸,包志寬發現中國紫砂之鄉――江蘇宜興的紫砂壺在製作、造型和原料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鑑的方面。於是,對藝術的追求如饑似渴的包志寬,為了在藝術上更進一步,獨自到了宜興的丁山鎮。初到那裡,他仿佛進入了到紫砂的世界,大街小巷甚至村子裡都有紫砂的蹤跡,他被這種神奇的藝術所吸引,來不及去找熟識的朋友,便一頭扎進了這個紫砂的世界。白天,他一個人在街上,守在店鋪旁觀摩紫砂壺的工藝、製作,研究紫砂材料的性能,晚上為了方便學習,他就借住在村邊破舊的紫砂製作作坊里,陰冷潮濕使他起了濕疹,身上疼癢難忍。但是,對鑽研藝術如痴如醉的包志寬,絲毫沒有覺得條件艱苦。後來他又多次去宜興,結交了不少朋友和藝術家。隨後,他先後多次求教於我國制壺泰斗顧景舟先生和廣東佛山石灣陶藝大師劉傳先生,得到其真傳。其中,他向顧景舟先生拜師學藝的印象尤為深刻。
在和朋友的一次交談中,包志寬得知顧景舟先生是我國制壺的泰斗,於是,求知若渴的他,有了向顧景舟先生去請教的想法。朋友知道後提醒他說:“想要拜訪顧先生的人太多了,現在他一般是不認識的誰都不見。”包志寬思索良久,決心用誠意去打動顧老。在去拜訪之前,他特意精心做了一個樹樁型筆筒,結果,顧老還真被包志寬的作品所打動,他對樹樁型陶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兩個人圍繞著藝術的話題,熟識了起來,顧景舟對包志寬悉心指導,臨走時還回贈一個自己手工做的茶壺。後來,包志寬又多次登門拜訪求教,鼓足勇氣提出了拜師的想法,顧老聽後很高興的答應下來。就這樣,包志寬邊學習、邊研究,從原料到工藝,不斷完善和提高“樹樁型”陶藝制壺的製作水平,使“樹樁型”陶土工藝品不斷地推陳出新。
堅守
20世紀末期,國家體制改革的風吹向了天津陶工藝製品廠,再加上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天津陶工藝製品廠最終在風雨中倒下了。包志寬懷著深深的遺憾,於1996年離開了傾注了他全部心血、放飛了他追求夢想的地方,調到了天津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這時候,包志寬由於有了充分的藝術創作的經歷和生活,再加上在天津市工藝美術學院的2年進修學習,他的創作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天津陶工藝品廠雖倒閉了,但是,他並不會因此放棄對“樹樁型”陶藝的痴痴追求。他把和妻子一起存的買房子的錢,拿出來在工廠的附近成立了志寬陶藝工作室,開始了追求藝術夢的新的歷程。
榮膺工藝美術大師
2007年底,天津市經委鑒於之前沒有進行過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為了傳承、保護、發展天津市工業美術產業,推動天津市工藝美術產業的壯大與繁榮,由天津市經委牽頭、市政府、人事局等部門聯合舉行了“首屆天津市工藝美術大師評審活動”。朋友知道後就把這訊息告訴了包志寬。這位朋友說:“你的作品和為人我了解,絕對夠大師的格。”
朋友的這句話觸動了包志寬的心底,“堅守‘樹樁型’陶藝藝術是自己的追求,而要想把這門民間藝術傳承發揚下去,是應該讓它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自己所堅守的傳統民間藝術,難道不夠資格參加評選嗎?”,最後經過一番考慮,包志寬準備了相關的資料上報給了評選部門。隨後,經過組織推薦、報名審核、專家評審、社會公示、報領導批准,包志寬的作品得到相關專家的肯定。
2008年6月30日,天津市政府網站“天津政務網”發布了來源於市經濟委員會的通知,在通知中公布了這次評選活動的結果,包志寬名列其中,獲得“首屆天津市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12月25日在“首屆天津市工藝美術大師表彰命名會議”上,獲得“首屆天津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代表先後發言。包志寬拿著證書面對著現場的專家、領導說起了他的獲獎感言:“我獲得這個稱號,很有壓力,我做的還不夠。”接著,他頓了頓,想起幾十年的藝術追求,終於得到社會的認可,他話峰一轉:“在陶藝藝術上,這個稱號我不當選誰當選?”下面馬上響起了一片掌聲。
流傳上百年的“樹樁型”陶藝藝術伴隨著包志寬,走過了風風雨雨 40多年。令他欣慰的是,經過他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樹樁型”陶藝如今得到了傳承和發展,並被天津市有關部門正式列入了天津地區“傳統民間藝術”。另外,包志寬本人也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可,先後加入了天津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天津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博覽會大獎。2000年作品《魚瓶》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指定收藏,這是對他作品的極大肯定。他創作的一些作品還先後出口歐美、東南亞、日本及港澳台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德耕公司先後5次訂購了1800件“碧玉壺”。“隨緣茶壺”在日本一面市,立即引起了轟動效應,先後有400多人收藏了此件作品的複製品,當時日本媒體就此還做了專題報導。
“樹樁型”陶藝這個民間藝術里到底有什麼東西,讓包志寬這樣為之著迷、堅守一生?
按照包志寬的話來說,陶藝是土與火的藝術,同時也是人的藝術。泥巴成型後,經過火的燒成固定成為永恆。藝術家就是把瞬間的東西變成永恆,而永恆的東西卻如流星般轉瞬即逝。所以,在我的眼裡,他所孜孜以求的藝術,其實就是用陶土把他在樹樁上所感悟到的東西,去固定成永恆。而這種東西就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傷痕、殘缺所折射出的人世間的歷盡滄桑、不屈不撓的頑強生命力。這是一種同大自然抗爭到底、頑強不息的中華民族所具有的精神。或許這正是“樹樁型”陶藝藝術的魅力所在。屈原有兩句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工藝美術大師包志寬看來藝術沒有止境 ,創新才是他下一步的思索。
黃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