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契常

人物生平

包契常中年學佛,皈依印光法師,茹素30年,以鬻書為生,1957年加入民革,任揚州佛教協會副會長,擅長詩詞。張介臣在《揚州藝壇點將錄》中云:“華嚴誦罷好填詞,偷得餘閒更賦詩。”包契常早年書法受長期寓居揚州的書法家包世臣的影響。包世臣(1775一1855)世稱“包安吳”,安徽涇縣人,字慎伯,晚號倦翁、小倦遊閣外史。1880年,師從鄧石如,精通書法篆刻。“嘉道間,安吳包慎伯客揚州最久。同時吳讓之、楊季子、梅蘊生皆得安吳之真傳……”這段話寫明了在當時的揚州學包世臣書體的人很多,包契常也是其中之一。張介臣評價他的書法:“獨羨人書俱不老,安吳家法有妍姿。”

歷史事跡,個人作品

包契常,四體皆能, 尤擅隸善碑。他在很多書法作品中一個書寫四體。朱慶珩與包契常合作過一副成扇。正面是朱慶珩畫的山水,反面是包契常書寫的四體書法。揚州風景區多有包契常的題刻。1953年,揚州建石濤紀念塔於“谷林堂”後,耿鑒庭寫過一首《石濤和尚墳》。詩後自注云:石濤和尚墳在平山堂後,無塔無碑。揚州畫苑後輩,清明每往祭掃。一九三四年,余與朱君荔孫,欲往其處。乃詢諸僅知其址者陳錫蕃畫師,時陳公病廢,允肩輿前往,終不果行,無何,陳公歿,此墳遂莫可蹤跡矣。一九五三年,為豎紀念塔於平山堂西隅,乞包契常世伯題“石濤和尚塔”五字。又請李丈梅閣題其塔陰,文云:“石濤和尚畫,為清初大家,墓在平山堂後,今已無考。爰補此塔,以志景仰。”工竣,信筆書廿八字,以記其事。 “文化大革命”中,紀念塔被毀。近代揚州著名的園藝家余繼之在冶春園西有其住宅“餐英別墅”。“餐英別墅”的取名繼承先祖遺風,由書法家包契常題額。清末民初書畫家尹恭壽,字潤生,又字南山,別署洗心藏密軒主。清末秀才,善吟詠,工書法,喜收藏。尹恭壽讀書處松竹草堂園門上刻有包契常篆書“習靜”二字。現在揚州風景區仍然看到的包契常的書法作品還有兩處,一處是“琴室”。瘦西湖風景區小金山的琴室內有譚大經題寫的篆字“琴室”和他題寫的魏碑跋文的匾額。跋文云:沈約《宋書·徐湛之傳略》云:“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吳薗次考其遺址,即是此山。今補署斯額。雖非徐氏之舊,聊存四景之故實云爾。餐英別墅原是民國初年揚州園藝大家余繼之的住宅,“餐英別墅”的取名由當時的書法家包契常題。包契常還經常與揚州的書畫名家聯袂創作。1935年包契常與陳含光、樊遯園、王景琦等為一位叫“健庵”的人作四體書屏。陳含光寫的是篆書,樊遯園寫的是章草,王景琦寫的是楷書,包契常寫的是隸書。陳含光,原名陳延韡,以字行,江蘇儀征人。書法蒼勁秀拔,獨闢蹊徑。其畫以山水為佳,意境深遠。樊遯園,名澦,號灩生,以字行。祖籍江蘇丹徒,居揚州城內府東街,以草書名於揚州。王景琦字容庵,號蓉湘。楷書工秀,晚年書法益遒逸。1941年6月,包契常與陳含光、卞綍昌、王載東聯合為一位叫“序庭”的人書寫的四體立軸。陳含光寫的是鐘鼎文,卞綍昌寫的是隸書,王載東寫的是草書,包契常寫的是魏碑。王載東,字啟明,號俗道士,儀征人,晚清揚州著名書畫家。卞綍昌原名綸昌,字經甫,號薇閣,晚號獧盦。工隸書,筆意涵泳,自然妙生,乞書者戶限為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