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1987年入杭州師範學院美術系 。
2011年 “時代杯——中國青年寫實藝術大展” 獲優秀獎
2011年“藝術家眼中的當代中國——中國油畫藝術展” 獲佳作獎
2011年作品《呼喚》獲 “2011藝術家眼中的當代中國” 銀獎
個人訪談
包一飛:尋找內心的世界——意靜心清
採訪時間:2013 年
採訪地點:北京宋莊
記者:偉子
偉子:談談您的藝術經歷?
包一飛:自從大學畢業後,我有近20年的時間和藝術完全絕緣。可能每一個學過繪畫的人都有這個感受,就是你不論從事什麼工作,心中始終對繪畫有一些牽掛。
四 年前,我重新拿起畫筆,自己也不確定到底能走多遠。當興趣成為職業後,它也就變得沉重。從剛 開始的信馬由韁到現 在的瞻前顧後,一路過來,支撐著內心的,是看見自己在不斷的進步。
我認為任何藝術形態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藝術史演義到了當下,每一個藝術家都在絞盡腦汁地想在題材或材料上有所創新,奪人耳目,出現了一些全新的形式和觀念,我覺得都是好事。人活著總得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接下去的時間我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創作當中,不奢求有多大的成就,但願能活的心安理得。
偉子:您從杭州到北京的這段時間有哪些感受?
包一飛:2012年3月,我從杭州來到北京。對於我這個南方人來說,北方城市的冬天給我留下太多負面的印象。蕭瑟、冷峻、風沙、煙塵,極度的孤獨伴著低落的情緒,當第一幅畫開筆已是來京一個月之後的事情了。連著畫了四幅便停了,因為題材的關係。既然畫不下去,就出去走走,外面的世界會給你答案的。
偉子:您從去 年開始到現 在創作了一批彝族題材作品,這個題材打動您的地方昰什麼?您希望通過這批作品表達怎樣的感情?
包一飛: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舊書攤上看到了一本關於彝族服飾研究的書,我忽然想起了大涼山。十 年 前曾經和朋友去過,只是那個時候沒在畫畫,關注的點不一樣,但是彝族人奇特的服飾和淡然的眼神卻依稀記得,也許在那裡有我想要尋找的感覺吧。
從成都到大涼山,一路輾轉,路途的艱辛無法想像,特別是那段公路,幾十公里的路竟然開了八個多小時。可也正是因為這個,山裡的世界沒有被所謂的現代文明過多地污染。來到集市,當我置身於他們中間的時候,恍惚中,有一種出世的感覺:自己在畫面中定格,周遭的人們說著完全聽不懂的語言,吵雜而有序,買的或賣的,各自奔忙著,卻異常地安詳。間或有人會拿好奇的眼神伴著一絲羞怯看你一眼,很快地流出了畫面……
這裡是另一個世界,他們也許物資匱乏,也許教育落後,也許碌碌無為。但是,他們是真實的、快樂的、恬靜的。而掙扎在喧囂都市的我們缺少的正是這一塊波瀾不驚的心田。回北京後,這批作品幾乎是一氣呵成,每一幅作品裡我都竭力地找尋那種靜謐的、略帶一絲神秘的感覺,相應地弱化了服裝和配飾,希望能和觀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
偉子:您將於2013年5月1日舉辦“瀰漫———包一飛寫實油畫展”,這次個展對您具有怎樣的意義?
包一飛:當這批作品差不多完成時,朋友說,辦個畫展吧! 想想也是,完成這些畫之後,自己覺得有了一些方向。一方面當做前一階段的總結,聽聽大家的意見,另一方面為接下來即將進行的大畫做些準備,積蓄力量。因為之前的畫面都以單人為多,它所能承載的內涵和力量就會弱一些,意猶未盡。關於大畫的構思一直在腦海里,需要有豐富的素材去充實,下一階段,我會扎到某個地方,深入地挖掘材料,完善自己的創作計畫。
偉子:您覺得好藝術品需要具備怎樣的特質?
包一飛:在經過了一些事情之後,你會看清一些生命本質上的東西。在畫這類 題材的時候,想到的不是獵奇和譁眾取寵,只是想表達我對人生的一些看法。其實人的一輩子,可以轟轟烈烈、跌宕起伏,也可以一帆風順,波瀾不驚,但最終一切的一切都歸於平淡。同樣的,觀者在看這些作品的時候,結合自身的一些生活經歷而有所感悟,從而引起共鳴,這是我想達到的效果。
在藝術的道路上行走,可以影響到自己的人或作品有很多。而且不同時期又會有不同的觀念導致你選擇的人或作品又不同。但我認為最終影響到自己的人還是自己,因為當你把所有對你曾經有過影響的一切慢慢消化,然後結合自身的特點便形成了自己的語言。
一個畫家風格的形成有很多因素,而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畫家自身的修養以及氣質所賦予畫面的獨特性、唯一性。我不會去刻意追求某一種風格然後固定成為一種模式,也許我畫任何一種題材可能採用的技法不一樣,但是最終畫面所傳遞的內在會具有個性化印記。
我始終認為一幅好畫除了要有技術層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追求。當畫家自身的特質和畫面的氣質契合後便會產生一種觸動觀者內心的力量。而這兩者都需要畫家不斷的尋找、撞擊、衝突、磨合、妥協……之後,才有可能到達的境界。前路漫漫,我將一步一步走下去!
個人參展
2013年5月1日,由《美術檔案》主辦,《城市檔案》協辦,雅昌藝術網、99藝術網、搜藏網、《美術展覽》支持,偉子策展的“瀰漫——包一飛寫實油畫展”於禾聲空間(宋莊北向陽光藝術區1排1號)開幕了。該展展出了青年油畫家包一飛的30餘幅最新力作。包一飛的作品主要描繪的是大涼山地區少數民族的一種生活狀態,深刻刻畫了那些遠離了城市喧囂的彝族同胞的真實、平靜的內心世界,將我們帶到了一個意靜心清的精神家園 。
他人評價
一飛浙江建德人,在新安江的青山秀水中長大,少時到杭州求學,家與學校之間的路途,就是黃公望先生《富春山居圖》的藍本,想必在十幾歲的年齡里,對於一個學畫的孩子來說,這種潛移默化的審美影響是終生的。初識一飛時,與他結伴遊覽富春山,在山水白雲間的眉飛色舞,總讓我羨慕不已。
大學結束,他先從事教育,後經歷頗豐,卻難以磨滅少年時的繪畫夢想,十年之後,回到畫室,隔絕世務,擯棄家庭的油鹽醬醋,溫馨時光,錘鍊油畫技藝...... 2012年初,又孤身北上,繼續自己的藝術之旅。
因為共用畫室,曾與一飛暢遊燕山,縱越太行,之後他又獨自深入大涼山寫生。這一年是他油畫創作飛躍的一年,他這次個展中的作品就是驚人的成果。長期的技藝磨鍊與旺盛的創作激情在一年的時間裡集中爆發,碩果纍纍,讓人驚訝。
一飛正當壯年,畫技初成,江南的秀美融入北方的器局,自己的面貌已隱約可現,假以時日,朋友們都對他未來的成就有莫大的期待。
包一飛:每一筆都是心底的感動
文/搜藏網總編輯 馮亦文
藝術創作,是一項腦力與體力相結合的勞動,更是一種精神上的無限探求和享受。因此,一旦開始一項藝術創作,藝術家就會全身心地為這一系統工程做好充分的準備,物質的,精神的,都不可少。這方面,我見過的藝術家中,油畫家包一飛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
2012年3月,浙江籍油畫家包一飛,從黃公望先生《富春山居圖》的原型山山水水,來到蒼涼、深邃的北方,在北京新生的藝術區宋莊定居下來。沒有來得及熟悉這裡的環境和人文,就把自己關在了屋裡,成了名副其實的宅男,一宅就是一年多。當他走出那間屋子,時間已經來到了2013年,他說終於可以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氣了。身後,他的屋裡,就是他嘔心瀝血的成果:一幅幅沉甸甸的作品,這讓身心已經疲憊不堪的包一飛深感欣慰。
原來,這次“閉關”,包一飛在創作彝族人物系列作品。他的作品描繪都是彝族的人們及其生活。人物類型非常豐富,有飽經歲月滄桑的老人,有對未來憧憬的小孩,還有對生活充滿著熱情地村婦。他們的一個舉動,一個眼神,都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每一幅作品,構圖講究,人物形象豐滿、細膩,筆觸到位,色彩深邃。特別是整體的暗色調,更是給人一種神秘感、深沉感。
正如包一飛自己說的,大涼山彝族的服飾就是以暗色為主,於是就遵從事實。更重要的原因是,只有這種色調才能更好地表達他的所思所感。深處大涼山,他與當地的彝族居民一起生活,從他們的積極樂觀、坦然、閒適的生活中得到了許多感悟,也一次次被他們與世無爭、從容達觀的生活態度所感動。每想起這些,包一飛都忍不住拿起畫筆,把那一個個生動感人的畫面呈現在畫布上。他說自己的每一筆都是充滿了無限的感動。正因為這樣,所以包一飛的作品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資深策展人偉子就是在被包一飛這一系列作品深深震撼而決定策劃“瀰漫——包一飛寫實油畫展”。
這次展覽算是一個小結。之後,包一飛又將背上他的行囊,開始又一次的大涼山之旅。相信,經過上一次的心靈激盪,他會有新的感悟和感動,也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展現給廣大書畫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