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克林

勞克林

1998年,勞克林與施特默(德)和崔琦(美)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勞克林證明了,在基態和激發態之間有一能隙,激發態記憶體在分數電荷的“準粒子”。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1972年在Berkeley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1978年後,在Bell Labs 和Livermore Lab工作,並且在Livermore Lab完成了使

勞克林 勞克林
會
勞克林的奢侈 勞克林的奢侈

他後來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關於分數量子Hall 效應理論的工作。

1989年—2004年在史丹福大學任教。

1998年與霍爾斯特?施特默(德)和崔琦(美)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個人簡介

1980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斯·馮·克利青在實驗中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即霍爾電阻隨磁感應強度的變化不是線性的而是台階式的,出現台階處的電阻值與材料的性質無關,而是由一個常數h/e2除以不同的整數,他也因此獲得了1985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兩年之後,施特默、崔琦及其同事們在實驗中採用更低的溫度和更強的磁場對霍爾效應進行了細緻的研究,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他們在霍爾電阻中發現了一個使他們非常驚奇的新台階,這些新台階的高度都能表示為h/e2除以不同的分數。

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發現一年後,勞克林提出了理論解釋。他指出,在量子霍爾效應情形下,電子體系凝聚成了某種新型的量子流體。而且,他還提出一個多電子體系的波函式,用以描述電子間有相互作用的量子流體的基態。

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本身就是對新型的量子流體理論的一個間接檢驗。後來,幾個研究小組成功地觀察到了這種新粒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