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海村

1992年,成立了村級企業集團--勝利實業集團公司。 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80餘人,實現總產值1.5億元,創利稅432萬元。 2000年底,合資企業從業人員3000餘人,創收廠房租用費200多萬元。

概況

勝海村為一鄉村名稱,在我國山東省膠州市阜安街道辦事處黑龍江省伊春市嘉蔭縣烏拉嘎鎮、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留楚鄉、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熊山街道、黑龍江省伊春市鐵力市朗鄉鎮、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金塔鎮、江西省石城縣屏山鎮、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雲南省紅河州屏邊縣白河鄉、雲南省玉溪市新平縣漠沙鎮等31個地區均有同名鄉村,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村存在差別。解放後, 由北窯頭、南窯頭、西窯頭、楊家廟、連家園、相子樹林6個自然村合併而成。據歷史記載,合併的自然村除相子樹林建村較晚外,其餘在明朝就已形成村落。西窯頭、北窯頭、南窯頭村因明朝就有燒窯業而得名;連家園村因明朝連大將軍在此建園而得名;楊家廟村因明初知府楊可久建家廟在此而得名。楊家廟後曾擴建為膠州名剎碧霞宮,每年兩次廟會,規模盛大,解放前已廢。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新中國成立前,糧食畝產在60公斤左右。到1975年,糧食畝產量達到2 00公斤。1975年張家緒上任後,帶領民眾大修農田水利,使糧食產量翻了二番,民眾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城市建設徵用土地,以及村莊發展二、三產業用地,耕地逐年減少。到1991年,全村土地耕種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變為多數民眾將數量較少的土地無償交由部分民眾耕種,農業稅等費用一切由村集體統一上交。到2000年年底,全村已無土地耕種。
第二產業該村工業始於1979年, 當時成立建築隊、 安裝隊各一處,從業人員100人, 收入不足10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發展工業、強村富民成為全村幹部民眾的共識,黨支部帶領民眾搶抓機遇,大膽開拓,先後建起膠州市電纜廠、礦山機械廠、水泥預製件廠等大小企業20多家,其中膠州市電纜廠的建立,使勝利村成為膠州市首批產值利稅超千萬過百萬村之一。1992年,成立了村級企業集團--勝利實業集團公司。村辦企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使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民眾生活步入小康。為適應市場經濟,自1993年開始,該村採取兩步走的措施,逐步對村辦企業進行了改制。第一步,對弱、小、差的企業進行了改制;第二步,到1998年,對電纜廠、礦山機械廠等骨幹企業進行了改制。其中電纜廠評估後淨資產為85萬元,經過在社會上公開招標拍賣,以350萬元的價格被該廠幹部職工優先買斷。對集體企業進行改制,使該村收回資金1400萬元,不但沒有使集體資產出現流失,而且還實現了保值增值。改製得到了全村民眾的擁護和肯定,獲得了圓滿成功。2000年底,全村工業從業人員350人,工業總產值1.1億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369萬元,創利稅648萬元。 第三產業 1966年,購置小型磨麵機,辦起磨坊,之後又陸續辦起商店、飯店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該村充分發揮地處城區的優勢,適應城市整體規劃,以舊村改造為契機,把沿交通要道進行開發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先後沿廣州南路、瀘州路、揚州路建起1.5萬平方米,長2000餘米的勝利商貿長廊,以及占地近3萬平方米的膠州市農貿市場。 該市場建有1萬平方米封閉式大棚、5000平方米商業網點,計畫再建封閉式大棚2萬平方米、商用房1萬平方米。個體經商業戶達到150多家。20 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80餘人,實現總產值1.5億元,創利稅432萬元。 外向型經濟在改革開放中,該村搶抓機遇,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經濟的一個重點。1993年,引進了第一家合資企業--青島台一制帽有限公司。之後,大膽實施“築巢引鳳”戰略,投資3000多萬元用於招商引資場所建設,又相繼引進了青島喜結皮衣有限公司、青島參運制靴有限公司、青島高登家飾品有限公司等4家合資企業。2000年底,合資企業從業人員3000餘人,創收廠房租用費200多萬元。

文教科技

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建國後,逐步重視對民眾進行文化科技知識教育,使民眾相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逐步擺脫愚昧落後的思想狀態。60年代,學齡兒童入學率為80%,1981年成立勝利幼稚園,對幼兒實行免費入托。村里不斷改善辦園環境和條件,從土台子、黑屋子,到明亮的樓房,現代化的設施,幼稚園先後三易場所。現在位於廣州南路西側、圍城河北側的幼稚園,為1991年建成,到目前已累計投資200多萬元,園內教學及活動設施配套齊全,25名教師均具有幼師中專學歷,全村幼兒入園率達到100%, 在參加膠州市及青島市幼兒歌舞比賽中,多次獲得好成績,被評為青島市“示範幼稚園”“集體辦學先進單位”。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該村的辦公條件不斷改善,由低矮的平房換成寬敞的樓房,在1993年和1996年建成的兩棟辦公大樓用於招商引資之後, 1997年投資180多萬元建起新辦公樓和村民文化大院,配備了各種文體娛樂設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舞蹈隊、老年門球隊,並多次參加全市組織的文體活動及比賽。 2000年, 文化大院被評為青島市“先進文化大院”“示範家長學校” 。多年來,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86名,其中本科17名。全村有7人獲得中級職稱,36人獲得初級職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