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成本

動態成本也就是變動成本..是屬於變動性的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s),是指那些成本的總發生額在相關範圍內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呈線性變動的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都是典型的變動成本,在一定期間內它們的發生總額隨著業務量的增減而成正比例變動,但單位產品的耗費則保持不變。 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一樣,變動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線性依存關係也是有條件的,即有一定的適用區間。也就是說,超出相關範圍時,變動成本發生額可能呈非線性變動。

動態比較成本說的內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 經濟迅速崛起,激發了一些 經濟學家對這一現象和發展進程的研究興趣。日本經濟學家 筱原三代平(1955)從動態的、長期的觀點出發,把 生產要素的 供求關係、政府政策、各種可利用 資源的引進、開放等因素綜合到 貿易理論中,從而將傳統的 比較優勢理論動態化。他認為每個國家的 經濟發展過程都是一個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包括 生產要素稟賦在內的一切 經濟因素都會發生變化,而生產要素變化的程度和速度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會有很大差異,由此引起一國經濟在 世界經濟中相對地位發生變化。對後進國家來說,如果某些 產業的 產品在 生產要素稟賦變化的基礎上由比較劣勢轉化為 比較優勢,將極大地改變其在 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從而獲得動態的 比較利益。因此,他強調一國應藉助各種手段、實現 產業結構升級和 比較優勢轉換。其主要觀點如下:

(1)一國在 經濟發展過程中的 比較優勢或劣勢是可以變化的,經濟的發展不僅取決於 資源的豐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政府的支持;

(2)一國的 國際貿易優勢應與合理的 產業結構保持一致;

(3)動態 比較優勢的形成要藉助國家的干預力量,政府應以增強國際 競爭力為目的,扶植和促進國內重點 產業的發展。

其核心思想在於強調後起國的 幼稚產業經過扶持,可以由劣勢轉化為優勢,即形成動態 比較優勢。該理論成為戰後日本 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起點,為日本的“ 貿易立國”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

編輯本段動態比較成本說的發展

由於該理論畢竟與 國際貿易理論密切相關,因而只能成為戰後日本 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起點。特別是在實踐中,具體是通過什麼途徑來實現的?一些日本學者提出各種 理論假設和模型,佐貫利雄(1981)曾提出“戰略 產業領先增長論”等,其中最著名的是 赤松要等人提出的產業發展“雁行形態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