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轄曼納養、景岡、曼賀科、下寨(一、二、三組)、上板、會帕海等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11戶,有鄉村人口1930人,其中農業人口1930人,勞動力126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57人。
全村委會耕地面積4143畝,人均耕地2.15畝,林地25596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890.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2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43畝其中:田3262.00 畝,地 881.00 畝,人均耕地 2.15畝,主要種植糧食 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5596畝,其中:種植橡膠面積25555畝,經濟林果地4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02畝,主要種植橡膠、香蕉、柚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186畝,其中養殖面積 186畝。
基本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411戶通自來水,有4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410戶通電,有41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08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1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11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大部份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13輛,拖拉機205輛,機車1142輛。農用運輸車13輛。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143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299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5畝。
到2010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315戶。全委會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有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
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該村委會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63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距離鎮中學19公里。
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6人,其中小學生121人,中學生35人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90.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84.10萬元,占總收入的32%;畜牧業收入61.20萬元,占總收入的2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13頭,肉牛76頭,雞、鴨4286隻);漁業收入22.10萬元,占總收入的2%;林業收入461.20萬元,占總收入的452%;第二、三產業收入54.90萬元,占總收入的6%;其它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 1%。
農民人均純收入302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7人(占勞動力的1 %),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橡膠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
2010年橡膠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32.50萬元,占總收入的4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橡膠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及橡膠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11戶,共鄉村人口1930人,其中男性1005人,女性925人。其中農業人口1930人,勞動力1264人。該村以傣族為主,其中傣族有1687人, 哈尼族有138人,其他民族105人。
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80人,參合率97%;享受低保4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10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委會距離鎮衛生院19公里。該村建有公廁6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40戶,占農戶總數的71%。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5個,共有黨員60人,少數民族黨員53人,其中男黨員51人、女黨員9人。有團支部1個;團員人數85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8個村民小組。
人文地理
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發展情況等。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集體經濟收入少,基礎設施較差,村寨道路需進行規劃改造,有個別村寨還急需解決水、電、路問題,及土地產權糾紛還需解決。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以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的要求全面進行村寨建設。發展綠色產業、橡膠產業、糧食產業、水產養殖產業、民俗飲食產業等。 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發展情況等。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0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7343.2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1455.7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
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內容有村集體收支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