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蟹開口小籠包是江蘇省常州地區漢族傳統小吃,是常州小河沿浮橋南堍的萬華茶樓於清道光年間首創,每年中秋節前後,桂花盛開之際上市供應。加蟹開口小籠包,原來叫加蟹小籠饅頭。(饅頭誕生時本無包子這一稱呼。宋朝開始北方人把有陷的饅頭叫做包子,而南方仍然一律稱為饅頭。如今隨著國語的推廣南方也開始稱包子了。小籠饅頭誕生時,常州人仍無包子一說,故名為小籠饅頭;如今因為語言環境的變化,一般都稱為小籠包。)
目錄
- 1種類介紹
- 2正確吃法
- 3原料配方
- 4製作方法
- 5產品特點
1種類介紹編輯
小籠包又分隨號、對鑲、加蟹三種,“隨號”就是不加蟹油的;“對鑲”就是一籠包子有六隻是加蟹的,另外六隻是不加蟹油的;“加蟹”就是全部加蟹油的。
一籠包子又稱一客,所以老常州人吃小籠包常常是只樣叫的:“二客對鑲”。或者:“十客加蟹,我要帶到上海去呔。”老吃客堂吃一般只會點“對鑲”,老吃客認為:吃加蟹饅頭只有一隻隨號、一隻加蟹夾花著吃,才能充分體會到蟹的鮮美,如果你總是吃加蟹的,嘴中味覺就會有些遲鈍,越來越感覺不到蟹的鮮味了。所以會產生“對鑲”這種約定俗成的名稱。
2正確吃法編輯
常州加蟹小籠包皮薄餡大鹵多,講究一個“寧可人等饅頭,不可饅頭等人”。那才能達到最好的口感。應該把小籠包挾出香醋碟子裡浸一下,用筷挾起來,饅頭朝外面側一點,咬開底部一邊的皮子,先小心吸鮮美的滷水,再把開了口的饅頭浸到醋里,讓醋進入到饅頭裡邊,然後把整個饅頭放入嘴中。如果你不先把汁水吸掉,就一口咬下去,不是要燙了自己,就是將汁水射得一塌糊塗。3原料配方編輯
(制50小籠,每籠12隻):上白麵粉4.6公斤鮮豬肉皮1.5公斤酵種25克紹酒175克食鹼75克食鹽50克蟹粉350克精鹽75克蟹黃350克醬油375克淨豬肉4.5公斤綿白糖100克味素40克蔥75克姜100克熟豬油1.5公斤豆油75克。4製作方法編輯
1.將炒鍋置中火上燒熱,放入熟豬油,燒至五成熱,倒入蟹黃,用鐵勺溜動,待香味溢出,油呈金黃色時,再倒入蟹粉,15分鐘後,起鍋裝在2隻缽中,凝凍成蟹油(2.1公斤)。2.鍋內放清水3.5公斤,將鮮豬肉皮刮洗乾淨,入鍋煮至五成熟,撈出並洗淨。撤去鍋內浮沫,放回肉皮煮至七成爛,撈出,切成米粒狀,再入鍋,加食鹽、蔥結(25克)、姜塊(50克)、紹酒(75克)、綿白糖(50克)、醬油(125克),煮沸後撤去浮沫,再煮30分鐘成皮湯,撈去蔥、姜,起鍋盛裝於缽內,凝成皮凍(4.5公斤)。
3.將豬肉洗淨,切成米粒狀,放入盆內,加綿白糖(50克),紹酒(100克)、精鹽、味素和剁成末的蔥、姜(各50克)拌勻。再將皮凍切成米粒狀,放入肉盆內,拌和成餡(9公斤)。
4.將麵粉(1公斤)放入麵缸,中間扒窩,把酵種撕碎放入,用60℃熱水400克揉合成麵團,用刀劃開透氣,涼後仍揉合,蓋上一層布,發酵約4小時即成發麵。另將麵粉(3.3公斤)和60℃熱水1.3公斤,揉合成嫩面,略劃開透氣後仍揉合。用熱水100克將食鹼溶化,然後將發麵和嫩面分別蘸鹼液(俗稱蘸鹼法),反覆使勁揉勻成麵團。
5.將麵團搓成長條,摘成600隻面劑(每隻重10克),撒上撲面(300克),分別將面劑撳成直徑5厘米,邊薄中厚的圓皮,包上餡心(15克),再加上蟹油(3.5克),逐只捏成16至18個花紋的小包子。用刷子將豆油分刷在50隻小籠的底墊上(防粘),每籠裝12隻,然後上旺火沸水蒸鍋蒸約8分鐘即成。同時備薑絲、香醋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