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馬師傅 (馬雲飾)某日拜訪華山派,在“華山派”的大門口,馬師傅先遐想了一番,將自己想像成一位武功蓋世的高人,逐一打敗了眾多武林高手,一路過關斬將,終於獲得了武林至尊秘笈。而當他回到現實中,睜開眼,才發現自己所到之處並非華山派,而是華山派出所,並被幾位大蓋帽趕了出來。原來,“出所”兩個字之前被樹葉擋住了,他沒有看到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馬雲 | 馬師傅 | 配音 馬雲 |
托尼·賈 | 高手賈 | |
向佐 | 高手佐 | |
吳京 | 高手京 | 配音 吳京 |
劉承羽 | 高手羽 | 配音 劉承羽 |
鄒市明 | 高手鄒 | |
朝青龍 | 高手龍 | |
甄子丹 | 高手甄 | 配音 陳浩 |
李連杰 | 老僕李 | 配音 李連杰 |
佟大為 | 警察佟 | 配音 佟大為 |
黃曉明 | 警察明 | 配音 黃曉明 |
李晨 | 警察晨 | 配音 李晨 |
邵曉峰 | 所長 | 配音 邵曉峰 |
職員表
出品人 | 樊路遠 |
製作人 | 呂玥 |
監製 | 李連杰 |
導演 | 文章 |
編劇 | 文章 |
攝影 | 張博一、白楊、張衛彬 |
剪輯 | 林安兒 |
動作指導 | 袁和平、洪金寶、程小東 |
場記 | 孟馨妮 |
布景師 | 徐文才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
|
(參考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歌曲名 | 優酷作曲 | 作詞 | 演唱 | 備註 |
《風清揚》 | 高曉松 | 尹約 | 馬雲、王菲 | 主題曲 |
(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作為該片武術指導袁和平當時在拍著戲其他電影,這些電影停下來兩三天,一天就損失了70萬。
•另一位該片武術指導洪金寶停掉了籌備中的戲,他自己剛做完手術就坐著輪椅到現場指導了三天 。
•馬雲的檔期是最難敲定的,他的秘書組給到的時間都是工作間隙,但是電影必須連續拍攝。 而在該片12天的拍攝過程中,馬雲每天早上9點到片場, 晚上9點收工,沒有一天遲到,在拍攝中間也只請過3個小時的假 。
•甄子丹參演該片零片酬,只為助力推廣宣揚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與馬雲和眾多志同道合的武術人一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幕後製作
電影命名
李連杰表示,本來該片打算命名為“攻守道”,他認為“一攻一守”對應太極中的“陰陽”。後來有一次筆誤,被馬雲看到了,馬雲認為“功”比“攻”更好。“功”更符合農耕文明培育下中國人中庸、平衡的處世哲學。功守道,就是“用功夫守住自己家園之道”。中國武術不是以進攻為根本目的,而是要用功夫來守住家園,傳承中國的文化。
創作團隊
一開始李連杰找了十個編劇,寫了十個故事,馬雲全部否定。他說動作一定要非常真實,要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感受。後來,又找了十個編劇,重新寫,又否定了。後來李連杰讓文章寫了一個,哪知道沒署名,被馬雲選中了。因此選定了文章做導演。然後開始找演員,而參演的演員多數第一職業是動作演員。 該片有一個武術設計小組,小組裡都是李連杰三十年合作下來的夥伴。分段的時候就是袁和平負責一場,洪金寶負責一場。
配樂製作
關於該片的主題曲《風清揚》,作詞人高曉松其實在2016年寫出來的時候,便想請王菲來合作。後來馬雲覺得歌曲寫得特別好,但是難度太高,自己打了退堂鼓。該曲定為《功守道》主題曲後,馬雲聯繫了王菲,他想請她來獨唱,王菲表示為什麼不一起唱,馬雲和王菲表示怕把這個歌唱壞了,結果王菲回應不會唱壞的,儘管唱,所以馬雲就壯著膽子和王菲合作了一回 。
製作發行
前期宣傳
2017年10月28日,馬雲在個人微博上公布了一張電影海報,並配以大有深意的“那一夜,那一夢”六個字,證 實了此前傳言的他正在出演某部電影的訊息。 2017年11月10日,阿里影業發布了電影《功守道》的終極版海報。
2017年11月10日,由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深圳衛視等聯合直播的“雙十一狂歡夜”晚會正式開始,《功守道》精華版在當晚播出。
播放量
2017年11月12日零點,該片在優酷上線。凌晨0時45分,該片在優酷的播放量達到307萬次。
截至2017年11月15日,該片在優酷上映三天一共獲得1.27億的點擊量 。
影片評價
這部《功守道》與一些國產賀歲片相似,都有聲光電的大製作、大明星,以及過時的腦洞和強行添加的無厘頭。其實,如果把它當做一部中國功夫宣傳片或者主賓同樂的堂會小品,可能更加貼切。但馬雲製作這部電影的本意就在“托物言志”,向世界傳遞太極文化和武學精神,致敬功夫電影 。 (新浪娛樂評)
這部微電影讓外國的朋友們對中國的太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論如何,《功守道》推廣中國文化的意義也是得到了體現。 (新浪遊戲評)
《功守道》這部片名表達的是中國武術不是以進攻為根本目的,而是要用功夫來守住家園,傳承我們的文化。功守道的文化內涵可以闡釋為“太極智慧合天地之氣,致敬武學守國人之道”,這是基於中國傳統武術所蘊含的內在哲學所延展出來的一種武學形態,也是對太極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