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劍橋中國史》最後兩卷中的第一卷的前一卷(即第14卷),描述了1949—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努力解決中國當代問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66-1982年)》論述了1966—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進程,對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以及由此產生的深遠影響作了深入、審慎的探訪;對毛澤東以後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和中國經濟的巨大變化作了重點論述;對國民黨在台灣省的統治作了分析,同時對整個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經濟、外交、教育、文藝及知識分子問題等也分別予以研究和考察。

簡介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包括《劍橋中國史》第十四卷《革命的中國

的興起(1949-1965)》和第十五卷《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是由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資深專家、哈佛大學的費正清(J.K.Fairbank約翰·金·費爾班克)教授和西方著名的研究中“文化大革命”史的專家、另一位哈佛大學教授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主編的,是西方學者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有相當權威性的代表作。正如費正清本人在《總編輯序》中所說:“在英語世界中,劍橋歷史叢書自本世紀起已為多卷本的歷史著作樹立了樣板。”而本書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版的中文譯者更直截了當地認為,這部書,“在一定程度了上代表了西方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影響”。

圖書目錄

總編輯序

第14卷序

第一章 中國的再統一

歷史地了解中國的幾個階段

中國統一的成就

現代化的作用

地方控制的問題

第一篇 模仿蘇聯模式,1949-1957年

第二章 新政權的建立和鞏固

總論

鞏固和重建,1949-1952年

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1953-1956年

調整新的社會主義制度,1956-1957年

第三章 恢復經濟和第一個五年計畫

經濟背景

第一個五年計畫

第二個五年計畫的編制

第四章 新秩序的教育

民國時期的遺產

共產黨邊區的遺產

學習蘇聯

50年代透析

第五章 黨與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和政府之間的歷史關係

黨和知識分子在1949年以前的衝突

黨對知識分子的控制的確立,1949-1955年

百花運動

反右運動

第六章 外交關係:從韓戰到萬隆路線

總的考察

一邊倒:毛澤東和史達林

韓戰

萬隆方針

第二篇 尋求中國道路,1958-1965年

第七章 大躍進和延安領導的分裂

綜述

大躍進的根源

廬山會議,1959年7月

躍進以後:劉鄧綱領

林彪地位的提高

整風

第八章 重壓下的中國經濟,1958-1965年

大躍進的經濟策略

中國饑荒的範圍

經濟恢復,1963-1965年

第九章 教育的新方向

教育大躍進:1958年

餘波:1959-1960年

兩條腿走進60年代

第十章 黨和知識分子:第二階段

大躍進中給知識分子所作的努力抹黑

在大躍進餘波中對知識分子的放鬆

激進的知識分子

黨的整風,1964-1965年

第十一章 中蘇分裂

第一階段:1958年

第二階段:1959-1960年

第三階段:1961-1962年

第四階段:1963-1964年

後記

書目介紹 政治掛師:略論1949年後的中國研究

各章書目介紹

附錄:會議與領導人

書目

內容介紹

《劍橋中國史》規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國史的許多學者的力量,是世界上極具影響的國外研究中國歷史的權威著作,也是國際漢學研究的優秀成果。叢書各卷皆由國外知名學者擔當主編,卷內各章節亦由研究有素的專家撰寫,並注意吸收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國外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一部完全由西方學者撰寫的中國歷史,沿襲西方漢學研究一貫堅持的嚴謹作風,廣泛引用文獻材料,注重文獻的辨偽和考訂。由於東西歷史文化的差異,該書在許多歷史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和質疑。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有兩部分: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年)》描述了1949—1965年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努力解決中國當代問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遇到的問題。本書共兩編,第一編記錄了新政權將蘇聯模式運用於中國嘗試,第二編論述了為尋求本國發展模式而做的努力。兩編都分析了該時期政治、經濟、教育、黨與知識分子、外交等方面的關鍵問題和發展狀況,以及所有這些方面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和“文化大革命”發生的作用。本卷撰寫人皆為研究這一時期的國外專家,他們向讀者展示了所有這些方面的相互關係,並揭示出這些相關因素如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準備。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66-1982年)》論述了1966—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進程,對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以及由此產生的深遠影響作了深入、審慎的探訪;對毛澤東以後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和中國經濟的巨大變化作了重點論述;對國民黨在台灣省的統治作了分析,同時對整個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經濟、外交、教育、文藝及知識分子問題等也分別予以研究和考察。本書作者皆為西方的中國現代史專家,代表了西方的研究水平和學術觀點,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評價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一部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的影響、有相當權威性的著作,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西方當代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它的暢銷也許不是偶然的,其中肯定有不少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比如:該書較充分地蒐集和運用了西方現有的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成果;在整理和分析史料方面,套用了西方比較新的研究方法,視野比較開闊,研究領域包括思想、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教育、文學、農村、城市等多方面;還專門有一章研究1949年後的台灣,明確將其作為中國的一個“省份”;對國際問題的研究,材料豐富,有不少深刻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

但是,由於文化傳統的差異,以及對歷史事件有親歷者和旁觀者的差異,特別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差異,該書中有些重要觀點和分析評析有著根本的分歧,一些錯誤的看法是不接受的。費正清的的確確是一個嚴肅的學者。他對美國的中國學研究作出過重要的貢獻。特別是他開拓了研究近現代中國的新領域,倡導用中國的原始文獻來研究近現代中國,給美國乃至西方的整箇中國學界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研究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美國的對華政策。不可否認,費正清所做出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了要了解並改善中美之間存在的文化衝突。他不遺餘力地主張用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競爭來取代軍事上的敵視和對抗,並希望這兩個國家和它們所代表的文化能夠共存。在他看來,在影響中美關係的種種因素中,關鍵是:中美兩國所具有的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通過由他主編的“劍橋中國史系列”可以了解美國的中國學研究的水平,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認識中國的歷史。

作者介紹

費正清 (右)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作者:(美)費正清 編

費正清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斗,“頭號中國通”,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生前歷任美國遠東協會副主席、亞洲協會主席、歷史學會主席、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等重要職務,還曾是美國政府雇員、社會活動家、政策顧問。

費正清致力於中國問題研究長達50年,從他進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絕大部分都是論述中國問題的。在半個多世紀裡,費正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審視、考察中國,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觀點代表了美國主流社會的看法,不僅影響了幾代美國漢學家和西方的中國學界,而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美國政界和公眾對中國的態度、看法以及美國對華政策的制定,當今美國諸多有影響的中國問題專家皆出自其門下。

費正清生平年表:

19075月24日,出生於南達科他州的休倫

1911舉家遷往南達科他州的蘇費爾斯

1923進入新罕布夏州菲力普斯·埃克塞特學校

1925進威斯康星大學

1927轉入哈佛大學

1929—1931獲得羅茲獎學金,就讀於英國牛津大學巴利奧爾學院

19322月到中國為其博士論文做研究;初夏,在北京與威爾瑪·迪尼奧·卡儂(Wilma,Denio·Cannon)結婚

1933—1935任北京清華大學講師

1935聖誕節離開中國返美

1936秋,在哈佛大學任教

19418月,進華盛頓特區情報協調局遠東組工作

1942被情報協調局(1942年6月改名為戰略情報局)派往重慶

1943年底返回華盛頓,調陸軍情報局遠東部

19459月,到中國,為美國新聞處工作

1946秋,重回哈佛大學任教

1948《美國與中國》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

19523月10—11日遭控告,到麥卡倫委員會(參議院的國內安全小組委員會)進行陳述

1952—1953以古根海姆基金會學者的身份在日本訪問

1953《中國沿海貿易與外交:1842—1854年條約口岸的開放》一書,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

1956任新成立的東亞問題研究中心(哈佛大學)主任(1961年更名為東亞研究中心,1977年又更名為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

1958當選為美國亞洲研究協會主席

1960第一次赴蘇聯,參加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

1960《東亞:偉大的傳統》[與賴肖爾(Edwin,O.Reischauer)合作]由洪頓·米夫林出版社出版

1965《東亞:近代的變革》[與賴肖爾、克雷格(Albert M. Craig)合著]由洪頓·米夫林出版社出版

1966開始編著《劍橋中國史》,和特威切特(Denis Twitchett)共同主編(3月10日)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就對華政策作證

1967在劍橋①舉行六十大壽慶祝會;費維愷(Albert Feuerwerker)、莫菲(Rhoads Murphey)、芮瑪麗(Mary Wright)等主編的《中國近現代史入門》(由加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以作賀禮

1968當選為美國歷史協會主席

1972夏天,與威爾瑪重訪中國

19735月,辭去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任哈佛東亞問題研究委員會主席

19773月,為哈佛大學作最後一次講課

1979感恩節,幾乎致命的心臟病發作

1982《心繫中國》由哈勃一婁出版社出版

19919月12日完成《中國:一個新的歷史》書稿交哈佛大學出版社;兩天之後於9月14日在劍橋去世

注意:自從1978年以後,費正清先生開始否定了自己以前的一切關於中國問題的研究。 並且最終寫了集一生精華的一本書《新評中國》。

編輯推薦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年)最後部分對台灣省也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敘述和評析。本卷撰寫人皆為研究這一時期中國問題的國外專家,他們向讀者展示了所有這些方面的相互關係,為關心中國文化大革命及其後果的一切讀者提供了一部彌足珍貴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編者:(美)R.麥克法夸爾 (美)費正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