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臨閣

劉臨閣,男,1877年生於樂亭縣馬頭鎮黃坨村。自幼家貧,只念過三年私塾,因生活所迫,15歲跟隨親戚闖關東在長春學買賣。

由於他天資聰明,品德純厚,誠實勤快,很受掌柜的賞識。老掌柜惜其才,把他安排到帳房當帖寫,讓老會計教他讀書。從此,劉臨閣一面刻苦學習經商技能,一面發憤讀書攫取文化知識。幾年過後,劉臨閣不僅熟練地掌握了珠算技藝,且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涉事理財無處不顯現出他的商業才能。
隨著老會計的年事增高,劉臨閣當上了帳房的帳桌先生。不到20歲,劉臨閣就放了“份子”(股份),幾帳下來,在他名下有了一筆相當可觀的積蓄。掌柜見他能自立創業,真誠善意地勸他另立門戶。劉臨閣離開了原商號,在長春與人合作開了一家名為“裕昌源”的麵粉廠(舊稱火磨)。
當時的清政府,因循守舊,腐敗無能,民族工商業極度落後,所生產的工業品質次價高,無力與外國進口的工業品競爭抗衡。劉臨閣協同各位同仁,從外國進口了麵粉加工成套設備,生產的國產麵粉,物美價廉,很有競爭能力。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在國際市場也爭得了一席之地。
隨後,他把麵粉廠兌給了同仁,到大連創辦新型的“裕昌源”麵粉廠。進口最新設備,聘請外籍技術人員,效益蒸蒸日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無暇東顧,中國的民族工商業暫時擺脫了帝國主義的壓制,得以迅速發展。“裕昌源”的麵粉由此更加暢銷,達到供不應求的火爆場面。劉臨閣趁勢辦起了“裕昌盛”麵粉廠,兼營糧業,獲得了巨額利潤。從此,他成了名傾大連,數一數二的大富商。
財富逐漸雄厚,使劉臨閣悟出:文化知識對於一個人的前途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在《自述》里寫道:“閣自幼酷愛讀書,因家貧未能如願,造成終身遺憾。”在教育救國,“五四” 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家鄉富商辦學之風盛行,更加堅定了他辦學理念。他在給哥哥的信中寫道:“……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當馬牛,不要為他們想得過多,應該讓他們自立自強,……我想為社會做點貢獻,在家鄉辦所國小……”
民國十一年(1922年),劉臨閣攜巨款回到了樂亭。他向商會講明了自己的意願,受到了樂亭商會的熱烈歡迎和全縣知識界及鄉紳們的積極支持。隨即,他在樂亭城關二街置辦院基,星夜兼工修建校舍。翌年,校院落成,定名為“劉氏私立育英學校”。堅請高樹勛、馬益堂、楊作亭等社會賢達為名譽校董;聘請教育界知名人氏劉宗尹、劉立齋等任校長;從各名牌學校高薪延聘大中專畢業生任教師。招生開課,嚴格校風,加強管理,關心師生日常生活,注意教學質量。為鼓勵學生們發奮讀書,拿出十萬大洋,首創獎學金制度。“劉氏私立育英學校”在樂亭開創了一代新式教學之風,受到樂亭各界的一致好評。
由於學校制度完善,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未出三年,學校發展成具有初、高兩等班級的完全國小。
隨著學校知名度的提高,生員急劇增多,原校規模已很難適應教學要求。劉臨閣審時度勢,選中城西觀音堂吳晉珩的一處待價而沽的大宅院。決定投資建校。吳晉珩得知劉臨閣義舉辦學,很受感動,低價成交。校院落成,全校師生在鞭炮鑼鼓聲中遷入新校,開始了新的校園生活。
隨著學校的逐日擴大,所需經費與日俱增,他把東北營商所賺資金,源源不斷地匯到學校。還為學校購地幾百畝,經出租收入貼補經費,有力地保障了學校的教育開支。
因學校的教學成績突出,1928年,河北省省長於學忠書贈“樂育英才”的巨匾,以資鼓勵。
“九 · 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對關內加緊侵略,冀東大地很快淪為日本軍的占領地,樂亭的經濟受到嚴重摧殘,農業蕭條,貨幣貶值,學校開支呈現出極度困難。劉臨閣為學校所籌款項,不能直接匯入學校,只得由大連“東匯”到日本,經上海,過天津,最後轉匯到樂亭。
正當育英學校負重奮進,不斷發展,逐年取得優異成績的時刻,校董劉臨閣積勞成疾,醫治無效,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不幸病逝於東北,終年58歲。遵照本人的遺囑,他的遺體從東北運回樂亭,安葬在育英校園裡。
劉臨閣的屍體運回樂亭老家後,樂亭全城舉哀,各界紛紛致祭,並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翰林葛毓芝、碩儒王雨亭等知名人士,不顧體弱年邁,書寫輓聯,並親臨會場與眾親朋、學子揮淚瞻仰。公祭儀式所收輓聯、壽幛不計其數。簡師教員為悼念劉臨閣先生,將悼詞譜寫成歌曲,供廣大師生緬懷傳唱。其詞為:“第一人物兮,我縣劉公。傾盡囊橐兮,培植英雄。教育遍及桑梓兮,總其成業而建功。精光永燭宇宙兮,與泰山北斗而長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