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祝宜(1904~1978),名葆慶,河南修武縣人。
1927年畢業於河南中山大學農學院,留校任助教。1935年任講師。1941年任副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河南農學院副教授兼作物栽培教研組主任。1958年任該院農學系副主任。1964年當選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劉祝宜是河南省最早從事育種學研究者之一。他經過7年多的反覆實驗、觀察比較,於30年代中期寫出論文《秋旱後春季種麥方法之探討》、《河大農場二二一14種小麥育種成績報告》,引起學院領導的重視。在其後20多年中,經他親手引進的世界各國小麥品種達1000餘種。他參與創建了農學院麥作試驗室,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工人,系統地積累和整理出大量寶貴科研資料,撰寫了15篇有獨到見解與實用價值的論文。其中尤以《黑麥自然雜交試驗》、《麥類品種及品系的分類》、《開封124小麥與美國紅石小麥之雜交育種》、《小麥優良品種比較試驗》等具有育種科研價值。經他親手培育出的小麥優良品種有河大H—1、H—2、H—3、H—4及河大4—1等,其中河大H—4,具有產量高、口緊、不易倒伏和對桿黑粉病、條鏽病、桿鏽病及吸漿蟲有較強的抵抗力等優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繼續從事小麥育種研究。1950年作20個小麥雜交組合。1951年進行選育。1954年作了遠緣雜交。1957年育出3個品系,並由河南省決定參加全省小麥區域鑑定試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結合生產實踐,進行小麥栽培學的科學研究,先後撰寫了9篇具有科研和實用價值的重要論文。其中《溫縣小麥霜災情況及其技術措施》、《從偃師岳灘、新新兩社來看小麥倒伏問題》、《小麥晚茬趕早茬的關鍵性技術措施》、《小麥機械化栽培增產穩收的經驗與分析》、《小麥高產水平下不同土、密、種的增產作用及其相互關係的研究》等,對河南省小麥生產的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增產措施。《小麥豐產規律的研究與分析》、《小麥不同前茬對於培養地力和增產效果的調查分析》等論文,對小麥栽培理論的探討與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此外,他還是《河南小麥栽培學》一書的主要編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