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猛將

初九,猛將“搶會”。 正月十三,劉猛將的生日。 秋季祭猛將的活動稱為“青苗會”或“青苗社”。

劉猛將的神格,歷史文獻記載是驅蝗神,清代官府也是把它作為“驅蝗正神”列入祀典。但是在蘇州地區的民間信仰中,它不止於驅蝗,或者說主要不是驅蝗。中國的主要蝗災區是華北平原,據歷史文獻的記錄,平均每六、七年發生一次大蝗災;在江淮一帶,超過十年。江南是蝗災的邊緣區,作為驅蝗神,他的意義不大,但這裡卻是猛將信仰的主要流傳區域。
與其他民間信仰的神不同,劉猛將在民眾心目中是一位可親可近的神。人們祭祀他,又同他一起娛樂、遊戲。江南農村迎神賽會都要抬出“老爺”(民眾對各種神佛的尊稱)遊行,大都是恭敬有加的,唯獨對“猛將老爺”可以抬著(或背著)他跑、跳,同他開玩笑,甚至把他跌得粉粉碎,一如清人的記載:“農人弁猛將,奔走如飛,傾趺為樂,不為慢褻”,民眾以此為樂,這位“老爺”絕不會發怒。
據當代調查, 民間祭猛將的活動主要在春節。春節祭猛將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可延續到元宵節後,它同春節期間農村的慶祝和娛樂活動結合在一起。現以吳縣東山鄉春節的猛將會為例介紹如下。
東山鄉是突入太湖之中的半島。半島西部有東洞庭山,又稱洞庭東山,與太湖中的西洞庭山隔水相望。東山周圍,民國時期有大小猛將廟一百餘處,各村猛將堂的大猛將高達一米多。猛將像是眉清目秀、鼻正口方的青年,是這一帶農民供奉的主神。
正月初一清早,各地農民抬著猛將像巡遊村寨“賀年”。猛將的儀仗以杏黃大纛(旗)為引導,敲鑼打鼓。每到一村,先繞村場遊行一周,放鞭炮。拿著猛將的“帖子”,與該村的猛將“互訪”,實際上是各村村民互相祝賀,互道吉祥。
初六,猛將出巡湖濱“沖湖嘴”。這天的精彩項目是猛將“逛會”。各村把一米多高的大猛將(木製)抬出來,兩個大力士用槓子抬著。他們跨著大步,左右搖擺,大猛將像東倒西歪,直到把它橫過來與地面平行為止。
初六晚,各村敲“夜節鑼”;初八早晨,各村敲“日節鼓”。相傳這是前代人抗擊入侵者(倭寇)留下來的傳統。
初九,猛將“搶會”。搶會以村為單位,各村選出身強力壯、機智靈活的人參加。先將各村小猛將像集中在塘子嶺上,主持搶會的人將杏黃大纛往空中一招,搶會者立即將本村的猛將背起,狂奔而下。這時“萬頭攢動,腳步雷鳴,人聲鼎沸,勢如潮湧”。(《東山鄉志》)背猛將的搶會者,不管碰得頭破血流,神像跌的粉碎,也要去爭第一。爭到第一的村子獲得的榮譽是,將“猛將會”的“大猛將”抬著繞東山巡行一周,最後供奉在自己村中。這是本村至高無上的光榮。
正月十三,劉猛將的生日。這一天,在猛將廟中點燃巨燭,稱“滿算”。
正月十五元宵節,各村上燈。猛將堂前立一大竹桿,掛“塔燈”(一串吊起來的大燈籠)。至此,春節祭猛將的活動結束。
秋季祭猛將的活動稱為“青苗會”或“青苗社”。時間多在農曆七月半(即中元節)前後。會期一般為三天。農家在田裡插五彩三角紙旗,稱作“猛將令箭”,表示猛將下令驅除害蟲,實際的作用是驅趕啄食稻實的麻雀等飛鳥。最後一天“出會”(或稱“走會”),也要抬猛將出巡。抬像者可以在田頭奔跑尋開心,俗稱“嘻猛將”,“像舁如飛,傾跌為敬”,一如《吳門表隱》所記。最後“送駕回宮”,結束。出會的隊伍中,照例要有各種地方特色的歌舞、雜技、武術表演,許願、了願民眾組成的“扮犯”(扮作各種犯人),“臂香臂鑼”(用針穿過手臂上的皮膚,下吊香爐或鑼)隊伍。青苗會期間,也請“祝司”唱《猛將神歌》,或請宣卷班唱《猛將寶卷》,也有請草台班演戲酬神的。崑山縣另有“水陸猛將會”,陸地出會同上;水路出會乘船,在船頭表演各種武術、技藝。
太湖及周圍水域的漁民也信仰猛將,尊稱他為劉王、劉天王、普佑上天王等,是漁民信仰的主神之一。民國十三年以前,漁民祭猛將主要在浙江、江蘇交界的漣泗盪(今屬嘉興市)劉王廟。每年清明和八月十三日(農曆)舉行兩次劉王廟會,由漁民中的各幫“香會”(或稱“社”)組織。各香會設香棚,香頭們都希望自己的香會祭祀辦得隆重氣派,互相炫耀。香汛期間集中的船隻上千艘。這裡供奉的劉猛將被稱為“南堂大老爺”。後來由於大漁船前往不便,民國十三年在太湖平台山禹王廟另設劉猛將供奉,小船漁民仍多往漣泗盪祭祀。
平台上是孤立於太湖中心的一個小島,面積約四十畝,島上沒有山。傳說這裡是大禹治水的遺蹟。大禹捉住興風作浪的“昂”,壓在平台山下。島上有座禹王廟,供奉禹王,漁民俗稱“水路菩薩”,或“水仙菩薩”,是江浙內河漁民供奉的主神。每年農曆正月初八、清明、七月七、白露集會祭拜;清明節同時祭劉猛將。
舊時清明節平台山祭禹王的規模相當大。漁民和趕會做生意的小販可達數千人,大小船千餘艘。祭祀活動由漁民中的祭主(頭人)組織,由“祝司”主持。會期共七天:
第一天各地漁民聚會,四隻當頭船先行,把漁民貢獻的祭品拿到廟中,由祝司擺好。
第二天起神,上供單,請神。
第三天主祭,對劉猛將的祝禱詞是“人口太平,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然後唱《猛將神歌》。
第四天戲班船到,每天下午、晚上演兩台戲酬神,連演三天。早先唱崑曲,後來唱京劇,《打漁殺家》為必演劇目。
第六天上午抬猛將“出會”,用轎子抬猛將像沿平台山島巡行一周,然後到禹王廟。出會的隊伍,前有“行牌”十副(繪有各種神仙故事,如《八仙過海》)、鑾駕(包括刀、槍等十八般兵器)。男女扮樂隊:男隊著青綠衣,黃帶束腰,持胡琴、琵琶等絲弦樂器;女隊戴花(紙或綢制),紅衣,綠帶束腰,持鑼、鼓等打擊樂器。後是高蹺、花燈等民間歌舞,最後是男女“扮犯”和“臂香臂鑼”。到禹王廟,猛將也要去拜禹王。祝司唱禮:“劉王千歲向治水聖人禹王萬歲敬禮!”然後依次高唱“一叩首……”。猛將(木製,手臂可活動)由左右各一人幫著向禹王拱手九拜,民眾九叩。
從以上民間祭祀劉猛將的活動來看,不論是農民(包括蠶農)和漁民所祭祀的劉猛將(或劉王),既不是南宋王朝敕封的“揚威侯天曹猛將”,也不是清王朝列入祀典的“驅蝗正神”劉猛將軍,他是一位頗具特色的地方神。農民祈求他驅除農作物的病蟲害,風調雨順;漁民祈求捕魚安全,豐收;蠶農祈求蠶花茂盛。在民眾心目中,他是一位熱心為民、有求必應,而又可親可近的地方保護神。吳縣用太湖鄉曾任過“祝司”的農民李翰培的話說:“猛將是我伲吳縣的主神。”這位神君的原型中,他還具有保境安民、保家衛國的神格,所以民間有猛將顯靈懲罰日本侵略者的傳說,在《猛將神歌》中有他“殺退倭寇”的說法。從吳縣東山鄉春節祭猛將活動中的“夜節鑼”、“日節鼓”及相關的傳說,也可看到明代江南民眾抗擊倭寇的影子。至於“猛將搶會”“出會”,則是十分激烈,又妙趣橫生的民間競技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