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園簡介
建於民國初年的劉炳宇莊園,當地人稱之為“將軍第”。
在菜地、池塘的包圍中,占地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的劉炳宇莊園,顯得很是孤傲。立於莊園中心位置的方形主樓,明顯地模仿西方教堂模式,窄而高的拱形窗,尖而長的高屋頂,一排排、一列列直指天空。如今的人們,也許會覺得這樣的樓房模式過於古板,顯得壓抑。而在當年,在那位縱橫馳騁於兩廣的劉炳宇將軍眼裡,這樣的教堂式的樓閣,顯然代表著莊重和時尚。
護衛著寬大主樓的,是同樣寬大的中國傳統式廂房。左右廂房十分對稱,以內廊相連,一側廂房還架設有“廊橋”與主樓二樓相通。讓人頗感新奇的是廂房一側的牆壁,以大鵝卵石代替青磚壘砌而成,在斜陽照射下,顯得古樸、滄桑,且至今仍堅固如初。
武舉出身的劉炳宇,對工業也頗感興趣。建莊園所用資金,當是靠開礦積蓄起來的。莊園建成後,為官30多年的劉炳宇竟拿不出錢來赴港就醫,幸得梧州一位友人資助,才得以成行。
新中國成立後,莊園裡寬敞的房屋成了孩子們上課的教室。直到近年新校園建起來,莊園才人去樓空,沉寂下來。
人物簡介
據當地史料記載,生於1869年的劉炳宇,為清代“武功將軍”劉孟三第八子。幼年時聰明伶俐,性情頑劣。在嚴父恩威並施的調教下,劉炳宇將聰明用在發奮讀書上,將頑劣用在苦練武功上,終於在清光緒年間考取武舉。
清末至民國初年,下蓮塘村一帶土匪橫行,為害鄉里。不堪匪患的村民將期望寄托在劉家新中的“武舉”身上,推舉劉炳宇為“鄉團局長”。
武昌起義暴發後,劉炳宇迅速率兵回響,投身革命,被任命為右江防營幫統。據史料記載,梧州、柳州宣布脫離清廷獨立時,劉炳宇都給予了支持和幫助。
民國元年,劉炳宇曾任柳州稅務局局長、收支處處長、第五幫統。“民國”二年,任廣西陸軍第一師第二旅第三團團長,陸軍步兵上校加少將銜,廣西陸軍第八軍統領,整編後任司令。“民國”七年任廣西討龍軍總司令。征討軍閥龍濟光獲勝後,孫中山特別授予劉炳宇陸軍中將軍銜、二等文虎勳章。此後,劉炳宇又先後任中央直隸第六軍軍長、援粵桂軍第一軍軍長、廣西梧州城防司令。
1920年,廣西組織自治軍討伐軍閥陳炯明,劉炳宇任第十路軍司令。因腦病發作,劉炳宇於1923年赴香港醫治。當年10月在香港病逝,終年54歲。靈柩運回下蓮塘村安葬時,前來送葬的軍民多達三萬餘人。時任廣西定桂軍總司令的李宗仁,親率一團官兵前來弔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