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少年時代讀完基督教會創辦的國小和中學;
1916年,被教會選送到湘雅醫學專門學校;
1923年畢業,獲博士學位,前往津市教會開設的津蘭醫院任醫務主任;
1928年4月,回到母校從事內科臨床和教學工作。
研究方向
內科臨床
主要貢獻
抗日戰爭期間,被任命為沅陵湘雅醫院院長,兼任湘雅護士學校校長。當時,工作、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困難重重。為解決師生員工生活用房,恢復教學、醫療等正常工作,親自設計並帶領民工修築房屋,木工、泥工、篾工的活他樣樣都乾,一棟棟竹編、泥糊及木板製作的房子很快就建造起來。他處處為人師表,身體力行的模範行動,深受師生員工的擁戴,儘管條件差,生活苦,政治環境複雜,而湘雅的各種規章制度仍得到貫徹執行,保持著良好的校風。
那時,沅陵一帶流行霍亂、痢疾、腦炎等烈性傳染病。醫療設施奇缺的情況下,他帶領醫務人員全力以赴,把大批瀕臨死亡的病人搶救過來,創造了奇蹟般的臨床效果。為此,沅陵湘雅醫院曾受到國際聯盟霍亂委員會的特別嘉獎。
抗戰勝利後,他帶領全院職工把醫院搬回長沙,使湘雅很快走上正常工作的軌道。1947年,赴美國德克薩斯州州立醫學院深造,致力皮膚病學的研究。一年後回國,籌建了湘雅醫學院皮膚病學教研組。從此開始皮膚病學的研究生涯,並為之獻出畢生精力。
50年代初,他套用雷米封皮下注射治療皮膚結核,開創了治療皮膚結核的新路子。編寫了皮膚病學教材,為學院各年級使用。與人合譯了50萬字的《皮膚性病學》、25萬字的《免疫學》及多篇論文,介紹、引進、推廣皮膚病學的新理論。為掌握麻風病人的發病情況,還多次到吉道、古丈、花垣、永順、桑植等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實地考察,並為當地培養了大批防治麻風病的技術人才。還到湘西了解稻田皮炎的流行情況,每天步行幾十里,摸清了該病的的發病規律,提出稻田皮炎臨床分型的新見解。因工作出色,曾多次被評為院、市、省醫藥衛生先進工作者。
他家住院外,無論酷暑嚴寒,天天堅持步行上下班,對公家的財物十分珍惜,一件工作服竟穿了20多年。“活一天,就要盡一日之責”是他的座右銘。鍥而不捨的事業心,嚴謹的治學和工作態度,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誨人不倦的精神,艱苦樸素的作風,受到人們的尊重。退休後,先後當選為市政協委員、常委。
1984年元月1日,因腦血栓病逝世於湖南醫學院附屬一醫院,享年88歲。
另: 1939年5月在沅陵增設湘雅傳染病醫院,以應對當時霍亂的流行。是年秋湘雅護士學校全部遷沅陵續辦,劉澤民教授任分院院長和護校校長。
沅陵分院,護校在這裡辦了7年,共招收護士11班,助產士5班。共畢業護士、助產士100餘名。
起初,沅陵分院房屋困難,劉澤民院長親自設計並率領民工建造竹編泥糊或木板房。使醫療用房、教室、圖書室以及生活用房一應俱全,病床由數十張增加至150張左右,門診每日百餘人增至200餘人,並在縣城中心中南門借用當地宏恩醫院房屋兩間另闢門診一所,每日應診病人也有200人次左右。分院開始沒有電燈,晚上來了急診,馬燈、手電筒一齊上,剖腹術、截肢術、難產產鉗術或剖腹產術等照常進行。由於消毒嚴格,外科手術傷口都是一期癒合,極少有感染者。
沅陵地處川湘公路要衝,戰時人口流動頻繁,致霍亂大流行。學院沅陵分院又在縣城東郊的三吾古寺內增設湘雅傳染病醫院。醫護人員全力以赴,日以繼夜地搶救霍亂病人。無床時,竹板、木板當病床;輸液瓶不夠,以灌腸筒代替。就這樣,上嘔下瀉,失水嚴重、骷髏般的病人抬著進來,一針見效,走著回去。當時國外文獻記錄,霍亂的死亡率是20%,而這次在沅陵的大流行只有3.7%。當地人民認為這是沅陵分院的奇蹟。因此,沅陵分院曾受到國際聯盟霍亂委員會的特別重視和讚賞。此外,還先後撲滅了流行性腦膜炎及痢疾等流行傳染病對沅陵人民的侵害。
另2: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皮膚性病科教研室始建於1958年,由留美歸國的劉澤民教授創立並任第一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