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他的家鄉盛產著名的"正太興"毛筆,是他的頗有藝術造詣的父親劉太乙首創的。他受到父親的薰陶,從小就酷愛美術。他用那挺拔而柔韌的筆鋒,日夜臨摹,懸樑錐股,待到入學就讀的年齡,已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入學後,學校的黑板報又成了他演練藝術的一方天地。
人物生平
1972年國中畢業時,在老師的大力推薦下,以文化兵特徵入伍,部隊領導對這株文化新苗分外珍愛,入伍不久立即把他保送到無錫市美術創作室進行素描專修;次年又送他到南京軍區版畫創作室培訓;1976年再把他送到昆明軍區美術、攝影藝術專業培訓。這期間,根據部隊的工作需要,他一邊進修深造,一邊進行創作。他以攝影、版畫兩個專業藝術互補,作為創作方法,迅速地創作了一大批深入而廣泛地反映火熱的軍旅生活的作品,先後在《解放軍報》、《工程兵報》、《國防戰士》、《戰友報》、《河北日報》、《張家口報》等報刊發表,並多次參加全軍藝術大展。他的作品和他的人格一樣質樸、淳厚、散發著濃烈的生活氣息與泥土芬芳。1985年,他轉業到沛縣文化館擔任美術、攝影創作輔導員。他經常深入鄉村、廠礦、目睹改革開放以來祖國的欣欣向榮與人民民眾精神風貌的深刻變化。在美麗富饒的微山湖畔,在寂寞荒僻的黃河故道,印滿了他採風的足跡。他的相機捕捉飛雲流霞,讓那瞬息萬變的精彩,定格於歷史長廊;他的刻刀雕鐫歡樂艱辛,讓那苦甜酸辣的生活濃縮,印染於人生畫卷。
攝影作品
他的攝影作品《歲月》、《秋歌》、《聞郎江上唱歌聲》、《知識就是財富》;版畫作品《山花》、《放牧》、《樂童》等100餘件,分別在省市級大展中參展發表,多次獲獎,並贏得行家裡手的一片讚揚。他對藝術的追求,對美的渴望,是終生不渝的。他的生命軌跡延伸到哪裡,璀璨的藝術火花也就會閃爍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