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水力學、環境水力學。
主要經歷
1991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在電力建設研究所、水電部十三工程局、十三工程局科研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水力學所、中國水學院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水規總院等多家單位任職。1983年以後從事水災害及湖泊環境的數值模擬研究。完成海河、遼河、黃河、淮河、珠江等重要洪泛區的災害風險分析及瀋陽、廣州、深圳、海口等城市的洪澇災害風險分析研究。培養碩士、博士並指導博士後等十餘人。組織完成國家八五攻關課題"黃河下游灘區減災對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任項目"淮河防洪決策支持系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城市洪澇災害對策研究"、國家軟課題"行洪區移民與小城鎮建設研究"以及其他省、部重大項目。獲國家、省、部科技進步獎多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發表論文80餘篇,著有《全民防洪減災手冊》、《中國湖泊環境》。近年從事未來水問題及水戰略研究,被中國科協聘為《減災白皮書》專家組專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大江大河21世紀防洪減災對策研究》課題組院外專家。
主要業績
1、1974年開始系統開展高壩下游消能防沖研究,結合潘家口水庫進行了挑流~寬尾墩消能方式的模型試驗研究。在國內首先成功採用了寬尾墩消能工。
2、1983年開始開展水流二維數值模擬研究,成功套用於潰壩洪水、洪水風險、湖泊流場及富營養化方面的研究。
3、在國內率先開展河道減災研究,創立了水利部減災研究中心及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先後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3人。
4、在國內首先提出編制洪水風險圖並開展工作,完成遼河、黃河、淮河、長江等流域重點地區10餘萬平方公里的風險圖編制,以及瀋陽、廣州、哈爾濱、深圳、盤錦等城市的洪澇災害風險圖編制工作。
5、完成太湖、滇池等湖泊的水動力特性及污染物輸移特徵的研究,負責編制了洱海保護規劃。
6、1987年提出城市水利概念,在水力學專業委員會內設立了〝城市水力學學組〞,後發展為〝城市水利專業委員會〞。又倡議在水力學研究所內成立了城市河流研究室。
7、1999年提出〝大水利〞理論框架,對河流的防洪、水資源開發、保護、景觀、生態修復、水文化等開展綜合性研究。先後完成了哈爾濱、延安、佳木斯、廣州、武清、龍口等城市的河流綜合整治方案,有些已在實施。
8、參加和完成了多項國家攻關、自然科學基金的重大項目研究,近年參加全國防洪規劃、中國水利現代化研究、全國蓄滯洪區規劃等方面的工作。
9、二十餘年來作為副主任和主任參加和組織〝水力學專業委員會〞的工作,推動水力學的發展和支持年輕學者的發展。
10、積極推動中日兩國水利事業交流,組織和參加了第1~16屆中日河工壩工會議,並組織省市水利工作者赴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