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殲倭靖邊英雄]

劉榮(約1348--1420),曾用名劉江,宿遷市宿城區人。清代末年,邑人縱觀歷史,以魏勝、劉榮(江)、楊泗洪為宿遷三傑。

基本信息

簡介

(約1348--1420),曾用名劉江,宿遷市宿城區人。明洪武初年,因冒父名從軍,曾易榮為江。清代末年,邑人縱觀歷史,以魏勝、劉榮(江)、楊泗洪為宿遷三傑。抗戰時期,江蘇省教育廳刊行的《中華民族英雄故事集》,也把劉榮(江)列為抗倭民族英雄。

生平

明初,正值日本南北封建諸侯混戰時期,日本沿海地區一些失意的封建主,糾集武夫、浪人、海盜、走私商人,攜帶武器,成百上千來我沿海各地騷擾,殺人放火,搶劫財物,無惡不作。北至遼寧、山東,南抵浙江、福建、廣東,凡是瀕海地區,無不常受其禍,因稱之為倭寇。洪武初年雖已對此加強防務,都督耿忠亦曾於此建築土堡工事,但卻未能遏制倭寇犯境。劉榮為了保衛祖國邊疆,打擊外來侵略,不斷到各地觀察地形,據險設守,以固國防。永樂十四年(1416)十二月,於旅順口、望海堝、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頭等地修建烽火台七座,派兵嘹守,以防倭寇。永樂十六年(1418)八月,榮至金州衛巡視,見金州城東北70華里亮甲店附近有一山崗(今屬大連地區金縣),小黑山屹立其背,大和尚山雄距其西南,東距東沙河口僅10華里,登臨其上,沿海諸島盡收眼底,因名望海堝。此地處要隘,既高且廣,旁可駐兵千餘,天險可據。並聞當地人言,凡有寇至,必先經此,實為濱海咽喉之地,於是上疏,請“用石壘堡築城,置煙墩瞭望”。明成祖採納了這個建議,遂設烽建堠,派兵駐守,遍布烽台,遇警舉火,以防倭寇偷襲。

永樂十七年(1419)六月十四日傍晚,嘹望崗哨發現東南王家島上舉火,劉榮料倭寇將即來犯,乃急引軍赴望海,馬步兩軍登堡,嚴陣以待。倭寇1600餘名,分乘兵船31艘,泊馬雄島。第二天早晨從馬砣子航至望沙河海口,舍舟登岸。倭寇頭目率其部眾,魚貫前進,直撲望海堝城堡。這時,劉榮早作好全殲倭寇部署,令都指揮徐剛等率步兵伏于山下;令都指揮錢真率馬軍繞往敵後,以備截其歸路;令百戶姜隆率民兵壯士繞道奔赴海1:3,準備潛焚寇船。並同諸軍約定:“旗舉伏起,炮鳴奮擊,不用命者,軍法從事。”馬、步、民三步指揮遵令而行。寇至,劉榮以步兵迎戰,佯裝退卻,引其深入。倭寇竄入堡中,發現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心疑中計,急欲出堡。突然堝後旗舉炮鳴,伏兵盡起,兩翼夾擊,殺得倭寇鬼哭狼嗥,屍骸遍地。殘寇見勢不妙,紛向柳樹園空堡中逃遁。劉部將士鬥志昂揚,正欲逼寇人堡聚殲,劉榮不許,親率官兵三面圍住空堡,故留西北不圍以縱之。殘寇以為有隙可乘,爭相逃命。正當殘寇擁擠奔向堡外逃命時,劉軍一擁而上,殘寇幾被一網打盡。有少數先出空堡故縱逃命者,都為姜隆所率潛焚寇船的壯丁盡數逮捉,無一倖免。這一仗,總計殺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劉榮令以軍車50輛載俘報捷,勝利結束瞭望海堝戰鬥。明廷詔封劉榮為廣寧伯,食祿1200石,賜予世券(又名券,帝王頒賜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種官職或特權的鐵契),世代蔭襲,享受爵祿。所有從征作戰有功將士294名,均分別獎賞。繼續派遣劉榮鎮守遼東。第二年(1420)劉榮逝世,追贈為侯,謚忠武,祀以鄉賢。

望海堝之役,是明初對倭作戰最大勝利,威懾敵膽,不敢再犯遼東,邊疆獲得保障,遼東人民賴以安寧,海上交通也得以安全。從此,移居遼東漢族人民日益增多,對於發展遼東經濟,特別是開發金、復二州一帶(現大連地區),尤起更大作用。遼東人民為紀念劉榮,戰後未久,即在望海堝附近金頂山上,為其立祠奉祀,並勒石紀功,流傳後世,迄今廟貌依然,近更整修,供人瞻禮。而山崗上尚有當年古堡殘跡,猶堪憑弔。

劉榮死後歸葬宿城,葬於當時舊治之北馬陵山麓的北山劉氏祖塋。萬曆五年(1577),建新城,該墓適在縣署內,乃與其後裔洽商遷葬。後裔同意平墓地下,另在原西城鎮黃門外更建虛墓,歲時奉祀。舊時宿遷縣署衙內西花廳院,建有劉侯祠,供奉廣寧侯劉榮(江)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