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劉朝陽(1901—1975),義烏稠城鎮青溪村人。少失怙恃,賴姐姐接濟讀完國小,中學起半工半讀。1923年,入廈門大學教育系,兼攻數學、物理、天文諸科。1927—1930年,先後任教中山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系最早向國內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少數學者之一。英國學者李約瑟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天學》,附錄劉朝陽《史記天官書考》、《殷歷質疑》、《年代學》等論文12篇。1931—1937年,任青島觀象台研究員。論文《地磁力之新周期》,由他人在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上代為宣讀,受到重視。1938年起,歷任在昆明的北平研究院研究員,中山大學、貴陽師院教授,四川華西大學教授兼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1946—1958年任同濟大學、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兼任中國科學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員。此後擔任江西大學物理系教授、理論物理教研組主任,江西省物理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多次獲江西省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稱號。是江西省第三屆人大代表。通德、英、法、俄諸文。治學嚴謹,專於天文曆法、理論物理,兼收並蓄中外諸家學說。撰有論文《史記天官書考》、《三論殷歷》、《經典熱力學的根本問題》、《量子力學的一些根本問題》。1975年病危時仍寫作《相對論的根本問題》,直到8月30日晚倒在書案前。
幼年時期
1901年11月,劉朝陽出生在青溪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年幼時,父母相繼去世,善良勤勞的姐姐節衣縮食幫助他讀完了國小。逆境的磨鍊,造就了少年劉朝陽勤奮好學的優良品質。國小畢業後,劉朝陽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學,但姐姐已沒有能力供他繼續升學。酷愛讀書的劉朝陽毅然決定靠“勤工儉學”來完成中學學業。假期里,劉朝陽到店鋪打雜,到飯館洗碗,或上山砍柴,為籌措學資,再苦再累的活他也乾。
求學之路
1923年,劉朝陽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廈門大學教育系,主攻教育學,兼攻數學、物理、天文諸科。1927年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這時求劉朝陽在數學、物理、天文方面的知識達到了相當精通的水平。
天資聰穎的劉朝陽,從少年時代就開始愛好抽象思維。中學時代,他更迷上了康德的哲學名著《純粹理性批判》。18歲就開始以時間、空間問題進行探索。1927年至1930年,劉朝陽先後在中山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任教。在此期間,年輕的劉朝陽在科學研究上初露鋒芒,相繼發表了天文曆法論文10餘篇,如《史記天官書考》、《殷歷質疑》、《再論殷歷》、《三論殷歷》、《年代學》、《從天文曆法推測表典之編年代》等。這些文章,嚴謹周密,求真求實,研究並考證了中國古代曆法和天文學史,有力地駁斥了日本學者飯島忠夫所謂的“中國天文學思想不少來源西方”的謬論。當時,有位英國學者說,“對中國古代天文學來說,《天官書》是一種最重要的資料”,“關於《天官書》的真偽問題,已通過劉朝陽的透徹研究得到有效解決”。 德國學者w·ebebhard對劉朝陽的《史記天官書考》一文極力讚揚,並將其譯成德文向西方國家介紹。
個人成就
1929年,年僅30歲的劉朝陽,撰寫了《電磁與引力》、《安斯坦新場論之基本原理》兩篇論文,詳盡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成為我國最早向國內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少數學者之一。同時,劉朝陽還寫出了大量有關天文曆法的論文,備受中外學者所重視。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4卷《天學》中,就選錄了劉朝陽的《史記天官書考》、《殷歷質疑》、《年代學》等論文12篇。
1931年至1937年間,劉朝陽擔任青島觀察台研究員。此間,他的力作《地磁力之新周期》一文,由他人在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上代為宣讀,受到與會科學家的一致重視。此外,劉朝陽還發表了《方陣力學》、《狄拉克關於電子之新理論》等文章,及時地向中國讀者介紹了當時理論物理的一些新理論。
1938年,劉朝陽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39年至1943年,先後在中山大學、貴陽師範學院任教授。1943年至1946年,在四川華西大學任教授兼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對祖國古代天文學和曆法進行了更廣泛深入的考證和研究。在此期間,劉朝陽的主要論著有:《周初曆法考》、《夏書日食考》、《晚殷長曆》、《甲骨文之日珥觀察記錄》、《殷歷餘論》等,這些論著引起中外學者的普遍關注和重視。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認為:“在關於各時期的專門研究中,值得提出的有沙畹、劉朝陽和飯島中夫等關於商、周的文章。”並稱道:“人們從卜辭中收集到大批天文曆法資料,特別是郭沫若、劉朝陽以及董作賓所作的高度系統化的工作是值得注意的。把這些資料全部研究以後,我們將會擁有比任何前輩學者更加可靠的事實根據。”
1946年至1952年,劉朝陽調任上海同濟大學物理系教授。在同濟大學,他發表了《論dirac相對論波浪方程式內之0、q及a諸方陣》、《從dirac相對論波浪方程式看中微子與磁游》等文章。
1952年至1958年,劉朝陽在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授兼任中國科學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員。根據多年來以我國古代天文曆法的考證和研究心得,劉朝陽撰寫了《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研究矛盾形勢和今後的出路》一文,綜述了研究中的矛盾、形勢,指出了今後研究的方向。
1958年至1975年,劉朝陽到江西大學物理系任教授,並任理論教研組主任,在這10餘年中,劉朝陽一邊認真教學,一邊潛心科學研究,編寫了《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導論》、《物態》、《太陽的溫度》等多篇大學物理教學參考資料。他還將歷年來研究的成果寫成了系列專著,先後發表了《非厄密o、p矩陣的猶拉克相對論波動方程》、《經典熱力學的根本問題》、《光的本質問題》、《一些正反粒子的平衡溫度》、《量子力學的一些根本問題》等多篇論著。在理論物理的幾個重要方面提出了獨創性見解。
個人其它信息
劉朝陽精通德、英、法、俄諸文,數學造詣很深,治學態度嚴謹,對中外的天文與理論物理諸家學說兼收並蓄,明辨是非,決不阿附一家之言。他經常對學生說:“無論發生什麼事,必須首先考慮到不要讓事業受到損失。這是我們神聖的職責,是它把我們結合在一起,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下去,哪怕是要付出最大的犧牲。”他這樣要求學生,更這樣要求自己。正是對事業的這種執著追求,使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建國後,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並曾當選為江西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時代的變遷,動亂的磨難、生活的顛沛都動搖不了他的意志。他數十年如一日,“咬住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神聖的科學事業。自1945年起,劉朝陽曾多次提出正負質量共扼問題,雖“被斥為狂”亦在所不計。十年動亂時期,他屢遭迫害,其中有六七年幾乎無法工作,但依然念念不忘他的科學事業。為加緊改寫一本20餘萬字的新著《相對論的根本問題》,即使在病危中還爭分奪秒地思索與寫作。1975年8月30日晚,劉朝陽倒在他的書案前,終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