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丹鳳縣月日鄉保倉村位於丹鳳縣城東南11公里的丹江河畔、月日灘下游,四周流嶺山巒環繞。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166戶、1021人,過去是一個“花錢靠貸款,吃糧靠救濟,水路都不暢”的窮山村,當時有句順口溜:“進了保倉坪,戶戶都受窮,號稱保倉不打糧,天天喝著稀米湯”。但自從有了位好領班,這個一貧如洗的“窮山村”開始屢創奇蹟,率先成為小康村,先後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提起保倉村的變遷,保倉人便會異口同聲地說:“這多虧了劉書記”。他就是為保倉村辦磚廠、修大橋、移山改河、修路、修地、引水、蓋學校,全身心辦實事的陝西省優秀共產黨員、省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月日鄉黨委副書記、保倉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書學。
1974年,劉書學第一次當上保倉大隊支部書記,但在任6年中,他並沒幹出多大名堂,就退出了“政治舞台”,一門心思發家致富。他通過辦養豬場、麵粉廠、塑膠加工廠,很快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致富能人。但到1986年,劉書學第二次被民眾推選為當家人。
當村幹部,親朋好友特別是家裡人都堅決反對,尤其是其父親第一個堅決反對,說:“書學你好糊塗啊,當村幹部還做生意不,乾那得罪人的事做啥?”劉書學經過一陣激烈的思想矛盾後,反駁父親說:“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能光顧自己,一人富了不算富,讓民眾受窮受苦,太丟共產黨的臉了,既然大夥信任咱,咱也不能給大夥丟臉。”他毅然挑起了帶領民眾脫貧致富的重任。
說乾就乾,為了尋找符合保倉村實際的發展路子,劉書學借錢租車拉上全村黨員幹部到全省先進村--禮泉縣袁家村參觀學習。在認真分析村情的基礎上,確立了“調整結構、工業立村、企業富村”的發展思路。從此,保倉民眾在他的帶領下,拉開了向貧困宣戰的序幕,並為此苦幹了二十年,保倉村也因此創造了奇蹟。
辦工廠調結構,增加民眾經濟收入
工業立村是發展的第一步。在各級黨委、政府鼓勵興辦鄉鎮企業的熱潮中,1988年,劉書學根據當地有豐富粘土資源的條件,決定興建機磚廠。深山溝里辦企業,民眾議論紛紛,有人說:“劉書學吃了豹子膽啦!”,有人說:“這是瞎折騰哩,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異想天開!”。他不為所動。建廠需要大量資金,劉書學背著乾糧二下河南、三去山東,才打動了對方,賒回一套近10萬元的設備。當第一批高質量的機磚出窯後,銷路卻不暢。他急紅了眼,挎包一提,又出門了。頂著烈日跑遍了商洛同行的十幾個廠家,分析建材市場行情。當捕捉到機瓦銷量大、全商洛又無生產廠家的信息後,他便果斷決定,上機瓦生產線,以磚保本,以瓦盈利。成套機瓦生產設備需20萬元,他又背水一戰,出高息從城區個體戶中集資,購回一套機瓦生產設備。第一批機瓦剛生產出來,就雇了七輛汽車拉上產品到各縣集鎮說快板宣傳,一個月跑下來,銷路問題終於解決了,占領了丹鳳、商州、山陽、洛南、商南等地市場。九十年代中期,國家實行牆體改革,提倡大力發展空心磚,面對新的機遇,劉書學又引進空心磚生產線。如今,月日磚瓦廠已成為商洛市規模最大、產品最全的磚瓦生產企業。平板瓦以“老牛上房都敢踏”的特優質量走紅商洛七縣(區);空心磚各項理化指標均超國家標準而成為商洛定點生產企業。磚瓦廠也因此連年被丹鳳縣人民政府評為先進企業,受到丹鳳縣監察局掛牌保護。目前,該磚廠已有固定資產1117萬元,產值達156萬元,創利稅31萬元。
隨著磚瓦廠的擴大生產,保倉村經濟逐步邁上健康發展的軌道,村上已有總資產500多萬元,2003年人均純收入2450元,比1987年增長了10多倍。從1990年起,村幹部工資全部由企業發給,5年來村上“三提留、五統籌”全部由磚廠承擔,民眾不出一分一文。2002年保倉與鄰村寺河村合村後的1000多人,首先實現了稅費村上統交。磚廠的建立,轉移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磚瓦廠每年要用全村100多個勞力,每個勞力多者能掙上萬元,少則也拿三四千元,光一年時間,磚廠就給工人發工資50萬元,15年來累計發放工人工資600多萬元,帶動100多戶貧困戶走向了富裕。崔根上原來家境貧寒,1988年進磚廠後,由於吃苦能幹,幾年間就還清了成萬元的外債。保倉的民眾高興地說:“不靠天,不靠祖先,靠的是劉書學這個好領班。”
實行產業結構調整是第二步。為了開闢民眾增收的新路子,劉書學將目光瞄準了村裡的3000畝荒山。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積極發動民眾在山頂栽植油松林500畝,山腰發展山茱萸500畝,山腳發展優質蘋果470畝、李桃各100畝,形成立體農業的新格局。同時,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的大好機遇,將全村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栽植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高產高效經濟林。三年來,全村共栽植優質矮化核桃2萬株、山茱萸100畝、花椒100畝。他結合學習科技知識,還潛心研究摸索出陰坡栽山茱萸、陽坡栽花椒增產增收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引水修路建橋改河,改善基本生存條件
保倉村世代缺水,吃水要到山下丹江河去挑。為徹底解決這個問題,1997年冬季,劉書學拖著剛剛做過手術的病體,同村組幹部來到六里溝坡上實地勘測水路,決定利用六里溝河水資源,修壩攔河蓄水,修渠拉自來水,引水澆地。經過規劃,修渠要經過好幾處懸崖絕壁,民眾反對說:“這是在做夢”。爆破沒炸藥,上勞沒人來。他就抽出一部分磚瓦廠職工先上,並耐心做民眾思想工作,要求黨員幹部先帶頭。沒有錢買炸藥,就用鋼釺開路。為了給大家帶頭,他用麻繩把自己第一個吊在懸崖上,用鋼釺掄錘打炮眼。在他的帶動下,那裡最危險,黨員幹部就到那裡。全村200名男女勞力一個不少,奮戰兩個冬春,終於修通了1條長2000多米的引水渠道。許多村民回憶起當年那場面仍激動不已,說:“那場面就像電影《紅旗渠》里的情景”。為了解決坡塬地的灌溉問題,村支部決定打井建站引水上山。但揚程幾百米,管道九千米,錢從那兒來?劉書學首先說服老婆拿出了自己準備建房的3萬元,又一邊發動民眾集資,一邊到縣農行申請貸款。當時,農行資金緊張,擠不出錢,他就坐在行長房裡不走,行長實在沒招了,就從兄弟行暫借了10萬元給他放款。修抽水站又是一場硬仗,他和支部一班人帶領黨員日夜奮戰在工地上,因過度勞累,他胃病復發,痛疼難忍,為了不影響工程,他一手捂著胃部,一個山頭一個山頭檢查工程質量,終於昏倒在山頭上。民眾把他抬回家,醒來後,他又拄著棍子要上坡,老婆抱住他的腿不放,罵道:“你不要命了,娃還小呀!”他說:“拉水是咱幾代人的願望,工程正在緊要關頭,我是總支書記我不帶頭誰帶頭。”說著硬掰開老婆的手,一瘸一拐地上山了。經過365個日日夜夜的奮戰,保倉坪、劉河塬、余家河組三座抽水站終於建成,六里溝大型綜合引水工程主支渠長達1萬米。通水那天,鄉親們激動地抬出了包穀酒為他慶功。從此, 保倉人結束了下丹江河挑水的歷史,家家戶戶吃上自來水,80%的糧田、果園都能灌溉。
保倉村交通困難。全村五個組有四個組住在山腰,只有一條茅草小路與外界相通。民眾賣一頭肥豬要雇四個壯勞力用門板抬到山下去,山高路陡,不知有多少頭豬摔死在山澗。俗話說:“百業興,路先通。”村組公路是擺在劉書學面前的又一件大事。劉書學在一次民眾會上說:“脫皮掉肉,也要把村組公路修通。”1992年農曆正月初五,保倉村修路的爆破聲代替了家家戶戶迎新年的爆竹聲。他從企業拿出10萬元,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經過50天的奮戰,5華里的村組公路終於修通了,世代肩扛背馱的保倉人,從此實現以車代步,結束了那種艱難跋涉的苦日子。同時,他多方爭取投資149萬元,磚廠投入100多萬元,在丹江河及其支流上架起4座大橋,使兩個鄉5個村1000戶3000多口人的過河難問題成為歷史,並開通了保倉至縣城的公交專線。
保倉村人多地少。不多的平地大部分被墳園所占,要修地就得遷墳,搬誰家的祖墳,就如同拆了誰家的房子一樣讓人痛恨幾輩子。萬事開頭難,村幹部跑東家走西家,沒有人同意搬遷。“作為總支書記,咱不帶頭,誰帶頭”。劉書學跪在父母的墳前告慰二老的亡靈說:“爹呀、娘呀,你們都死在沒糧吃的年月,今天,為了讓全村人不挨餓,兒子又讓二老的靈魂不得安穩,兒子不孝,可忠孝不能兩全呀!”他挽起袖子,拿起钁頭向墳上挖去。在他的帶動下,黨員幹部紛紛帶頭刨平自己的祖墳,三天內40多座墳全部遷走。出動企業20多輛拖拉機,全村250多個勞力齊上陣。在工地上,為了把好質量關,他見一處工程質量不過關,一腳蹬垮了壘得不好的石煉,那人拿起钁頭就要和他拚命,他站著不動說:“你打吧,打死我也要你返工!”經過一冬一春的奮戰,104畝河灘地修成了,戶均增加耕地0.7畝,基本解決了村民的吃飯問題。
基礎設施條件的初步改善,使劉書學的步子邁的更大。從2002年起,保倉村一個又一個排山倒海的工程開始了。他克服重重困難,先後投資560萬元,向龍王嘴裡奪食,拿出當年大寨人的精神,投工十萬個,移動土石66萬多方,改河兩處,修築起六里溝、丹江河堤防護工程2500米,新修河灘地300多畝,把昔日的百畝沙灘變成良田。還把村上交通便利的30多畝平地規劃為商業用地,發動民眾以戶辦、聯辦等多種形式,籌辦中小型商業,建設保倉工貿小區,實現農、工、貿一體化。
倡導文明風氣,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劉書學認為,保倉村之所以屢創奇蹟,主要得益於有一支團結戰鬥、善於為民眾謀利益的黨總支班子和一群甘於吃苦、樂於奉獻的共產黨人。身為黨員,他時刻牢記黨員意識,帶頭過組織生活,帶頭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黨總支書記,他更不忘黨要管黨意識,投資建成全縣一流的黨員活動室,加強對全村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堅持“三會一課”制度,組織黨員、幹部定期集體學習。堅持按高標準發展黨員,吸收德才兼備的農村青年、致富能手加入黨組織,並開展了民眾評議黨員幹部活動,凡民眾不滿意的黨員幹部堅決讓其下台或勸其退黨,提高了黨員隊伍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戰鬥力。近年來,他還多次組織村上黨員、幹部、入黨積極分子、致富能手到河南南街村、寶雞東嶺集團、革命聖地延安參觀學習,開闊眼界,尋找差距,更新觀念,回來後還組織黨員、民眾開展了“學先進、找差距”的討論活動。他還堅持開展對農民民眾的教育,制定了《村民學習教育制度》,訂閱了《當代陝西》等10多份報刊,定期召開民眾大會,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村上成立了5個科技致富小組,互相學習,交流經驗。在黨員幹部中開展“扶貧幫富”活動,既給貧困戶送溫暖,又給富裕戶送政策、送規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為了讓黨員、幹部及民眾學習科技,走科技致富的路子,1993年,劉書學召集村幹部研究決定後,由村上投資60多萬元建起了一幢“專家科技樓”,長年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駐村講課,指導村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效優質農業和多種經營。現在,村上的90%黨員、100%幹部都是科技致富示範戶。
再虧不能虧教師,再苦不能苦孩子。為了修建一所高標準的完全國小,劉書學從磚廠拿出40萬元。在劉書學的倡議下,每年村上都要拿出2至3萬元給學校增添教學設施,對優秀教師和三好學生進行獎勵。保倉國小每年的考試成績都名列山區同類國小前列。僅2002年,保倉村就一次考上8名大學生。
為了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去年春節前夕,劉書學還投資10多萬元,修建了電視插轉台和衛星地面接收站,架通了程控電話光纜線路,40多戶民眾裝上了電話,方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如今,保倉村村民能和縣城人一樣收看28套電視節目,能坐在家裡和千里之外的朋友親人通話了。在全村開展了講科學、破迷信、評選“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活動,七星級以上文明戶達到10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62%,十星級文明戶發展到30戶。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計畫生育率達100%。針對部分民眾法制觀念淡漠的問題,他以村農技校為陣地,經常組織黨員、幹部、民眾學習法律法規,並健全了村治保會、調委會等組織,做到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使全村民眾遵紀守法蔚然成風,近10多年來未發生一例刑事案件。2002年該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每當有人問起劉書學:“你這樣沒黑沒明苦幹到底圖了啥?”“圖了老百姓早日過上好日子,圖了下一輩不再像我們這一代再遭罪”劉書學平靜地說。在與貧窮搏擊的過程中,劉書學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收穫著廣大民眾對黨的信任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