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基

劉效基(1926~1993),男,陝西華陰市太華辦西關村人,互助組組長。推廣小麥良種和種植菜籽起家的實踐,並開展玉米豐產田和玉米套紅薯的科學試驗,獲“農民育種家”和“勞動模範”稱號。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劉效基(1926~1993),中國共產黨黨員。1952年,西關村組織了19個互助組,劉效基就是其中的組長之一。1954年西關村成立了“連豐”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他擔任合作社裡的一個隊長。隊里決定讓劉效基動員他的父親,給民眾傳授祖傳種植蘿蔔、白菜籽的技術。他說服父親,當年秋播時就在棉花地里套種70畝蘿蔔籽、白菜籽。社員們經過辛勤耕作,合作社的小麥和蘿蔔籽、白菜籽獲得大豐收。500畝小麥平均畝產110公斤,其中種植10公頃(150畝)西農6028號良種小麥增產更為顯著,畝產高達150公斤以上。蘿蔔籽、白菜籽收入17000多元。由於連豐社小麥長得好,副業搞得紅火,成為縣上的“小麥豐產社”。從此,連豐社一躍變成了一個有糧、有錢的先進社。

從推廣小麥良種和種植菜籽起家的實踐,進一步啟發了劉效基大搞科學實驗的積極性。不久農技站派技術幹部嚴格地幫助指導技術推廣工作。夏收後連豐社成立了一個由劉效基領頭的農業技術革新小組,開展玉米豐產田和玉米套紅薯的科學試驗。這年秋?1.5?畝玉米豐產田裡的玉米獲得畝產150多公斤的好收成,比初級社單產增長了80%。社裡年終分紅,每個勞動日值高達2.05元,成為當時轟動全縣的最高勞值。他們用集體收入添置了2輛大車、4匹馬、1台解放車。不僅歸還了社員的股分基金,而且還支援兄弟社生產資金3000元,在銀行存款2000元。1958年,劉效基又擔任西關村生產大隊長兼青年突擊隊長。

當年秋季,村上連豐、永豐兩個農業社合併為西關生產大隊。縣農技站將西關村定為農技推廣試驗點,派技術幹部常年蹲點,培養樣板。劉效基與縣農技幹部劉克銘密切配合,從省農科院糧作所要了許多小麥試驗技術材料,建立了小麥育種觀察圃,開展以小麥育種為主的農業科學實驗推廣活動。1959年夏,劉效基從所有品種中,通過觀察比較,發現“西家6028號X紅玉麥”的雜交後代很出眾,當時即選回4個麥穗,公社將此種定名為“華山紅”。成果上報後,省農林廳長趙錦峰親臨該村視察。當年使用一穗傳的繁育方法,單粒點播繁殖原種。到1960年,收穫2.5公斤種子,又點播一畝擴大繁殖,1961年畝產良種300多公斤。1962年,除本隊種植100畝外,還推廣到關中其他小麥產區。經大面積試驗,一致認定“華山紅”具有抗條鏽病耐黑粉病的特性,受到了各地農民的好評。從1962年起,劉效基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兼村科研站站長。1963年,先後向甘肅、河南、山西、山東等省推廣“華山紅”小麥良種100餘萬公斤,種植6.7萬公頃(100多萬畝)。同年,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劉效基“農民育種家”和“勞動模範”稱號。1972年中國廣州商品交易會將“華山紅”小麥良種予以徵集,進行了對外展銷交流。“華山紅”培育成功後,省農科院、西北農學院趙鴻章、徐予魯、翟潤士、劉漢文等專家、教授多次到西關村參觀指導工作,一致肯定了“華山紅”一穗傳的良種繁育方法。1973年以後,該村又相繼培育出了“華山”一、二、三號小麥新品種,並且一直開展科研活動,堅持走“科學種田,發展農業生產”的路子,有力地促進了糧食生產。1989年糧食畝產比1978年翻一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