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報社主任記者
個人簡歷
1975年8月參加工作,1980起從事新聞工作,先後在青海日報駐玉樹藏族自治州記者站、海東行署記者站、海北藏族自治州記者站當記者,1991年調回青海日報編輯部任文字編輯、版面編輯,同時兼任《青海監獄工作報》、《青海新生報》兩報副總編輯、總編輯。業務成就
在30年的新聞工作生涯中,劉慶海同志跑遍了青海72萬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先後從事過牧區採訪、農業採訪、工業採訪、教育採訪、政法採訪、經濟金融採訪,不僅撰寫了大量新聞稿件見諸中央級和省級紙媒,每年至少兩件作品獲全國新聞獎或省級新聞獎,而且注重發揮特長,撰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散文和具有歷史價值的報告文學。其中,《跳出去致富》,用萬餘字的篇幅介紹了改革開放之初,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農民走出家門、走出縣門、走出省門掙光陰、撈世界的大膽行動,在全省農牧區起到了典型示範作用;《綠色長城在湟中延伸》,反映了青海湟水中游建設“三北”防護林所取得巨大成就;《柴達木盆地綠色農業系列報導》則從歷史的角度、用發展的眼光展示了隔壁荒漠廣闊的農業發展前景;《海北藏族自治州畜牧業發展系列報導》全面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反映監獄人民警察人文關懷、社會各界熱心關愛、服刑人員潛心改造的紀實通訊《再生緣 不了情》,不僅在全國獲了獎,而且被搬上了青海地方戲曲舞台,還被劇作家田進倉改編為《不了情緣》6集電視連續劇在中央電視台熱播;長篇散文《瀾滄江探源》不僅被收錄到了《青海省地方志》,而且得到了日本學者的關注。據初步測算,在30年的記者生涯中,劉慶海同志平均每年約有5萬字的新聞作品見諸報端,同時經常有報告文學和散文刊於報紙副刊和青海省文聯主辦的《青海湖》文學刊物,1999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海當代文學50年》收錄了劉慶海同志的名字並介紹了他散文作品的特色。不僅如此,劉慶海同志還先後與他人合作編纂了《農民企業家冶廷祥》、《摘虹曲》、《青海農民企業家》、《海北十年》等書籍,獨立完成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新聞專業著作《監獄新聞寫作概要》。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根據青海日報社的安排,劉慶海同志還承擔了新聞授課任務,至今至少每年三次深入到農村、牧區、企業、軍隊、機關、大學、基層報社等講授新聞業務。
德高為范
儘管劉慶海同志幾十年間工作成績是突出的,業務成果是豐碩的,並在青海新聞界享有盛名,但他的做人卻是非常低調的,不但不善張揚,而且對官位官職漠不關心,自從1996年被評聘為主任記者之後,十多年間就再也沒申請過更高的職稱,而是科學合理地利用每天的時間總結自己的前半生,潛下心來按計畫攻讀經典著作,籍以增長見識,豐富自己的後半生。在數年的教學生涯中,劉慶海同志總是嚴格按照教學大綱或者按照邀請單位的要求認真備課,嚴謹、科學、一絲不苟,盡最大可能把自己的知識和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傳授給每一位學員。因次,和劉慶海交流,會讓你覺得“老師”應該是一個很高貴的稱謂。有學生感慨道,劉老師的高貴應該孕育於樸素,他的經濟並不拮据,但他從來不戴名貴手錶,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衣服,只是穿得乾淨利索;也有得學生認為這種高貴孕育於尊重,在授課的間隙,劉老師總是主動地找學員攀談,問是否聽得明白,問課程的進度是否合適,問還有什麼意見或建議;更有的學生說這種高貴應該是孕育於智慧,在授課的過程中,劉老師總是想出很多辦法在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傳授新聞實踐經驗,並且輔以新聞小故事,還把新聞學和處世做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寓教於樂,風趣幽默,使學員愛聽,聽得明白,在聽課中拓寬視野,開闊眼界。
北京市教育學院兼職教研員
劉慶海老師1961年大學本科畢業,特級教師,現任北京市教研部、北京市教育學院兼職教研員,北京市一幫一助教協會常務理事,政治學科主任。先後被評為先進教師、師德優秀、優秀班主任、優秀黨員、優秀教研組長、"朝陽名師"。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形成了他嚴謹、求實、開拓的教育特色,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教學成果特別顯著。他先後編寫了論著、論文約150多萬字。《思想政治課教學》、《政治教育》、《中學政治教學參考》、《北京教育》等雜誌先後介紹了他的先進事跡,並應邀到18個省市講學,多次在中國教育台做教材教法輔導和高考答疑。作為學校領隊,在北京市"瞭望杯"時事政治競賽中連續四次獲得北京市冠軍,並在強手如林的中央電視台組織的"國情知識競賽"中奪得第一名,因而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