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忠慧,筆名慧子。雲南省麗江市人。
主要作品
有散文集《半朵花》《古典心情》《慧子散文》、詩集《與人玫瑰》、小說《城外》五部著作問世。文字散見於《全球漢詩雜誌》、《中國作家》、《中國農民畫報》、《雲南日報》、《春城晚報》、《山東聊城文藝》、《香格里拉雜誌》、《玉泉》、《麗江日報》、《麗江雜誌》等處。《靜觀琵琶亭》、《和順印象》獲《中國作家》散文二等獎。《金沙水暖》、《和順印象》獲麗江市第一、第三屆文學獎。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雲南省詩詞學會會員。
如水的溫潤與靈動——談《慧子散文》的別樣美
吳 然
作為一名編輯,我似乎更喜歡作者文字里的聲音,這聲音需要靜靜地讀稿子才能捕捉。我雖然不敢說她已經寫得很好,但直覺告訴我,她會寫得更好。我編髮了她的一點作品,有詩,也有散文。幾年以後,她出版了一部詩集和兩本散文集,並榮獲一些獎項。她正在愉快地勞作並收穫。這次讀到的《慧子散文》,是她近年發在各地報刊的散文隨筆集。
慧子無疑是有才情的。她對文字的敏感、把握和駕馭,讓我驚喜。《田野盡處》這篇短小散文,寫“九月的下雨天氣,田野總是濕濕地呈現在眼前,間或帶著泥土的黃色,說不盡的‘拖泥帶水’這詞就是這樣雕刻出來的”。在這裡,我們看到作者富有詩意的筆調和情致,看到作者如何賦予“拖泥帶水”這個詞語新鮮的魅力。9月的田野里開放“黃色的油菜花”,抑或是一種“反季節”的獨特風景,作者由此想到,人生的榮華與生命的凋謝,隨時都有翻新,如油菜花在另一個季節,依然自然開放。這種用詩性的語言表達對人生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帶給讀者的是明亮如油菜花的溫暖。
慧子喜歡雨天,喜歡寫“雨”,寫“水”。看看這些水香飄搖雨意紛飛的篇目吧——《瀏陽河畔尋歌》《金沙水暖》《寫在水中的鄉村》《必烈河》《水意》《小憩都江堰》《深邃的水天》《玉泉金泉》《頓悟湘江》等等。慧子在這些篇目中,自然以她靈動的筆,曲盡“水”之美、“雨”之妙。而在一些題目上不露水痕雨滴的篇章,我也讀到了雨聲水響。《天趣》抒寫的是在雨天懷想童年,開篇就這樣寫道:“七月的雨水是一種揪心的東西。一天的水意,響成麗地古城掛滿雨腳的和美季節,淌出一地的清亮爽朗。”於是,“看到一地流淌的水,便記憶起我的童年是在水中長大的,童年隨歲月的雨水飄落離去很多年了,所以朋友們懷念童年的時候,我也會蹦出懷念‘城南舊事’的情緒來。”回憶與馳騁的想像,被濕漉漉的雨水籠罩著,同時灌注了作者無處不在的生命激情,流淌出“童年是人生的絕版清明世界”、“童年是大器的詩行,走遍人類的良田”這樣一些佳詞麗句,讓人過目難忘。是的,就是在寫麗江文筆山的時候,她也不忘寫上一段“文筆山的雨情”。可否這樣說,慧子鍾情於水和雨,正是因為麗江的美水流泉,特別是“多雨的時候,麗江古城被雨水掃描得更加古典,像一幅水鄉煙雨畫”,在她看來,這“被神靈庇佑過的或者暗示過的”麗江的水,是“永不凋謝的風景”,既給了她不竭的靈感,也滋潤了她的筆墨,因此她以感恩之心寫作,把她的散文寫得如水的溫潤與靈動。她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深情地唱道:“我生斯土意自豪”。
我也注意到,這些年慧子走了不少地方,從國內到國外,而且足跡所到,幾乎都有文字留下。在這本集子裡,我們可以讀到許多她雖然帶有即興卻不乏巧思的篇章,如《富士魂》《櫻花客》《夜箱根》《和順印象》《大阪看細節》《雋永的周莊》《馬來小記》等等。這些散文,或以描寫景致、旅途記勝見長,或以抒發情懷、詩性智慧動人,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尤其讓我感佩的是,作者雖然遠涉異地,總是心繫故鄉,忘不了麗江的氣味和柔軟,並在交融中細細對照。你看,她在寫到富士山的時候,想起了瀘沽湖:
“日本把富士山推崇為一座母性神山,母性化的景色,讓我想到我家鄉的那個母親湖(瀘沽湖),我的那種激情涌動的樣子可想而知,不管要經歷多少艱辛也不放棄,也要攀登到富士山上看到她母性的姿態。”
而在嵐山看櫻花時,對河水的一瞥,便以麗江的白水河作參照:“就是這個印象,風吹皺波紋,吹拂著臉,覺得不熱不涼正好。”浸潤在燈火闌珊中的箱根,她“感覺到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溫潤”,“因它的地理環境與我居住的麗江太相似了,環山的城市、質樸的民風也有可能!”因為故鄉而親切,從而“尋到了麗江與箱根如一米遠的距離”。
甚至在周莊,她也有一種回到麗江的感覺。她寫道:
“這次到周莊,‘婉約江南’四字在我腦海里蕩來蕩去,時時搖動著我的心。有一個感覺,我又回到了麗江古城,走進了麗江最美最溫柔的所在,我仿佛在這裡住過,或者這裡就是我的麗江古城,在周莊的水巷中慢慢行走時,腳下一絆一絆的,都是鄉戀。”
對麗江的“鄉戀”,可謂婉約而深濃,真切而美麗了!
慧子在談到自己的散文創作時說,她的“散文短小,讀來不累”。這倒是真的。她的“散文大多自由,不拘一格,場景與現實環境緊緊相連,文字精煉,比喻精妙,富有激情感,能令人回味”。當然,就“文字精煉,比喻精妙”而言,這恐怕是一個作家對文字終其一生的敬畏,是一生的追求和修煉,絕不能有所怠慢。此外,在今後的寫作中,如果能更好地把握感性與理性的深度交融,則所作散文就更“令人回味”了。 (吳然)
(《慧子散文》,劉忠慧著,雲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