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讀於廈門大學歷史系旅遊管理專業,獲學士學位;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就讀於廈門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學專業,師從盧炯星教授,獲碩士學位;
2001年9月至2004年9月就讀於廈門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專業,師從徐崇利教授,獲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受聘於廈門大學法學院經濟法教研室任教,同時為國際經濟法研究所與經濟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主講課程
《金融法學》(本科)、《金融法研究》(研究生)、《國際關係研究》(研究生)、《國際經濟法學》(研究生)、《經濟法前沿講座》(研究生)、《金融法前沿講座》(博士生)。
研究方向
為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法學交叉研究、國際經濟法與涉外經濟法、投資法與金融法等領域。
主要貢獻
12、《當代國際法的發展:一種從國際關係理論視角的分析》,個人專著,計48.4萬字,法律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11、《現代國際關係理論視野下的國際法》,個人專著,計37.1萬字,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10、《國際經濟法律自由化原理研究》,個人專著,計38.8萬字,2004年9月答辯優秀通過,2005年6月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被評為“2006年度廈門大學優秀博士論文”。隨後被評為“2007年度福建省優秀博士論文”。
9、《資產證券化的法律規制——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思考與重構》,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擔任副主編。
8、《共和國60周年法學論爭實錄——經濟法卷》,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擔任副主編。
7、《WTO服務貿易多邊規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參著,獨立撰寫14萬字。
6、《經濟法學》(第三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參編,撰寫3.7萬字。
5、《巨觀經濟法》(第二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參著,合作撰寫6.4萬字。
4、《中國外商投資法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參著,獨立撰寫5萬字。
3、《中國外資法研究——在WTO背景下的思考》,參著,本人獨立撰寫約4萬字,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2、《房產與地產》,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參編,獨立撰寫5萬字。
1、《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310節案》,參譯,完成翻譯7.5萬字、合作評析1.8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1).《國際關係與國際法跨學科研究之路徑》,《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年第2期,2010年02月。
(2). 《商業銀行社會責任的興起及其督促機制的完善》,《法律科學》2010年第1期,2010年01月。
(3) 《國際法的“合法性”根源、功能以及制度的互動——一種來自國際機制理論視角的詮釋》,《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9期,2009年09月。
(4) 《國際法的“有效性”新解》,《現代法學》2009年第5期,2009年05月。
(5) “Legitimacy”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paths to overcome crisis--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theory,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2009,Vol.4,No.4.,2009年04月。
(6) 《銀行入股工商企業的趨勢與銀行監管的革新》,《投資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02月。
(7) The fair valu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in globalization,Front.law China,2008,Vol.3,No.3.,2008年07月。
(8) 《國家利益理論與現代國際法——一種從國際關係理論視角的分析》,《武大國際法評論》第8卷,2008年06月 。
(9) 《西方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法跨學科研究的勃興》,《國外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2008年01月。
獲獎記錄
2006年4月獲廈門大學工商銀行科研獎。
2006年9月被廈門大學破格聘為副教授;任副教授期間被破格聘為博士生導師。
2007年9月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7年11月個人專著《國際經濟法律自由化原理研究》獲“福建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8年8月被廈門大學破格聘為教授。
2008年11月聯合主講的《金融法研究》評為福建省優質碩士學位課程。
2009年1月入選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9年3月入選福建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
2009年3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際關係理論與當代國際法的實踐”順利結項,鑑定等級為“優秀”,結項成果為約50萬字的個人專著。
2009年8月論文《複合相互依賴: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關係與國際法的發展路徑》獲“福建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