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洲山石刻苑囿圖

劉志洲山石刻苑囿圖

劉志洲山石刻苑囿圖位於江蘇連雲港市海州錦屏鎮崗咀村錦屏山東南端的劉志洲山東南坡“小姐洞”旁。山體為太古造山運動時形成,石質為混合花崗岩。

地理位置

“小姐洞”位於劉志洲山山頂北側,為海蝕洞,相傳為仙女“小姐”所居。在“小姐洞”的下100米,劉志洲山與夾山、啞巴山三山相連,勢成環抱,高低呼應。土壤系山地棕壤,山北植被豐富,屬針闊混交林,山南植被稀少,岩石裸露。氣候屬大陸向海洋性過度的溫濕帶氣候。其西北距秦朐縣、漢東海郡朐縣古城約5公里,距將軍崖岩畫、桃花澗漢畫像石墓2.5公里,北距孔望山東漢摩崖造像、漢東海廟遺址4.25公里。

苑囿圖石刻近代被當地村民稱為“石雞、石鵝”。 1979年連雲港市博物館在劉志洲山西北不遠的錦屏鎮桃花澗、劉頂發覺過兩座漢畫像石墓。

介紹

石刻苑囿圖刻於劉志洲山東南坡一塊20米長的天然石壁上,現存殘破畫面,南北長6。3米,南部高0.6米,刻面約8平方米。畫面由亭閣和禽獸等圖象組成,兩座亭閣為斗拱式建築,相對於水面上,亭上刻有對稱的穿璧紋飾,亭柱立於水中,禽獸有鹿、鴨、水鳥等,姿態各異,禽獸、池魚、水波、草木錯落有致,點綴其間,構圖生動,清晰可辯。如司馬相如在他的名著《上林賦》中所嘆詠的景境。石刻全部為陰線刻,線條粗獷,作風古樸,所刻亭閣與桃花澗出土的漢畫像石墓中所刻極其相似。畫面上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人刻“紅衛兵”“毛”等漢字。

該“苑囿圖”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方法,整個畫面較為簡單,雕刻手法採用陰線刻,線條較為粗深而又古樸拙稚。陰線刻是漢畫像石最原始而又常見的雕鑿方法。而畫面所描繪的樓閣、禽獸等內容也是漢畫像石經常使用的題材。樓閣為直坡屋蓋,這和當地所出土的漢代陶製模型非常接近,特別是該苑囿圖兩處樓閣上所描繪的穿璧紋更是漢畫像石常用的一種裝飾紋飾。在距劉志洲山西北1.5公里處錦屏鎮桃花澗曾出土漢墓石槨畫像,(插入具體的畫像石的描述及漢代特徵)畫面僅描繪樓閣和人物布局簡單,採用陰線刻的表現手法,線條粗深古拙,畫面樓閣也為直坡屋蓋,其布局風格、雕刻手法及題材和該苑囿圖極為相似。因此筆者認為該“苑囿圖”可能是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的作品,由於漢化像石多為漢代葬俗所用,而此“苑囿圖”也很可能帶有喪葬習俗的功能。

意義

石刻苑囿圖,對於漢代造園史,家禽馴養史和古地理,古氣候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高的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