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介紹
劉復生,男,1948年10月生於成都,籍貫重慶忠縣。1978年2月考入四川大學歷史系,1984年獲碩士學位(中國民族史專業),1990年獲博士學位(中國古代史專業),1985年留校任教。主治宋史、西南民族史。現任教授、博導,兼任中國宋史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巴蜀學會副會長。曾獲四川省社科獎二等獎二次,三等獎一次,中國史學會“中國古代史優秀論文”獎一次。
研究課題
《十至十三世紀中國西南民族與民族關係研究》(國家一般,1996)
《近代蜀學的興起與演變》(國家一般,2006年)
交往與融合:中國西南民族關係史研究》(國家一般,2012年)
《古代“僰國”地區民族志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國家重點,2012年)
主要作品
專著
《圖強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
《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僰國與瀘夷——民族遷徙、衝突與融合》,巴蜀書社2000年。
《中國古代思想史·宋遼西夏金元卷(插圖本)》,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西南史地與民族:以宋代為重心的考察》,巴蜀書社,2011年12月。
合著
《四川歷史辭典》(撰寫41辭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
《宋代蜀學研究》(與胡昭曦、粟品孝合著),巴蜀書社,1997年。
《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與朱瑞熙、張邦煒、王曾瑜、蔡崇榜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6月,2005年8月增訂本改名為《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
論文
李燾與《續資治通鑑長編》的編纂(《史學史研究》1981-3)
從“宋揮玉斧”說起——略談宋朝與大理國的關係(《歷史知識》1981-4)
鄒容何時東渡日本?(與劉子平合作。《史學月刊》1983-6)
阿永蠻、呂告蠻考述(《川大學報叢刊》第28輯,1985)
宋代“瀘夷”非烏蠻集團的民族成分(《西南民院學報》1987-1)
邵雍思想與老莊哲學(《中國道教》1987-4;又載《宋史研究論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文獻》1991年第1期)
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的興起及其特點(《四川大學學報》1991-3)
北宋古文運動的興起與儒學思潮(《天府新論》1991-6)
《李心傳事跡著作編年》評介(《史學史研究》1991-6)
編年出新意(《博覽群書》,1992-1)
宋朝“以火德王”芻言(《中國文化》總5,1991)
北宋中期的政風之變(《文史知識》1992-2)
“四川”一詞使用的考察(《巴蜀史志》1992-4)
儒學復興思潮影響下的北宋中期貢舉改革(《史學月刊》1992-5)
說北宋中期儒學嬗變與史學的變化(《史學史研究》1993-2)
宋仁宗時期的反佛老思潮(《中州學刊》1993-4)
自杞國考略(《民族研究》1993年第5期)
陵、東陵與東陵大盜(《文史知識》1994-8)
“白艻子弟”考索——兼論宋代鄉兵的一個特例(《社會科學研究》1994-6)
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六屆年會述要(《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10。
宋代“廣馬”以及相關問題(《中國史研究》1995-3)
宋代“瀘夷”地區民族關係的演進(《四川大學學報》1995-4)
宋代“瀘夷”社會的演變(《宋史研究論文集》,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版)
秦九韶及其數學成就(《社會科學研究》1996-4)
宋代岷江上游的羌族羈縻州(《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7-1)
宋朝“火運”論略——兼談“五德轉移”政治學說的終結(《歷史研究》97-3)
“僰國”釋疑(《巴蜀史志》1998-3)
宋代“衣服變古”及其時代特徵——兼論“服妖”現象的社會意義(《中國史研究》1998-2)
“都掌蠻”研究二題——明代“都掌蠻”的構成與消亡(《四川大學學報》1998-2)
一個消失民族的史詩:“僰人”民間傳說試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9-5)
北宋“黨爭”與儒學復興運動的演化(《社會科學研究》1999-6)
《吳天墀文史存稿》讀後(《中國史研究》1999-4)
入蜀僚人的民俗特徵與語言遺存——“僚人入蜀”再研究(《中國史研究》2000-2)
五代十國政權與西南民族的關係(《四川大學學報》2001-2)
《華陽國志》卷末“離合詩”的釋讀(《四川師範學院學報》2001-2)
熒惑崇祀及其在宋代的流變(《社會科學研究》2001年3期)
軍功階層與“有限皇權”(《讀書》2001年7期)
巴蜀古代文化研究綜述(《文史知識》2001年7期)
儒學復興思潮影響下的北宋中期興學運動(《漆俠先生紀念論文集》2002年10月)
“雲南八國”辨析——兼談北宋與大理國的關係(《四川大學學報》2002年6期)
長沙炎陵說的緣起(《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4期)
《蒙文通文集》簡評(與吳天墀合作,《巴蜀書社20年》,巴蜀書社2003)
表宋風,興蜀學——劉鹹炘重修《宋史》簡論(《川大學報》2003年第5期)
從土地制度的變化看宋代社會(《西華大學學報》2004年1期)
族群問題三議——以藏彝走廊民族為例(《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4期)
都掌族群的來源及其勢力的發展(雲南社科院歷史所《西南文化研究》,2004)
試論蒙文通的理學思想——《蒙文通文集理學部分質疑》駁議(《中國文化》總21期,2004)
通識明變,百川競發——讀《蒙文通文集》兼論蒙文通先生的史學成就(《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6期)
地方民族史研究的新篇章(《社科會學研究》2005年2期)
族群問題與民族史研究(論文集《藏彝走廊:歷史與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宋朝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土地賦稅政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
《劉鹹炘〈蜀學論〉及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3期;
《理想與現實之間——宋人的井田夢以及均田、限田和正經界》,《四川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宋代羈縻州“虛像”及其制度問題》,《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4期;
《民主改革前西藏阿里地區的手工業以及“賤民”問題——主要以普蘭、札達兩縣為例》,《西藏研究》2008年第4期;
《徐中舒先生巴蜀古民族史研究及其啟示》,《四川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南宋名臣崔與之治蜀簡論》,《西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都廣之野”與古蜀文明——古蜀農耕文化與蠶叢記憶》,《中華文化論壇》2009年11月;
《宋朝騎兵在南方的布防與運用》,《四川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吳天墀先生的治史風貌與持點》,《四川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由虛到實——關於“四川”的概念史》,《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