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復生[全國腫瘤病理學會副主任]

劉復生,男,1930年出生,山東省人,全國腫瘤病理學會副主任。

個人簡介

1956年畢業於山東醫學院。1981年至1982年作為客座主任醫師在美國新澤西州的Saint Banabas 醫學中心進行腫瘤的超微結構及乳腺的形態學研究近一年半。1984年至1986年作為客座學者在聯邦德國學習和研究近兩年。1986年到瑞典作客座主任醫師半年。1987年任主任醫師。1995年到西班牙Valencia 大學任客座主任醫師,任WHO乳腺癌專家組成員,全國腫瘤病理學會副主任,北京市腫瘤病理學會主任,許多醫學雜誌的編委。

研究方向

劉復生主任醫師從事臨床腫瘤病理的診斷和研究工作40餘年,長期負責臨床病理的業務及行政領導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解決疑難病例的病理診斷和鑑別診斷,尤其對食管癌病理形態學的研究有較深的造詣。修改並提出了早期食管癌分型,該分型有助於X線及細胞學診斷,已被國內外學者採用;肯定了術前放療後食管癌的形態改變與患者預後的關係,提出了雞咽食管癌的流行病學與病理形態學特徵,這項研究與其主編的《腫瘤病理學圖譜》一書, 均獲1977年全國科技大會獎。晚近研究重點側重於早期食管癌及癌旁上皮的DNA分析, 發現原位癌或早期浸潤癌主要表現為非整倍體DNA結構,而在癌前病變的不典型增生中,主要為增殖二倍體,但非整倍體也占較大的比例,提出這可能解釋癌前病變的所謂不穩定性,也可能是上皮細胞癌變的最早期階段的新觀點;在電鏡技術和腫瘤的超微結構方面也有深入地研究,通過對原發性肺癌的超微結構研究,提出了不同於國內外診斷標準的腺鱗癌的超微結構診斷指標;總結了我國惡性淋巴瘤的組織學類型構成,提出了發病部位、組織結構、細胞類型與預後的關係,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形態學依據,揭示了霍奇金病治療後的形態學變化特點,提出形態學變化的基礎是疾病的本質以及放(化)療後敏感度的各種形態學因素;此外還建立了免疫病理實驗室,開展了單克隆抗體酶標技術。多年來,先後受邀訪問20個國家和地區,與世界各地的醫療單位、專家和學者建立了廣泛的交流和合作關係,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主要論著

主編了《腫瘤病理學》、《腫瘤病理電鏡圖譜》、《乳癌診治圖譜》、《食管癌的病理與預防》、《腫瘤病理學圖譜》、《中國腫瘤病理學分類》等6部專蓍,參加25本書籍的編寫,其中4本在國外出版,發表學術論文121篇,是國內外著名的腫瘤病理專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