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兩人遂成莫逆之交,相約學成回國振興中華、振興陝西。辛亥革命爆發,公費資助中斷,他半工半讀完成了學業。
人物生平
1913年劉離美回國。因陝西戰亂頻仍,修建西潼鐵路無望,便先後居住在上海、南京等地,參與或主持一些水利和建築工程。
1915年李儀祉從德國專修水利學成回國,同劉相會南京,談到所嚮往的事業不能如願時不禁黯然神傷。恰巧這時北京政府水利局總裁張謇創辦中國第一所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於南京,李受聘任教授兼教務長,劉亦受聘任教授,主講建築工程。劉知識淵博,授課時深入淺出,深受學生敬重。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劉同李儀祉一起,帶領學生在南京積極參加各種愛國活動。孫中山治喪委員會1926年決定為中山先生建陵於南京紫金山,劉被聘為監修陵園的工程師,負責全部工程。陵園建築圖紙為劉的同學呂彥直設計,呂不久因病去世,有關設計、施工的所有任務都落在劉的身上。中山陵工程的造價為白銀390多萬兩,由於海外華僑踴躍捐贈,共得白銀460萬兩。除完成主體工程外,劉還以餘款修建了“光華亭”、“水榭”、“音樂台”等紀念性建築以及其他設施。
設計作品
經劉和廣大職工三年多的辛勤努力,中山陵園這座聞名中外、具有歷史意義的宏偉建築,終於雄踞於南京紫金山上。從此,劉夢錫不僅為國人所注目,登門請求設計和督理工程者接踵而至,而且為世界工程建築界所敬佩。經劉之手先後設計並建成的工程有北伐烈士紀念塔、譚延闓墓、廖仲愷墓、胡景翼墓、南京中央體育場、金陵女子大學圖書館,以及許多政要名人在中山陵旁的別墅等。
就職貢獻
1930年至1933年,擔任陝西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的李儀祉,曾多次去南京與劉晤談,討論水利工程計畫、購買設備和材料等事宜,得到劉的大力幫助。此後,劉應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備委員會之聘,到陝西武功張家崗,擔任西北農專建校工程師。西北農專(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農校區)的總體布局和那座高高矗立在張家崗的七層教學大樓,都出自他的手筆。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前往四川,先任綦江水利局局長,後又在重慶從事工程建築事業,為四川,特別是重慶、成都地區的水利工程、市政建築、國防設施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抗戰勝利後,劉回到南京,繼續從事工程建築。蔣介石逃離南京前,曾威脅利誘劉去台灣,他斷然拒絕,並秘密轉移到上海,等待全國的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被西北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從上海請回西安,任該委員會專職委員兼新華建築公司總工程師。他為規劃西北地區,特別是陝西的建設事業做出了新的貢獻。1952年6月2日病逝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