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劉寶楠(1791-1855),字楚楨,號念樓,寶應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 優貢生,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進士,歷任文安、元氏、三河、寶坻等縣知縣。劉寶楠5歲即孤,由母親喬氏教育而成。幼從家學,受業於叔父劉台拱。 早年曾在揚州、 儀征教書,主講廣陵書院,與劉文淇、梅植之、汪喜孫等人交往甚密,是“揚州學派”的傑出代表。支偉成在其《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中譽劉台拱、劉寶楠、劉恭冕為“寶應劉氏三世”。劉寶楠任知縣時,關心民眾疾苦,勤於聽訟。
史籍記載
《清史稿》
劉寶楠,字楚楨,寶應人。父履恂,字迪九,乾隆五十一年舉人,國子監典簿,著有《秋槎札記》。
寶楠生五歲而孤,母氏喬教育以成。始寶楠從父台拱漢學精深,寶楠請業於台拱,以學行聞鄉里。為諸生時,與儀徵劉文淇齊名,人稱揚州二劉。道光二十年成進士,授直隸文安縣知縣。文安地稱窪下,堤堰不修,遇伏,秋水盛漲,輒為民害。寶楠周履堤防,詢知疾苦,爰檢舊冊,依例督旗屯及民同修,而旗屯恆怙勢相觀望,寶楠執法不阿,功遂濟。再補元氏,會歲旱,縣西北境蝗,袤延二十餘里。寶楠禱東郊蠟祠,蝗爭投阬井,或抱禾死,歲則大熟。鹹豐元年,調三河,值東省兵過境。故事,兵車皆出里下。寶楠謂兵多差重,非民所堪,僱車應差,給以民價,民得不擾。
寶楠在官十六年,衣冠樸素如諸生時。勤於聽訟,官文安日,審結積案千四百餘事,雞初鳴,坐堂皇,兩造具備,當時研鞫。事無鉅細,均如其意結案,悖者照例治罪。凡涉親故族屬訟者,諭以睦姻,概令解釋。訟獄既簡,吏多去籍歸耕,遠近翕然,著循良稱。鹹豐五年,卒,年六十五。
寶楠於經,初治毛氏《詩》、鄭氏《禮》,後與劉文淇及江都梅植之、涇包慎言、丹徒柳興恩、句容陳立約各治一經。寶楠發策得《論語》,病皇、邢《疏》蕪陋,乃蒐輯漢儒舊說,益以宋人長義,及近世諸家,仿焦循《孟子正義》例,先為長編,次乃薈萃而折衷之,著《論語正義》二十四卷。因官事繁,未卒業,命子恭冕續成之。他著有《釋谷》四卷,於豆、麥、麻三種多補正程氏《九穀考》之說。《漢石例》六卷,於碑誌體例考證詳博。《寶應圖經》六卷,《勝朝殉揚錄》三卷,《文安堤工錄》六卷。
主要作品
著作有《論語正義》、《釋谷》、《殉揚錄》、《寶應圖經》等20餘種。其中《論語正義》不僅彌補了宋人邢昺(bing)解《論語》的疏陋不足之處,且多所闡發,成為研究《論語》指南。《寶應圖經》記載了寶應地理環境的民生利病,以及歷代名人事跡等,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