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鎮[綿陽市遊仙區下轄鎮]

劉家鎮[綿陽市遊仙區下轄鎮]

劉家鎮於地處綿陽城區東部,遊仙區東南部,東接玉河鎮,南鄰梓棉鄉,西靠石板鎮,北抵達東宣鄉和梓潼縣雙峰鄉。距市區48公里,至成都市179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錯落有致。境內有三條河流:魏柳河、黃荊河、劉東河。

簡介

劉家鎮位於綿陽市遊仙區東北部,距綿陽城區45公里,地區平均海撥300-400米,屬淺丘陵地帶,是典型的農業鄉鎮。我鎮東接玉河鎮,南鄰白蟬鄉和梓棉鄉,西靠觀太鄉、石板鎮和魏城鎮,北抵東宣鄉和梓潼縣雙峰鄉,幅員面積43.3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1.8萬餘人,其中非農業人口0.27萬人,農業人口1.53萬人。鎮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共有113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小組。有中學1所、國小1所,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站11個、敬老院1所、郵政支局1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馬鞍寺。現有城鎮面積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餘人。

境內交通便利,我鎮在現有縣、鄉、村級道路的基礎上,整合資源,科學規劃,已建成小永路、劉黑路為主體,鄉村道路為輔助的鄉鎮公路交通運輸網。其中小永路、劉黑路2級公路境內全長 10.3千米,村級道路全長123.4千米。

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05º19′30″,北緯,鎮東與玉河鎮和梓潼縣雙峰鄉接壤,南與梓綿鄉交界,西接觀太鎮、石板鎮,北與東宣鄉毗鄰,南北最大距離10千米。劉家鎮是原劉家區公所和現劉家鎮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綿陽市區東南部,距市區48公里。鎮人民政府電話區號0816,郵政編碼621008。

政區劃分2016年末轄桃子園村、龍王溝村、魏家橋村、旦家廟村、毛水寺村、踏水橋村、阮家堰村、三合村、潘家庵村、曾家埡村、張家堰村11個行政村民委員會,109個農業居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4個居民小組。

人口面積2016年末,轄區總人口 1864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080人,城鎮化率28.38%。另有流動人口873人。總人口中,男性9168人,占51.2%;女性8731人,占48.8%;14歲以下2864人,占16%;15~64歲11133人,占62.2%;65歲以上3758人,占21%。人口基本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7.17‰,死亡率6.11‰,人口自然增長率1.06‰。

幅員面積4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1424畝,田9516畝,地11908畝,桑園4037畝。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13人。

自然條件

地形 屬淺丘陵區,地勢略平。地面海拔450米。

氣候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秋雨量較為充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6.9℃。1月平均氣溫5℃,極端最低氣溫一 7℃。7月平均氣溫27.1℃;極端最高氣溫38.6℃。平均氣溫年較差22.1℃,最大日較差22.1℃。生長期年平均300天,無霜期年平均275天。最長達330天,最短達245天。0℃以上持續期338.1天(一般為2月2日~次年1月3日),多年平均日照1300小時,太陽輻射能914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 939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23.5天,最多達141天,最少為85天。極端年最大雨量1558毫米,極端年最少雨量543毫米。梅雨期一般在6月19日-7月10日,年平均梅雨量220毫米。

水文境內河道屬魏柳河、黃金河流域,其中魏柳河流域面積34.3平方千米,占79%;黃金河流域面積9平方千米,占21%。河流總長度18千米。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頁岩。劉家鎮轄區內森林資源豐富,擁有林地2.5萬畝,覆蓋達80%以上。生長著大面積的喬灌混合林,植物種類繁多,植被類型較為齊全,主要有松、杉、柏、青岡等樹種。

自然災害主要自然災害有暴雨、乾旱、霜凍、冰雹等。暴雨災害年均發生3次,主要發生在6月至10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8年8月20日。

經濟概況

農業耕地面積1.9萬畝,其中水田1.1萬畝,旱地0.8萬畝,人均耕地1.06畝。

全年糧食總面積25939畝,總產量13500噸,油菜8508畝,總產量1361噸。水稻制種1800畝,產量350餘噸,總產值450餘萬元。發放蠶種7000張,產繭量24萬公斤,總產值達到840萬元。

畜牧業以飼養豬、羊、家禽為主。2016年生豬出欄2.76萬頭,家禽出欄47.8萬羽

工業以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為主。2016年達到8260萬元,占GDP的比重為34%。2016年末擁有工業企業2家,職工23人。

商業外貿2016年末共有商業網點410家,職工1051人;2016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0.5億元,比上年增加12%;集市貿易市場1個,年成交額0.1億元。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全鎮有農家書屋12處。有各類書籍1.5萬冊。建有鄉鎮文化站一處,面積600平方米。配備有電腦、音箱、電視、投影等設備。建有文化廣場兩處。建有民眾業餘文化表演隊1個,成員20餘人。

教育2016年末有幼稚園(所)2所,在園幼兒 274人,專任教師8人;國小1所,在校生445人,專任教師46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 所,在校生535人,專任教師55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共減免和發放資金28.9萬元。劉家鎮中學升入國家示範高中14人,居全區同類學校前茅並榮獲全國素質教育先進單位,綜合辦學水平全區一等獎,教育質量一等獎。由清華大學牽頭的兩岸同心活動得到市區領導的高度評價

醫療衛生遊仙區劉家中心衛生院(遊仙區第三人民醫院)是一所集基本醫療、部份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公立全民衛生院,屬國家二級甲等醫院。醫院現有在職職工43人,退休職工17人,設有臨床科室21個,設定床位6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39張,固定資產總值818.07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6名,2012年門診人次5.4萬餘人次,住院人次2047人次,住院手術235台次,醫院年業務收入510餘萬元。

2016年全鎮建有11個村衛生站,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7/1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9.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 %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51萬人次,參保率100%。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71.1歲,其中男性69.2歲,女性71.8歲;孕產婦死亡為0,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0。

體育2016年末有農民運動場所2處,面積600平方米,學校運動場建築面積中學9000 多平方米,國小4000多平方米,運動場有200米跑道、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設施設備較為齊全。

廣播電視2009年1月開通有線廣播站,鄉鎮到村60千米,現有廣播喇叭258隻,入戶率100%,通響率98.7%。2016年末,綜合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安裝率達100%,網際網路入戶率27%,覆蓋率96%。

社會保障2016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55.58萬元城鄉醫療救助164人次,共支出31.71萬元,城鎮低保資金髮放39.72萬元。自然災害資金髮放2.9萬元

年末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9958人,占應參保數91%。

環境保護2016年用於環境治理及保護的資金達20餘萬餘元,並集中資金對境內魏劉河河道的水葫蘆及垃圾進行了清理整治;全境林木綠化率達到49.9%。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已建成小永路、劉黑路為軸線,環鎮公路為連線,村社道路為輔助的鄉鎮公路交通運輸網。公路運送旅客日均運送量達1500人次,年貨運吞吐量5000噸。

郵政電信2016年末全鎮有郵電支局 1座,電信企業網點7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000餘門,固定電話用戶0.12萬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24%,行動電話用戶0.76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99%,光纜線路總長達31千米,主幹電纜達1400對,網際網路連線埠總數0.3萬個,其中已占用連線埠總數0.02萬個,寬頻接入用戶0.02萬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06萬元。

名勝旅遊

重點名勝古蹟馬鞍寺位於綿陽市遊仙區劉家鎮曾家埡村三組,與東宣鄉相鄰。馬鞍寺建於明代,毀於明末。重建於清乾隆年間,坐東北向西南。建築面積3100平方米,占地面積6348平方米。寺沿中軸線呈縱向並列布局:樂樓、廣場、天王殿、大雄寶殿、馬音殿、玉皇殿。兩側廂房用巷道小門與天王殿相連線,將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組合成一閉合成寺廟建築群體。馬鞍寺的3寶貝分別是樂樓、壁畫、明代檀香木雕文殊菩薩。1986年馬鞍寺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鎮區市政建設

城市道路2016年末城建區道路總長度0.11萬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359米;道路鋪裝面積3.4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3.1平方千米;橋樑2座,總長度0.4千米。

管網給排水2016年建成自來水供水站1座,共解決0.6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城鎮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4.4%,日人均生活用水1.2噸;大型化糞池5個,污水處理廠一處,管網0.8千米,基本解決了城鎮雨污排泄問題。

燃氣2016年共鋪設天然氣管線60千米,沼氣26.4千米,天然氣用戶2000戶,沼氣用戶2541戶,燃氣普及率為86.6%。

供電2016年末鎮區擁有變壓器127台,10KV高壓線路59.3千米。年售電量累計完成40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2.5%,供電可靠率97.7%。(來源:綿陽市遊仙區人民政府網)

一、劉家鎮現狀概況

劉家鎮位於綿陽城區東南48公里,幅員面積43.24平方公里,東接玉河鎮,南鄰梓棉鄉,西靠石板鎮,北抵達東宣鄉和梓潼縣雙峰鄉。轄11個村、113個社、1個居委會,人口18428人(其中農業人口16136人,非農業人口2292人)。耕地面積18737畝,林地面積1028.63公頃。是典型的淺丘地貌,特色產業主要有:糧食、蠶桑、養殖、水果、中草藥種植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馬鞍寺就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劉家鎮曾家埡村境內。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基本情況

(一)農產品現狀

2015年全年,全鎮糧食總產量12590噸,可銷售水稻40萬公斤,玉米20萬公斤,小麥24萬公斤;副粗糧種植規模,花生147畝,紅薯950畝,油菜100萬公斤。

畜牧產業加快發展,生豬年出欄29534頭(存欄3775頭);小家禽出欄520685隻(存欄44550隻),存欄種羊1000餘只(隨時可供應肉羊110頭),肉兔市場預備量400隻,肉牛市場預備量20隻。

蔬菜產業發展迅速,市場預備量土豆110畝,辣椒40畝,青筍230畝,黃豆360畝,豌豆胡豆300畝,蓮白105畝,蘿蔔205畝,

蒜50畝,花菜50畝,四季豆10畝,豇豆15畝,娃娃菜40畝,蘆筍100畝。

水果特色產業發展形勢喜人。新增枇杷、梨子、葡萄、桃子等水果種植面積達到1500餘畝。市場供應量;核桃150畝,葡萄150畝,梨300畝,枇杷300畝,桃80畝。

2014年旦家廟村被四川省農業廳認定為“四川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015年毛水寺村被省農業廳認定為“葡萄綠色視頻生產基地”。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

全鎮按照“一心,兩軸,三區”的產業發展指導思想,統籌兼顧,有序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流轉產業發展。“一心兩軸三區”即:以場鎮為中心、以小永路、劉東路為兩軸、以旦家廟、毛水寺等為重點建立林果產業觀光區、以阮家堰、潘家庵為重點建立現代農業發展示範區、以曾家埡、桃子園為重點的歷史傳統文化保護髮展區.全鎮將以此規劃發展配套產業和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劉家鎮在推進農田水利建設中創新機制,有力地推動了全鎮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進程。各村農戶用水協會等通過土地流轉、租售、承包等多種方式,新建和維修各類農田水利設施,不僅發揮灌溉作用,而且要多種經營,發揮帶動作用。如阮家堰村新挖的塘堰,就是村裡的用水協會將10來畝低效田地集中起來,請區農機水務局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規劃設計,在有山泉浸水的地段,利用一段公路作堰埂,開挖一口塘堰。該微型水利工程修好後,整條山灣的90多畝水田、上百畝旱地都能受益,村里已經將這口還在修建的塘堰承包出去,落實了承包人管護責任。

劉家鎮被譽為“信義文化古鎮”,歷來是遊仙東南片區區域中心,經濟貿易繁盛,文化底蘊深厚。

位置境域與建置沿革

位置境域 劉家鎮位於遊仙區東南部,東經104。59′14″~105。04′27″,北緯31。25′30″~31。29′24″。距綿陽城區42.2公里,鎮東與玉河鎮和梓潼縣雙峰鄉接壤,南與梓綿鄉接界,西接觀太鄉、石板鄉,北與東宣鄉連線,南北最大距離10公里。行政區域面積43.2平方公里。鎮內交通便利,環鎮公路極大節省了各村交通時間。

建置沿革 清康熙前半葉,湖廣填四川年間,大量移民進入溫暖濕潤的淺丘地區,後興集市,名文興場,民國初期設劉家河鄉,1941年正式置劉家鄉,1958年改前鋒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5年建劉家鎮,1992年拆綿陽市中區八區(八區下轄劉家,梓棉,玉河,觀太,白蟬五個鎮鄉,劉家鎮為八區區公所所在地)建綿陽市遊仙區,此時劉家鎮面積89平方公里,人口2.9萬(下轄梓棉辦事處),1996年梓棉單獨建鄉後,劉家鎮行政區域定格。

行政區劃截止2015年底,劉家鎮下轄桃子園、龍王溝、魏家橋、旦家廟、毛水寺、踏水橋、阮家堰、三合、潘家庵、曾家埡、張家堰11個行政村和1個場鎮社區居委會,共113個村(居)民小組。

環境、資源與人口

自然環境與資源劉家鎮2015年耕地面積1466公頃,植被面積1356公頃,森林面積17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8%。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2℃,年平均無霜期295天,年平均降水量672毫米,年平均日照1389小時。水文資源豐富,屬涪江水系,流域面積31.6平方公里,主要有魏柳河等3條河流,總長20.8公里。

人口2016年末,全鎮總人口18623人,6700餘戶。其中農業人口15617人。場鎮常駐人口0.3萬餘人,85%以上是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從福建、廣東、湖南、江西等省遷來的移民、客家後裔。

經濟發展

圍繞鎮黨委“一心、兩軸、三片”的產業發展思路,2016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4.7億元,財政總收入240萬元。農業總產值2.3億元,糧食總產量12500噸。工業總產值2.4億元,完成稅金4100萬元,實現利稅580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元。

社會狀況

劉家鎮獲“綿陽市安全社區示範鄉鎮”“綿陽市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13年馬鞍寺被國務院批准認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旦家廟村榮獲“四川省環境治理優美示範村莊”,曾家埡村獲“全國第四批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等。

鄉鎮建設場鎮規劃面積1.9平方公里,發展目標為“綿陽市信義文化示範鎮、遊仙區東南部區域中心鎮、遠郊商貿強鎮旅遊名鎮”。2015年已建成場鎮面積1.6平方公里,新建、改建市政道路0.7557公里、人行道改造1.5公里、新建改建雨污管網2.2公里、安裝路燈57盞,污水處理廠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工程也緊鑼密鼓地開工。

劉家場鎮街道8條。自來水廠一個,幹線水管6.5公里,生產能力100噸∕日,城鎮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擁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一座。主變壓器1台。天然氣管線10.2公里,天然氣用戶1020戶。

劉家鎮被納入2016年土地整理和千億斤糧食項目建設,截至12月底啟動實施項目6個,其中包括污水處理廠和日間照料中心。

文化體育2015年末,有藝術團體1個;文化站1個、圖書室15個、藏書22000冊;體育場地17處。

教育2015年末,有幼稚園2所,國小1所,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總計680餘人,教職工50餘人。適齡中、國小入學率達100%。

醫療衛生、社會保障2015年末,有村衛生站8個,一級甲等中心衛生院1所,床位140張;敬老院1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名勝古蹟

劉家鎮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有五百年歷史淵源的馬鞍寺。還有氣候宜人的象陽山雲間寺、有風景秀麗的魏柳河河岸風光,也有三百年碩果僅存的道教三聖宮,還有240多年的以“忠孝禮義信”為宗訓的田家祠堂。

馬鞍寺馬鞍寺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毀於明末。重建於清乾隆年間,現有四重殿宇,後殿及廂房重建於清道光、同治年間。寺廟坐東北向西南。正面為樂樓(戲台),廣場(戲場壩)後依秩是天王殿、大雄殿、觀音殿、玉皇殿。除玉皇殿3間外,均系長5間22米,寬3間12米的懸山頂抬梁式建築。兩端是長達13間的廂房,組成閉合式建築群,總長115米,總寬55.2米,占地面積6348平方米。建築用材粗大,造型樸實,門窗雕刻素雅。大雄殿、觀音殿的檐柱上均有裝飾性斗拱,別致精巧,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大雄殿有200多年前精美壁畫。馬鞍寺系綿陽市區現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組古建築群。1986年綿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雞 烏雞寺位於劉家場鎮南部與梓綿鄉交界處,最初建成於清初康熙年間,山寺古樸,景色宜人,素有“烏雞馬鳴賽北京”的說法,整體格局為閉合式庭院為主,寺前戲樓屹立,香火鼎盛之時常以川劇吸引周遭民眾,寺內現存百年紫荊樹,形態綺麗,常做許願神木。有四大天王神像鎮守廟門,十殿閻羅威武雄壯,神態各異,氣象萬千,正殿為觀音大殿,有觀音、文昌、靈官最為靈驗。

三聖宮三聖宮位於劉家場鎮文化街山麓,建於清初,原為七宮之一,現為碩果僅存一支。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現有泰山石碑一塊,石刻組建二塊,彩色筆畫9平方,水墨畫數幅,古絹神像21軸,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是研究川西北地區宗教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

信義文化

近年來,劉家鎮大力打造信義劉家,建設生態家園,明朝進士汪東洋,清朝進士葉尚林的信義佳話廣為流傳,在此基礎上,劉家鎮以“勤儉持家、勤勞致富、和諧文明”為婦女模範守則,以“尊老愛幼、誠信經營、廉潔行政”為行為準則,把打造信義文化作為劉家快速發展的助推器。全鎮上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從嚴從實、奮力拚搏,努力建設信義劉家建設新局面。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6653
8626
8027
家庭戶戶數 5244
家庭戶總人口(總) 16592
家庭戶男 8573
家庭戶女 8019
0-14歲(總) 3461
0-14歲男 1761
0-14歲女 1700
15-64歲(總) 11856
15-64歲男 6228
15-64歲女 5628
65歲及以上(總) 1336
65歲及以上男 637
65歲及以上女 69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6206

建制沿革:

劉家鎮於1941年置劉家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5年建劉家鎮,是原市中區八大區之一, 1996年梓棉獨立建鄉,劉家鎮行政區域定格。

行政區劃:

轄桃子園、龍王溝、魏家橋、旦家廟、毛水寺、踏水橋、阮家堰、三合、潘家庵、曾家埡、張家堰11個行政村和1個場鎮社區居委會,共113個村民小組。

�區區公所所在地)建綿陽市遊仙區(今遊仙區行政區域),此時劉家鎮面積89平方公里,人口2.9萬(下轄梓棉辦事處),1996年梓棉獨立建鄉,劉家鎮行政區域定格。

地理環境

位於東經105º19′30″,北緯,鎮東與玉河鎮和梓潼縣雙峰鄉接壤,南與梓綿鄉交界,西接觀太鎮、石板鎮,北與東宣鄉毗鄰,南北最大距離10千米。劉家鎮是原劉家區公所和現劉家鎮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綿陽市區東南部,距市區48公里。鎮人民政府電話區號0816,郵政編碼621008。

自然資源

地形 屬淺丘陵區,地勢略平。地面海拔450米。

氣候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秋雨量較為充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6.9℃。1月平均氣溫5℃,極端最低氣溫一 7℃。7月平均氣溫27.1℃;極端最高氣溫38.6℃。平均氣溫年較差22.1℃,最大日較差22.1℃。生長期年平均300天,無霜期年平均275天。最長達330天,最短達245天。0℃以上持續期338.1天(一般為2月2日~次年1月3日),多年平均日照1300小時,太陽輻射能914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 939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23.5天,最多達141天,最少為85天。極端年最大雨量1558毫米,極端年最少雨量543毫米。梅雨期一般在6月19日-7月10日,年平均梅雨量220毫米。

水文境內河道屬魏柳河、黃金河流域,其中魏柳河流域面積34.3平方千米,占79%;黃金河流域面積9平方千米,占21%。河流總長度18千米。

礦產資源: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頁岩。劉家鎮轄區內森林資源豐富,擁有林地2.5萬畝,覆蓋達80%以上。生長著大面積的喬灌混合林,植物種類繁多,植被類型較為齊全,主要有松、杉、柏、青岡等樹種。

人口民族

2016年末,轄區總人口 1864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080人,城鎮化率28.38%。另有流動人口873人。總人口中,男性9168人,占51.2%;女性8731人,占48.8%;14歲以下2864人,占16%;15~64歲11133人,占62.2%;65歲以上3758人,占21%。人口基本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7.17‰,死亡率6.11‰,人口自然增長率1.06‰

經濟發展

主要以枇杷、梨子、葡萄、桃子為主。全鎮水果面積達到1600餘畝,其中無公害水果面積達到600餘畝,形成了“太妃養顏”、“劉皇叔開心枇杷”等水果品牌,是國家農業部和綠色食品認證中心命名的綠色食品產地。全鎮蠶桑種植面積達到7000畝,年產蠶繭7000張,產值800多萬元。

農業

耕地面積1.9萬畝,其中水田1.1萬畝,旱地0.8萬畝,人均耕地1.06畝。

全年糧食總面積25939畝,總產量13500噸,油菜8508畝,總產量1361噸。水稻制種1800畝,產量350餘噸,總產值450餘萬元。發放蠶種7000張,產繭量24萬公斤,總產值達到840萬元。

畜牧業以飼養豬、羊、家禽為主。2016年生豬出欄2.76萬頭,家禽出欄47.8萬羽

工業

以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為主。2016年達到8260萬元,占GDP的比重為34%。2016年末擁有工業企業2家,職工23人。

商業外貿

2016年末共有商業網點410家,職工1051人;2016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0.5億元,比上年增加12%;集市貿易市場1個,年成交額0.1億元。

社會事業

場鎮面積約1平方公里。場鎮功能齊全,有遊仙區第三人民醫院一所,劉家鎮中心國小1所、中學1所、幼稚園2所,自來水廠1家,35千伏變電站1個。敬老院1所、糧站、信用社、供電所、郵政、電信、移動、供銷等市區部門均在劉家設立分支機構。

文化藝術

全鎮有農家書屋12處。有各類書籍1.5萬冊。建有鄉鎮文化站一處,面積600平方米。配備有電腦、音箱、電視、投影等設備。建有文化廣場兩處。建有民眾業餘文化表演隊1個,成員20餘人。

教育

2016年末有幼稚園(所)2所,在園幼兒 274人,專任教師8人;國小1所,在校生445人,專任教師46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 所,在校生535人,專任教師55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共減免和發放資金28.9萬元。劉家鎮中學升入國家示範高中14人,居全區同類學校前茅並榮獲全國素質教育先進單位,綜合辦學水平全區一等獎,教育質量一等獎。由清華大學牽頭的兩岸同心活動得到市區領導的高度評價。

醫療衛生

遊仙區劉家中心衛生院(遊仙區第三人民醫院)是一所集基本醫療、部份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公立全民衛生院,屬國家二級甲等醫院。醫院現有在職職工43人,退休職工17人,設有臨床科室21個,設定床位6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39張,固定資產總值818.07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6名,2012年門診人次5.4萬餘人次,住院人次2047人次,住院手術235台次,醫院年業務收入510餘萬元。

2016年全鎮建有11個村衛生站,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7/1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9.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 %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51萬人次,參保率100%。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71.1歲,其中男性69.2歲,女性71.8歲;孕產婦死亡為0,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0。

體育

2016年末有農民運動場所2處,面積600平方米,學校運動場建築面積中學9000 多平方米,國小4000多平方米,運動場有200米跑道、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設施設備較為齊全。

廣播電視

2009年1月開通有線廣播站,鄉鎮到村60千米,現有廣播喇叭258隻,入戶率100%,通響率98.7%。2016年末,綜合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安裝率達100%,網際網路入戶率27%,覆蓋率96%。

社會保障

2016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55.58萬元城鄉醫療救助164人次,共支出31.71萬元,城鎮低保資金髮放39.72萬元。自然災害資金髮放2.9萬元

年末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9958人,占應參保數91%。

環境保護

2016年用於環境治理及保護的資金達20餘萬餘元,並集中資金對境內魏劉河河道的水葫蘆及垃圾進行了清理整治;全境林木綠化率達到49.9%

風景名勝

劉家鎮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有五百年歷史淵源的馬鞍寺。還有氣候宜人的象陽山雲間寺、有風景秀麗的魏柳河河岸風光,也有三百年碩果僅存的道教三聖宮,還有240多年的以“忠孝禮義信”為宗訓的田家祠堂。

殊菩薩。1986年馬鞍寺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鞍寺馬鞍寺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毀於明末。重建於清乾隆年間,現有四重殿宇,後殿及廂房重建於清道光、同治年間。寺廟坐東北向西南。正面為樂樓(戲台),廣場(戲場壩)後依秩是天王殿、大雄殿、觀音殿、玉皇殿。除玉皇殿3間外,均系長5間22米,寬3間12米的懸山頂抬梁式建築。兩端是長達13間的廂房,組成閉合式建築群,總長115米,總寬55.2米,占地面積6348平方米。建築用材粗大,造型樸實,門窗雕刻素雅。大雄殿、觀音殿的檐柱上均有裝飾性斗拱,別致精巧,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大雄殿有200多年前精美壁畫。馬鞍寺系綿陽市區現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組古建築群。1986年綿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雞寺烏雞寺位於劉家場鎮南部與梓綿鄉交界處,最初建成於清初康熙年間,山寺古樸,景色宜人,素有“烏雞馬鳴賽北京”的說法,整體格局為閉合式庭院為主,寺前戲樓屹立,香火鼎盛之時常以川劇吸引周遭民眾,寺內現存百年紫荊樹,形態綺麗,常做許願神木。有四大天王神像鎮守廟門,十殿閻羅威武雄壯,神態各異,氣象萬千,正殿為觀音大殿,有觀音、文昌、靈官最為靈驗。

三聖宮三聖宮位於劉家場鎮文化街山麓,建於清初,原為七宮之一,現為碩果僅存一支。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現有泰山石碑一塊,石刻組建二塊,彩色筆畫9平方,水墨畫數幅,古絹神像21軸,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是研究川西北地區宗教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